学习中医,我们在学什么?

语音:晴好

学习中医,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中医知识,更应该是中医信仰和中医能力,舍此,知识将无用。

作为中医大学生,每天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听教授们宣讲中医。那么,这样的方式一定可以学成中医吗?

我的理解是:中医课堂上所学的,不应该完全是中医知识,而更多的应该是中医理念,这些理念不但有助于学生将来可以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工作者,还有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在中医理论方面有所深入。

一、学习中医,我们在学什么?

有人认为,中医就是大量的“知识点”。我却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学生被迫去接受中医教材中的种种观点,并且在答题时把这些观点复述出来。

在老师看来,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课本,那就是正确的。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设某个学生门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他能把课本上的大量知识点正确地写在答卷上,意味着他会是一个优秀的中医院校毕业生。那么,他毕业后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吗?

答案显然是:不一定,而且非常不一定。为什么呢?

因为中医从来就不是知识,相反,中医是信仰,中医是能力。信仰和能力固然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取,但知识毕竟只是知识,知识不代表着信仰和能力。

比如,学生在考试时认真答卷。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答卷上所回答出来的,是学生真正相信的学问,还是仅仅是学到的知识。

我们都曾做过学生,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有时某门课程,我可以获得优秀的成绩,但我其实并不是真正地理解了,或者说,我只是暂时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点,回头正确地抄写在答卷上而已。转过头也就忘了,而且是一点儿也不吝啬地忘掉了。

对于一个中医大学生而言,为什么考完试后会毫在珍惜这些知识?因为学生没有对于中医的信仰,不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将来从事中医会有何种帮助,或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二、中医信仰胜过中医知识

按以上所述,学习中医首要的是培养对中医的信仰。我认为,这是每个年轻中医学子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教育步骤。

如何培养对中医的信仰?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中医,对中医有了兴趣,相信中医能治病,对中医所内涵的文化产生深深的景仰,然后,才可能对中医有信仰。否则,若只是把中医知识当成中医教育的全部,那么,大学毕业之后,又会有几人愿意选择中医作为自己的工作呢?!

事实很令人无语。不少中医人告诉我,曾经大学里一个班级有三四十个人,最终还从事中医的,只有几个。有的仍然从事着医学工作,但已经不再是中医了。大部分都转行离开了医药口,比如考公务员、考律师、搞房地产等等。

为什么中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却不愿意从事中医?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对中医没有信仰。

当然,还有不少人不是中医专业的。却在毕业之后选择中医,愿意从事中医临床。我致力于传播中医,我也招收学生,我的学生里有不少就是非中医专业的。

为什么非中医专业的却愿意来学习中医?我认为,因为他们对中医有信仰。正是对中医的巨大信仰驱使他们放弃以前的专业和工作,愿意从头开始学习中医。

有人说,中医不好就业。事实上哪个专业容易就业呢?我们不妨问问身边学新闻、学农艺、学市场、学电子、学英语、学金融、学互联网、学……他们都容易就业吗?

有人说,学习中医没有前途。事实上,最有前途的就是中医专业。试问,谁不想自己健康,家人健康。可是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不少人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之中而不能自拔。西医只能让病人终生服药,而中医却有办法治愈。再看今时新冠疫情爆发,真正搞定新冠肺炎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中医的治愈率是百分之百,后遗症为零,死亡率为零!

三、中医能力胜过中医知识

我们考入中医药大学,希望能学成治病的本事,将来救死扶伤,利益病人。我相信,每位年轻的中医学子都会有这样的初心。

可是,等到中医药大学毕业,我们学到了这样的能力了吗?显然,我们没有。虽然我们顺利于完成了学业,但我们所学的,仅仅是知识,而非能力。

何谓中医能力?我的理解是,中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能实实在在地治病取效;另一方面,是把中医治病能力变成自己的本能,进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谓本能,就如同是如臂使指,指挥如意,没有碍滞。

能力远胜过知识,中医尤其如此。在我看来,若没有中医信仰,也没有中医能力,那么中医知识毫无用处的,学的再多,到了临床不会用,还不如不学。但对于有中医信仰和中医能力的人而言,知识则是有用的,学的越多,越能提高中医素养和临床疗效。

中医药大学在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完成信仰教育之后,紧接着应该重视的,应该是中医能力的教学,而不仅仅是硬塞一些中医知识。

知识学的再多,都不如花些精力培养学生的信仰和能力。有了信仰和能力,知识可以自学。若没有信仰和能力,知识教育容易浪费光阴。

当信仰和能力教育演变成中医知识教育时,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仍然沿续中小学阶段应试常用的死记硬背。他们没有从中医课堂上感受过中医的温度与能力,当然也没有多少学习中医的兴趣,更难以去消化教材中那些冒似铁板钉钉的结论:天人合一、取类比象、风为百病之长、怪病多由痰作祟……

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在课堂上被灌输了这些结论后,往往也会陷入“标准答案”的框架:他们甚至没有在课堂上好好地去思考过这些结论背后的理论基础,只是机械地记诵了一些标准答案而已。

将来,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换来一个个及格甚至优秀的分数,然后折合成某某学分,最后,这些学分经过累加,达到某一个被校方认可的临界点,然后,准许毕业。至于这些课程有没有令中医学生提高中医信仰和素养,有没有提升中医临床能力——很遗憾,这些东西不在学校的考核范围之内。

在中医药大学的本科教育课堂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永远习惯于坐在教室的最后两三排,他们很安静,他们当然也从不听课。他们之所以会出现在课堂上,只是出于对教师的起码尊重,以及害怕点名或签到。他们习惯于坐在教室最后几排,这样当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高谈阔论时,通常不会影响他们。当然,他们也能通过每一科的考试,最后也能顺利毕业。可是,在课堂最后几排坐上四年的学生,将来能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医生吗?我表示怀疑。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大学教育忽视了对中医学子的中医信仰和中医能力的教育,只重视灌输中医知识了。

有人认为,中医院校教材是有问题,希望尽快引起重视,修订教材。我却认为,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单纯修订教材,远不如改变教育理念,把知识教育变成信仰和能力教育,这才是真正对中医学生的负责行为,否则,难免误人子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