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如何玩转七夕?

艺术有你 
一转眼,就到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了。
一提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但实际上,在古代,七夕的传统习俗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根!本!无!关!
七夕不是“情人节”!那它是什么呢?不妨来看看这首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叫《乞巧》。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
《汉宫乞巧图》局部图
这样一首诗也写出了古时七夕夜的一大习俗——乞巧。
乞巧,便是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穿针引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便有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也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后来的诗词中,七夕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到了明清时期还演化出了浮针取巧的习俗:用太阳暴晒一碗清水以形成一层薄膜,女孩们将绣花针扔进碗中浮起,阳光下绣花针的投影如果形状美丽,就会被大家夸赞心灵手巧。
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由此可见,七夕其实并非情人节。那中国传统节日中有情人节吗? 答案是有的,那便是元宵与上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节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上巳节。既然说到这里,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古代单数月份的传统节日——
一月一,古代称元旦,现在叫春节。
三月三,上巳节,也就是情人节。
五月五,端午节。
七月七,乞巧节。
九月九,重阳节。
话说回七夕,跟随诗词典籍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七夕这个节日与其习俗的发展。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七夕这个节日其实起源很早,它的诞生与星象有关,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祭祀活动,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七夕的内容。
西周时期的《小雅·大东》中便写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时的织女和牵牛还没有谈恋爱,它们本质上还是两颗星辰。但等到战国时期,秦简《日书》中就出现了“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日书》是古代从事婚假、生子、丧葬等活动时用于参考吉凶宜忌的书,《日书》中的这条说的就是戊申、己酉牵牛娶了织女,而他们的婚姻没有好结果,所以这两个时候娶媳妇是不吉利的。
由此可见牵牛织女谈恋爱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苗头,虽然这时的大家还因为这是个悲剧故事而对它避之不及,但七夕在当时确实已经有了属于它的习俗。
到了汉代,牵牛和织女才真正完全人格化。班固在《西都赋》中写到“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有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昆明灵沼时也道“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檬汜。”
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辰到这时才真正人格化,成为了广大情侣中的一对。渐渐地关于他们之间故事的诗词与文献记载也渐渐多了起来。最著名的大概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诗十九首中,对牵牛织女的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的《迢迢牵牛星》了。
《迢迢牵牛星》中这样写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时牵牛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有了第三人视角的艺术性描述。诗人仿佛亲眼看到了织女因为恋爱失败,天天泪如雨下无心工作,每天隔着一条清浅的银河思念情郎的景象。
大概是人民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望,人们在这个原本的悲剧故事后面又续写了这样一段,加上了“鹊桥”这一概念,让牵牛与织女的故事也转悲为喜。
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中引东汉《风俗通》写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有了七夕鹊桥,被迫分离的有情人们终于有了奔头,牵牛与织女的故事也终于有了一抹团圆喜乐的色彩。
除了前文所说“乞巧”的节日习俗,此外还有种生(七夕前几天种米、豆子、小麦等)、吃巧果(制作材料多为油、面、糖、蜜)、磨喝乐(泥塑的孩童造型工艺品)、晒衣曝书(搞卫生去霉意)、求子等等习俗。
唐代七夕习俗盛行,陈鸿《长恨传》中写到“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宋元时期庆祝七夕更是隆重,城中还会设置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持续数日,参与者众,人声鼎沸。
所以古代真正的七夕节的主题是“祈福”和“乞巧”,这也是古时男耕女织的生活生产方式的需求。女子们在这一天穿针斗巧、吃巧果、拜织女……顶多向织女诉说心愿,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愿望,但不会真正像牛郎织女一样与情人相会。
翻开诗词书卷,你也会发现古时七夕的夜里除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外,你也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秋夕》的作者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杜牧所作,也有说王建所作。而诗中天街一作“天阶”,坐看一作“卧看”。但这首诗却是实实在在描写了一位宫女在七夕夜中的秋思情景。
这首诗一开始便是一幅深宫图景。这夜里的烛光是冷的。冷画屏不是画屏冷,是烛光把画屏照冷了,也就是形容词作动词用。银烛到底多少应该是有些热度的,却居然能够把映照着的画屏变冷,其实这是因为这位久居深宫的宫女心已冷了。
这样凉如水的夜色里,她百无聊赖,就只好轻罗小扇扑流萤;顾影自怜,就只好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大抵便是原本热热闹闹、喜气祥和的节日中一种不同的颜色吧。
七夕将至,在这样的日子里宜——
炎光初谢,荷风送凉。
风摇翠竹,庭院深香。
巧果食鲜,月下穿针。
回廊影下,夜半私语,卧看双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