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回来后,碰见了《我不是药神》
-这不是影评,也不是剧透,还有点长-
我觉得今年很神奇,大概是因为去了一趟神奇的印度,让我从很多方面对生活和事业有了不同的理解,回来一个月后,又碰上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
去印度一趟,除了给很多爱旅行的人种了草,其实还有更多不太敢说的体验和认知,《我不是药神》看完,就觉得电影像一部传声筒,将我心底那些难以降解的尘埃彻底释放了
我们去印度的时候,其实也帮人代购了药,之前本意还是想去代购点有意思的工艺品,但后来发现价值感可能都不如帮人买药
我们没有刻意的找地方,只是刚好扫街路过了医院,旁边零零散散有些药店,我们随便找了一家店,就开始拿出清单一样样的询问
其实这是个很长知识的过程,在去印度之前,我只知道仿制药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研究过
但是清单背后,是购买者长年的调研和思考,就像电影一样,非常的真实
只有病友的口碑,才是真正的药效
据说印度有种治疗痛风的药,叫Zurig,是一种降低尿酸的痛风药,这种药要长期服用,才能对痛风起到缓解的作用,它的价格是50多人民币一瓶,一瓶30粒,大概能吃个把月
一个长年跑日本的朋友,也给我们普及过日本一种治疗痛风的药,名字忘记了,那个药来自病友的评价,非常有效,但是价格却高很多,三个疗程吃下来,大概要花6000多人民币
买药那天,我把身上所有的印度现金都买了那个痛风药,心头还是有点颤,怕行李被查
清单里还有抗癌药,是最后在机场找到的,人民币1800的样子,治肝癌的,看起来很贵,但是我们知道愿意这样买,肯定也是很高性价比了,具体的细节也不好多说,最近的各种自媒体都在普及相关知识
那一刻,我其实才真正理解了印度,对于仿制药的存在,对于共生状态的矛盾及和谐
印度有很多民不聊生的现状,一个国家,容纳了如此多的人口,生死疾病就是一种正态分布,人性都是共通的,要活下去,我们总需要寻找到各种各样活下去的方法
而这个逻辑,就和遍布大街的A货包、高仿款一样,存在的意义,就是有人需要,而且是强烈的需要,这是大家最爱说的痛点,只不过,落在了大家最恐惧的生死问题上
之所以电影让持续不断的好评上榜,归结点,就是它让我们限于矛盾,但又无法用对错感、是非观来评判矛盾
我是一个长年做创意服务的人,深知研发的成本付出和市场山寨之间的敌对
如果把整个商业社会类比医疗体系的话,它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冥思苦想、用大量的时间看书内化、思考沉淀,出来一个idea得不到产权的保护,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被人抄袭也只能是某种仪式感上的声援,但这个商业社会,却真的有很多商业病患,他们需要专家坐诊、看病、开药、治疗,但他们真的也没有更多的钱来解决自己身上的毒瘤
社会的形态,就是这般,砒霜和蜜糖,好像总是需要交替服用,很无奈
要说方法论,其实是没有的,大部分的我们,都在走一步看一步,用极高的试错成本亦步亦趋,希望有一天寻找到救命稻草,让自己摆脱诚惶诚恐的局面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主动地用运动、食物自律来降低健康危机的风险,被动地为自己或家庭建好一个周全的保险系统,在生死问题上,尽快地先去理解和面对,想一想真正遇到的时候,病和生命的平衡会在哪个临界点失效,做好它会来临的一切准备
而我自己,还是一个伴随性疾病患者,可怕的是,还有很多的病,它连治的药都没有,市面上只有让你无法接受的方案在治疗,信任感很差,或者你会觉得在病症中,会让你失去生命的尊严
我们生活的周围,真的有很多的人在饱受着病痛的疾苦,它最磨人的,就是你精神状态的一点点吞噬,我真的知道有些病友群的病友们,头一日还在积极鼓励鸡血前进,第二天就选择结束生命
能用一部电影,唤醒我们对矛盾的思考,是我觉得最棒的文化价值
至少我们可以用额外几分钟的时间,来想一想自己活着,是在为什么,自己能好好活着,应该干什么,自己想活得健健康康,又不应该做什么
太多人的迷失,总是需要被一个杠杆撬动
虽然我知道,热度过去后,大家都会对此渐渐地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