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山(上)
也谈杜甫诗中赤甲山、白盐山
谭文兴
台湾学者简锦松先生所著《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一书的第三章就是“赤甲白盐”,专门探讨赤甲、白盐二山的指谓。他认为:现在称为赤甲山的唐代叫白盐山;今称白盐山的,唐代或者同今称赤甲山一起称为白盐山,或者没有名称;唐代称为赤甲山的就是现在当地人说的子阳山。他还以此为准解释涉及赤甲、白盐二山的杜诗。
同时,简先生在该书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那些与简先生看法不同的论著也进行了评论。他在第三章一开头,引了钟树梁先生1984年写的《读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一文中谈赤甲、白盐二山的一段话后说:
钟先生是杜诗研究的长辈名家,这小段话正可说是今人对於赤甲白盐二山说法的总结,相当具有代表性。但是,在这样见识宽广的言论下,却隐藏着古注所残留的缺陷。
钟先生引述了《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遗文》和《水经注》对赤甲白盐二山的记载来解释杜诗,却没有注意到,二书的说法与范成大、王士祯、陶澎等人的看法,根本互相矛盾。也就是说,赤甲白盐二山在唐代以前的名称与南宋以后的名称,有重大的位移,南宋至今所有的诗文记载及杜甫诗注的均懵然不觉,此文也承袭其误。
简先生在该书第三章第三节“杜甫诗中之赤甲白盐二山”中分析杜诗《晓望白帝城盐山》,引了胡焕章先生《杜甫夔州吟》中谈赤甲山、白盐山、白帝城方位的一小段话后说:
本诗的写作时地,历代注杜家都认为是大历二年初春居赤甲所作,依照这条线索,胡焕章认为这首诗是在赤甲山望白帝城与白盐山,而且以本地人立场,他的解说相当清楚。问题是,今称赤甲山与今称白盐山,很难当得起这首诗的描写。由今称赤甲山与今称白盐山,很难当得起这首诗的描写。由今称赤甲山向白帝山与白盐山望去,虽然确实都可以看见,但是,并不在同一个方向内,往白帝山晓望之后,必须回头向左转,才能再望白盐山,如此章法极为无理。
简先生的第四章第四节“大陆学者对东屯之研究工作举例”一条里指出我对东屯稻田总数和东屯从北到南的里程都估计错了后,还有一小段引人注目的评论。他说:
谭先生还刻意解释了“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他说白盐山在白帝之南,所以东屯应该可以说在白盐之北,白帝山就是赤甲古城,所以白帝山的东麓,就是赤甲古城东。从这层层议论,包括了现地的解说以及文献的解读,实在是费了许多心力,令人佩服。
我1985年发表的《关于〈夔州歌十绝句〉之六的注释》的有关原文是:
从杜甫写的《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一中谈的东屯地势看,东屯的面积也应当是从现在的白帝公社的大桥大队到白帝庙东面沿溪两岸比较平坦的土地。他在那首诗里说:“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白盐山在长江南岸,白帝庙在长江北岸,东屯的位置当然就在“白盐危峤北”了。白帝城在公孙述据险称帝前名为赤甲城,后来的白帝庙是赤甲城的一部分。说东屯在“赤甲古城东”,当然也就包括土地岭到白帝庙东面一段。假若不包括这一段,那就成了赤甲古城北了。
不知是简先生以为我没有看过《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阙卷遗文》,还是从我说的“后来的白帝庙是赤甲城的一部分”看出了什么,竟把我的话改成:“白帝山就是赤甲古城,所以白帝山的东麓,就是赤甲古城东。”
接着,简先生对刘真伦先生写的《杜甫夔州高斋考》一文中有关白帝城、赤甲城、白盐山、赤甲山的说法进行了评论:
在这篇文章中,他所说东瀼水流经赤甲山北麓,以今地名赤甲山而言,还可以说是正确,但他谈到杜甫何以说“白盐危峤北”时,则是陷入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他明明说东瀼水流过赤甲山北,然而他又主张白盐山因为尚在赤甲之南,所以也能改以白盐山为座标,说东屯是白盐之北。表面看,此说似乎也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不可能的,读者如今人所称的东屯,从杜公祠故址东方的河谷中,就可以清楚看见山势走向(原址林木太多,视线易受阻)。假设以河谷中央为立足点,从东南到正南的方位,都是今称赤甲山以高拔的山形逼视而横过,完全看不到今称的白盐山,只有在西南一角,它才从赤甲山的山岭上露出一点头来,完全没有白盐山原有的精神风貌,(参阅193页图八,图八虽然是以旱八阵为立足点,所见相差不多),相信读者也不相信杜甫在介绍他自己的住家时竟然不以眼前山为座标,而以几乎看不见的白盐山为座标。
其次,刘先生又说:“赤甲古城,古赤甲军驻地,其地与白帝城相接。”如果我没有看错,他应是把赤甲古城设定在子阳城,和我的主张一样,但他为什么不敢把这座山就叫做赤甲山呢?还要去把杜甫明明称为“白盐山”的那座山,顺应后人错误的说法,去称作赤甲山,然后硬把赤甲城与赤甲山分开,以曲解文意。如果他接受杜甫原来的指示,把赤甲城所在这座子阳山就当作赤甲山,而东屯所倚的山就还原为白盐山,如果就可以完全用杜甫原诗来解决问题,他在考虑什么呢?旧注之害,可见得十分激烈的。此外,他谈瀼西也因为放不开旧注的影响,而指错了位置。
简先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也敢于评论不同观点,这对于杜诗学的发展,对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艺术、推动科学进步的正确方针。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着重讨论杜甫中赤甲、白盐二山的指谓是否与南宋以后不同,同时也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
简锦松先生所著《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中“赤甲白盐”一章的第三节就是“杜甫诗中之赤甲白盐二山”。在这一节里,简先生列出了杜甫明确地写到赤甲、白盐二山的九首诗:《夔州歌十绝句》之四、《入宅三首》之一、《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一、《赤甲》、《白盐山》、《黄草》、《返照》、《寄裴施州》、《晓望白帝城盐山》。简先生分析了其中的6首诗就得出结论:杜甫说的赤甲山就是现在当地人称呼的子阳山,杜甫说的白盐山就是今称赤甲山;长江南岸的今称白盐山,在唐代可能同今称赤甲山一起都称白盐山,或者没有名称。
我却认为,杜诗中的赤甲、白盐二山,实际所指同现在的赤甲山、白盐山完全一样。
我们先看《夔州歌十绝句》之四: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俱刺天”,说明两山都陡峭高耸,都是雄奇壮丽的大山。“闾阎缭绕接山巅”,从山脚盘旋而上的民房已接近山顶。正如简先生所说,这里不是指临江一面,临江一面不宜人居。“枫林橘树丹青合”,秋末冬初,鲜红的枫叶和四季常青的橘叶交织在一起,十分美丽。“复道重楼绵绣悬”,盘旋而上的民房重重叠叠,远远望去像复道重楼,非常美观。这两座山是哪两座山呢?
在白帝城附近,只有瞿塘峡入口处南北对峙的两座大山才是当地最高而又雄奇壮丽的两座大山。这两座山,就是当今有名的赤甲山、白盐山。
从杜甫写的有关的一些诗看,情况也是如此。如《瞿塘两崖》:“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双崖壮此门”,就是赤甲、白盐二山形成的峡门的雄奇壮丽。“入天犹石色”,就是“赤甲白盐俱刺天”。“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也是说明赤甲、白盐二山高大无比。再如《瞿唐怀古》:“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勍敌”,就是实力强大的对手。“勍敌两崖”,就是赤甲、白盐二山的临江部分都高大而陡峭,两者不相上下。赤甲山海拔1400米,白盐山海拔1415米,高度也差别不大。在瞿唐峡口附近,除了南岸的白盐山能同赤甲山媲美外,还有哪座山能同赤甲山匹敌?正因为赤甲、白盐二山的临江一面都雄奇壮丽,杜甫在他写的诗中经常提到“两崖”或“双崖”。他在《柴门》诗中说:“泛舟登瀼西,回夔望两崖。”他在《独坐二首》之一中说:“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位于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上会有许多人居住吗?回答是肯定的。杜甫《赠李十五丈别》诗的前四句是:“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这里的“峡”应当是瞿塘峡,瞿塘峡两岸的大山就是赤甲山和白盐山。同时,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诗的的“红远结飞楼”和《白盐山》诗的“白榜千家邑”,都说明白盐山的居民不少。出现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唐代是封建社会,农村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无须每天过江到县城买卖物品。从现在的情况看,白盐山上有白龙村、乌云村等村落,而且这些村落早已有之,不是最近几十年形成的。在当地,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渡过长江都是以木船作为交通工具,但并没有影响白盐山山上的农民到县城买卖产品。同时,在简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上,也只有石庙村、茶盘村等村落。两山的居民总数,差别不会很大。因此,以交通不便、白盐山上的居民少来证明白盐山的情况与“闾阎缭绕接山巅”、“复道重楼锦绣悬”不合,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我们再来看白帝山北面的那座山,也就是简先生说的唐代赤甲山,现在当地人称为子阳山。子阳山,如果从白帝城以西的部分看,虽然不是很高,但还可以说是一座大山、高山。但从白帝山对面的部分看,与赤甲山、白盐山相比就差多了。白帝山对面的子阳山有多高呢?我们先看简先生在《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第70页的部分叙述:
根据《水经注》以至唐五代《元和郡县图志》、《通典》、《旧唐书》都说古赤甲山上有赤甲城,我这次实际考察是在海拔360米左右(此为本地蔡姓农户所说,我与赵先生都怀疑应该更高),看到一些疑似汉城的遗址,为方便叙述,暂分为甲、乙、丙三区。
甲区就在今白帝城紫阳村2——18号农舍东南,有一段看来比较完整的城垒,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古汉城遗址者,清人称为皇殿台(图五),在清代舆图中以方形台状的图形记录了这个遗址。……
马岭与子阳山脚相接处海拔为157米,“实际考察时在海拔360米左右”。即使姓蔡的农民说低了些,再增加100米,也才460米。从该书68页附的清乾隆本《奉节县志》中的紫阳城图看,方形台状的遗址距离山顶已经不远了,只有150米左右。就是把皇殿台到西北山顶的高度估计为200米,白帝山北面的子阳山的高度也只有海拔660米,还不到赤甲山的一半。赤甲山海拔1400米。把子阳山与赤甲山对比,两者的高度很不相称。这样矮的紫阳山,怎么能与简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相提并论?怎么
[来源:http://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