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金山寺问“秃驴何在”,扫地小和尚回怼4个字,成千古绝对

引言

苏轼的一生,极为坎坷。

虽然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1岁的他便在科举考试之中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获得梅尧臣、欧阳修的赏识、保荐得以及第,可这也只不过是他坎坷仕宦的开始而已。

一生之中,他为官四十载,但被贬的时间却超过了四分之三;最远的一次,他甚至被贬谪到了儋州(今海南岛),这在宋朝时可以说是仅比处决、株连等罪轻一点的处罚了。

但面对这些种种,苏轼却又不似常人。被贬黄州时,他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被贬惠州时,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天涯何处无芳草”;即便是到了儋州,他写“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这就是苏轼,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性格中都透着不羁、豪迈、飞扬的文人。而也正是因这样的性格、文采,苏轼虽然屡遭贬谪,但却如同明星一般,所到之地拥簇众多,一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人皆是出自其门下。

而在交友上,苏轼也是不拘一格,上至官宦子弟,下至平民百姓皆能与其相交,甚至就连佛门中人,也有其至交好友。

佛印禅师,便是苏轼众多好友之中非常特别的一位。而在佛印禅师与苏轼的交往之中,二人“嬉笑怒骂”趣事迭出,文采、性情也是尽显无遗,甚至还有一副对联成为了千古绝对。

苏轼与佛印的“互怼”

佛印禅师,本法名为了元。作为一位当世大僧,其佛印禅师之名乃是宋神宗所赠。记载之中,佛印三岁便可背诵《论语》,五岁已能诵读三千唐诗,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神童。

少时,他便已经被送往寺庙之中体悟禅道,聪颖的他极有慧根,也深得僧侣赞赏。而在此后他登临庐山,参拜当世大能,细究佛法之奥义,于是遂有所成。

这期间,他先后前往斗方寺、开先寺、金山寺等寺庙讲经布施。

恰就在佛印禅师在金山寺时,苏轼这位才子因为对于司马光全面否定新法的举动,提出要区别对待的看法而遭到了司马光的贬黜,被贬至黄州。就这样两位“大才”巧合地相遇了。

举凡大才,必是脱俗之人。虽然与佛印禅师的游历不同,他苏轼乃是被贬谪而来,可苏轼却不以为然,反倒是性情大好,日常也会与佛印参禅论道。

但这单纯的论道,显然是不能满足苏轼的,苏轼便想要“嘲弄”佛印一般。一日,二人在禅堂打坐,苏轼问佛印:我坐在这里像什么呢?佛印淡然说道:你像一尊佛。苏轼听罢,便接话说道:你知道你像什么吗?佛印不知,便摇头表示不知,苏轼随即讪笑道:像一滩牛粪。

作为至交好友,开个玩笑倒也无妨。但苏轼作为“得胜”的一方,可谓是高兴至极,更是将它当做谈资对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进行“炫耀一番”。可谁成想,听完苏轼的描述,苏小妹却嘲讽道:佛家讲明心见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你这见佛印禅师为牛粪,心中可有的不就是牛粪吗?说到这里,苏轼自然是悟了。可总归是心中不服气,总要借机找机会“夺回面子”。

又是一日,苏轼、佛印乘船同游。佛印禅师对于这位满腹才华的好友,倒也不客气,在游至幸时他拿出一把有苏轼题词的折扇便仍到水中,遂口出一联:水流东坡尸(诗)。

苏轼自然知道这是佛印打趣自己,而恰在此时苏轼但见岸上有狗在吃骨头,脱口便出一联:狗啃河上(和尚)骨。这“河上”之谐音正好是和尚,也与佛印的上联东坡呼应,可谓是妙对。

也正是在这种嬉笑怒骂之间,佛印与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又一日,喜好禅道的苏轼作了一首诗偈,自我感觉非常好,便将这首诗偈命人拿给佛印观看。

何为诗偈呢?偈,即佛教中的唱词,诗偈就是指代隐含着作者对世界、未来命运的偈语。

苏轼这首诗偈为:“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但令苏轼意外的是,就在佛印看后随即在其上批注“放屁”二字。而在苏轼见后,自然不服气,当下便前往金山寺与佛印“理论”,可佛印却大笑道:您不是出不动吗?怎么就过了江(来找我)呢?

秃驴何在?小和尚妙对回应

这样一来,苏轼又一次“吃瘪”了。可到底是心下难忍,又一日苏轼便“怒气冲冲”得到了金山寺,言语之中更是大喊“秃驴(自然是指佛印)何在?”

可不讨巧的是,佛印禅师不在寺中,唯有一小和尚在寺中打扫寺院。对于主持佛印,小和尚自然是尊崇备至;对于苏轼这句朋友间的戏称,他自然是颇为不满,但却又碍于主持与苏轼的关系匪浅,不好直接发作。于是小和尚便说到:东坡吃草。

如是,这番对话变成了对联中流水联的形制。上联是:秃驴何在 ,下联是:东坡吃草。对联,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在正规的对联中会要求对仗、平仄协调。

但在流水联中,则相对宽泛。而在苏轼与小和尚对话中而来的这一副对联,可以说是巧对、妙对的结合。

苏轼称佛印为“秃驴”,小和尚却以“东坡”对应,这里的东坡即可指代的方位,又更是一语双关的“东坡居士”苏轼本人。与我师傅比,你苏东坡才是驴的言下之意也是跃然纸上。

苏轼听罢,倒也不生气,反被这小和尚的文采折服,随即便转变了态度,颇有一丝“前倨后恭”的意思。

这幅对联也藉由此成为了千古名对。

小结

作为宋朝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人们对于苏轼的在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乃至个人经历可以说是相当熟悉。

而苏轼之所以能够在屡遭贬谪、屡遭挫折之后,写下无数豪放的篇章,成就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无不是这种自身所具有的“返璞归真”的真性情所造就的。

与佛印禅师的这三两趣事,便是明证。

对于苏轼的这种心胸、性格,其实也一样适用于现代的我们。人生之中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面对挫折,我们的态度又该是怎样的呢?

它应该是苏轼的不认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也应该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笃定;还应该是与佛印的趣事中的“以苦为乐,自我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