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漫谈黄花山的“紫云洞”题刻和“雨我亭”修筑

从“紫云洞”题刻到“雨我亭”修筑
——兼议古代县级父母官的忧乐观
涉县旧志有载: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云南人)杨霆至此(原曲后山)祷雨,于洞外书“紫云洞”三大字,并筑“雨我亭”。
作为一县父母,游览山川名胜,兴致一来,书题镌刻本是平常风雅之事。问题是,志书上说得明白:杨霆,时任县令,并非暇时幸游,而是“祷雨至此”;“书”和“筑”,均在“祷”且“雨”之后。
下边,先补补功课,熟悉一下什么叫“祈雨”和“祈晴祷雨”:
祈雨,因久旱而求神降雨。古称雩祀。
《晋书·礼志上》:“武帝咸率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雨。”
《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唐薛用弱《集异
记赵叔牙》:“通状祈雨,期三日雨足。”
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郡中每迎请祈雨。”
祈晴祷雨:久雨不停,向上天祈祷天晴,或久旱不雨,向天祈求下雨。
孤本元明杂剧·贺元宵第一折:
正直无私有至灵,
于家为国保黎民,
祈晴祷雨皆显应,
掌管经书文卷中。
看来,祈雨或祈晴祷雨,从来就是“无私”和“于国为家”的公事。
再看涉县传说,当年,杨霆亲自鞍马劳顿,到原曲后山求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与这天的抗旱救灾,实施人工降雨,意义差别并不是太大。
更为可爱的是,求雨却遭雨淋,这便是喜事、乐事。欣喜快乐之余,筑亭以纪。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期人,吾谁与归?”
封建文人仕宦的担当与忧乐情怀,总体上应该说是一贯的。
到杨霆时,一洞一亭,一祷一雨,事关县民生计与忧乐,千年道统之精髓是也!
山雨 辛丑兰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