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从习惯化到格式化
说教育堕落了,那是对教育的褒奖。刻薄的说,我们的教育不会堕落,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教育。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教育才叫教育,这样的师生才叫师生。可是,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宁静的教育?
天下之大,连一张安静的书桌也放不下了!如今教育的喧嚣,喧嚣的教育,伴随着功利主义,呼啸而来,袭地而去,剩下来的就是一地鸡毛。
教育是人特有的,只有人需要教育,只有人能够接受教育。教育是人的标志,也是人的冠冕。但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根本不叫教育,只能说是训练,而且是机械训练,重复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得人产生条件反射。能产生条件反射的不必要是宇宙精华的人类,老母猪训练出来了,也可以玩玩具,做选择题。
所谓条件反射就是机械训练下动物所产生的本能反应,不需要任何觉解。
现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训练,美其名曰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以至千万轮复习。很多学校像没命一样,高二上学期就结束了所有课程,剩下来的就是复习,就是犁田,就是耙地,把所有的知识点翻过来,倒过去的嚼烂,反刍,甚至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法,就叫做反刍复习法。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中国文字的传统之美,就这样被这些句子折煞了。甚至还有人搬出老祖宗的遗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并且按时来复习,不是很快乐的吗?如果是这样,那孔子就不是孔子,而是孙子了。按时复习有什么快乐的?
这句话正确含义应该是,学习,并且及时来实践,验证自己所学,不是很快乐吗?这是学以致用,学习和实践结合,看到知识发挥作用,当然很快乐。
但我们现在所学的都是没用的知识,都是无生命意义的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头就扔掉了,而且成了垃圾,还需要费力清除。上了大学,很多大学教授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让孩子们把所学的错误东西忘掉。
教育中的复习和默写,这两大弊病,彻底扼杀了我们孩子的创造力,使得课堂上万马齐喑。孩子普遍失去了活力和激情,更不用说好奇心和想象力。连性趣都丧失了,更不用说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复习为什么会摧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复习会使得孩子习惯化、程序化、自动化,进而麻木化、僵死化、僵尸化。
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坎德尔,在《追寻记忆的痕迹》提出了一个伟大词汇“习惯化”,他说:习惯化是简单的学习形式,习惯化是教动物忽略某刺激。与之相反的是敏感化……看到新异图像后,婴儿的特征性反应应该是瞳孔扩大,心跳和呼吸加速,如果反复向婴儿呈现同样的图像,这些特征反应就消失了。性活动也有习惯化现象。雄鼠遇到一只新的雌鼠,在最初的一到两个小时,它们可以交配六到七次,但在以后的3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雄鼠不再对性活动有任何兴趣。……这种现象就是习惯化,而不是疲劳造成的。因为如果这只雄鼠遇到一只新的雌鼠,交配活动将再度活跃。”
习惯化会导致性趣的衰落,更不用说兴趣了。这是一个雄鼠都懂得的道理,可惜,我们很多人就是不懂。
是好奇心维护了人类的兴趣,是兴趣促使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中国明朝的万虎,为了满足自己对太空的想象,想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椅子的四周放上炸药,一声巨响,万虎被炸得血肉横飞,这是和几千年后美国的挑战者一样的悲壮,世界天文学家把一颗星星,就用万虎来命名。
为了追求好奇心,一个人居然可以连自己的命不要,可见好奇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反之,一旦习惯化了,一切新奇荡然无存,连交配都不愿意了,更何况是枯燥的学习?
有人振臂高呼,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复习太多了,学生在复习中失去了灵性,埋葬了激情,习惯化的废墟中怎么可能还有创造?
巴金的妻子萧珊问金岳霖先生:老师,你为什么喜欢枯燥的逻辑学?金岳霖先生回答说;逻辑学好玩。正是认为逻辑学好玩,金岳霖才能成为中国的逻辑学之父。
哎,以后估计没人敢来我家吃饭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