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一张借据,揭开了20多年前的往事,他下令:不要为难人家

1950年冬季,四川省长寿县的一户地主家,迎来了推行“减租退押”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这户人家搜到一叠厚厚的借条,正当他们细细地翻看这些借条时,却被其中一张借条的落款吓坏了。这张泛黄的借条,内容是向这户地主的主人借款100元大洋,而斑驳的落款则只有两个字——朱德。

谁也不会料想到,在这样一户破落的四川地主家中,搜出这样一张借条。工作人员本着谨慎的原则,再三确认之后,终于断定这张字条与开国元帅有关。这件事情经过逐级上报,马上就惊动了中央领导,连朱老总本人都亲自过问此事。

那么,朱老总对这件事的态度如何呢?这张借条的主人最终结局怎样呢?他为何会与朱老总有这层关系?本期内容,将为您阐述这张百元借条背后的秘密。

这一张单薄的借条被发现后,工作人员起初都不相信它真的与朱老总有关系,一个乡下的破落地主,怎么可能会和开国元帅发生联系呢?面对工作人员的质疑,这户人家的主人显得十分笃定,他十分肯定地告诉工作人员,落款上的“朱德”就是朱老总本人写的。

“实话实说,这张借条是谁和你立下的?”

“他就是北京的朱德总司令!”

数次询问之后,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依旧如此,他们不得不将此事向长寿县的有关部门报告。此事关系重大,务必要彻底查清它的真伪,如果这位地主所说的话完全属实,那其背后一定有一桩隐秘的往事。如果他所说的是谎言,那也必然要承担说谎的代价。长寿县的有关部门在得知消息后,一面将此事向上级报告,一面着手调查这户人家的背景。

至此,一件尘封20多年的往事,就这样逐渐浮出水面。而一个被忘却了20多年的人物,也慢慢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根据工作人员的调查,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傅德辉,祖祖辈辈都是四川长寿县人。但傅德辉与长寿县中的其他人截然不同,他们家数代人都是地主,积累了大量的土地与财富。傅德辉家族不仅在经营方面很有一套,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傅德辉本人就是出国留学的高材生。他回国之后一直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曾经与乡邻合伙开办了一家水泥厂,开始了他实业救国的实践之路。

但由于傅德辉对当时国内的形势认识不够,在水泥厂投入生产后不久,就与合伙人在发展路线上发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导致水泥厂的倒闭。创业失败后的傅德辉倍受打击,他只能将自己的满腹壮志埋藏心底,开始了平淡的生活。傅德辉继承了家族大量的家产,他的生活十分优渥,一直以来都是长寿县有名的富贵地主。

但是,从未有人听说他与朱德有什么关系,遑论两人之间还有这样一张借条。

“你与朱德什么时候认识的呢?”

“在德国留学期间。”

工作人员在基本了解傅德辉的情况之后,更加细致地询问了他。面对波澜不惊的傅德辉,调查人员心里还是没底,他们不敢轻易下结论。傅德辉的出身为地主,他的成分本来就不好,要是撒谎那更是将自己推向深渊。但也不能够完全听信他的一家之言,虽然傅德辉的确曾在德国留学,朱老总也曾在德国留学,但两人是否相识还有待有关方面给出具体回复。

就这样,长寿县上报到川东区,川东区上报到西南局,西南局上报到中央。最终,这件事传到了朱老总的耳朵里,他本人亲自回复了一封信件。

“德国留学期间确有傅德辉一人,确向其借款100元整。”

朱老总的批复传到长寿县后,立马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傅德辉所说的竟然是真的,他真的与朱老总在德国留学时相识,并且还曾借给其100元。那么,两个人是如何认识的呢?为何留学期间的朱德要向傅德辉借钱呢?这件事情的原委到底如何?

这还要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中年朱德,毅然地踏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而当时与他一样的有志青年很多,傅德辉就是其中之一。但与出身优渥的傅德辉不同,朱老总出身在一个贫苦的雇农家中,一家人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勉强糊口的朱德一家人,备受凌辱与磨难,这也是朱老总后来跻身革命的重要原因。

1909年朱德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骁勇的本领,朱德很快就在川蜀一带成名,但战功卓著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选择——去德国留学。深深感怀于国内现状的朱德,在1922年抛弃了高官厚禄,抵达了他求学的目的地德国。当时的朱德已经是中年人了,来到异国他乡的他,在很多地方都相当不适应。

所幸的是,朱德在这里遇见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其中就包括周恩来。周恩来在结识朱德后,十分热情地介绍了进步人士与他相识,同时还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在德国学习,朱德不分昼夜地学习德语,同时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但就在抵达德国3年之后,朱德因为参与了德国工人的大罢工运动,遭到了德国政府的逮捕。随后,他遭到了德国政府的驱逐,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出境。

勤工俭学的朱德一筹莫展,此时的他可谓是贫困交加。虽然他当时被组织上批准到苏联学习,但经费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情。在德国可不比国内,朱老总完全没有人脉可言,身处异乡的他凡事都只能靠自己。囊中羞涩的朱德,在当时经历了十分痛苦的抉择,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到国内,但又负担不起去苏联的费用。眼看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要落下帷幕,朱德显得十分沮丧,无能为力的他甚至做好了回国的打算。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就是来自四川长寿县的傅德辉。

傅德辉出身在富裕的地主家庭,但他从小接受的就是先进的教育,1919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与朱德等人选定的革命路线不同,傅德辉将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实业上,他认为中国必定要发展属于自己的工业。带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傅德辉在大学毕业后,也抵达了德国留学。期间,傅德辉结识了不少国内的留学生,并且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相比于拮据的其他学生,傅德辉就显得阔绰多了。一方面,傅德辉在国内的父母每月按时寄一大笔生活费给他,这足以维持他日常的花销。而另一方面,傅德辉本人精通中文和德语,这项本领令他赚得不少外快。傅德辉的收入来源十分稳定丰厚,每个月不仅花不完,还有不少的结余。天性纯良的傅德辉,身上也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他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其他留学生。

很多人都曾向傅德辉借过钱,并且写下了借条,但傅德辉从未主动讨要过。留学结束之后,他将这些借条一并带回了家,直到1950年被搜查出来。而那张有着朱老总落款的借据,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

当时的朱德正为前往苏联的费用发愁,与他颇为熟识的傅德辉向他伸出了援手,借给他100块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朱德喜出望外之余,还特意向傅德辉打了一张借条,承诺回国之后就还给他。1925年7月,筹措到经费的朱德告别在德国的好友,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后,抵达了苏联的列宁格勒。

北伐战争前夕,朱德奉命回到了国内,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中。而从此以后,他就与傅德辉失去了联系,直到1950年这一张借据被人搜出,朱德才重新得知了傅德辉的情况。当年一别,两个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报国之路,也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朱德回国之后,毅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几经生死而初心不改。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从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到解放战争后的开国大典,处处可见这位共和国元帅的身影。而傅德辉则不然,囿于出身和阶级,回国之后的他并未走向彻底的革命,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民族工业上。这并非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但傅德辉选在了错误的时机,他注定是要遭受失败的。

果不其然,朱德的革命之旅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而傅德辉在四川长寿县的水泥厂以失败告终。同样是留学德国的两位爱国者,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结果。但幸运的是,朱老总从未忘记这个给予他重大帮助的革命战友,在得知傅德辉的消息后,他马上就向当地政府打听情况。

“他是个搞科学的,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们不要为难他!”

在得知傅德辉投身实业失败后,朱老总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在德国相处的那段时间,使得朱德对这个四川老乡印象深刻,他赞叹傅德辉的人品和才华,同时也感激其当年的出手相助。为了表达这份感激,同时为了保护这位恩人,朱德特意叫人将傅德辉请到北京来,让他在那里学习一段时间。傅德辉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朱德在会见这位旧友之后,还让他在北京学习了3个月。

这3个月的时间内,傅德辉参观了北京很多重要的大学以及化工厂,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的化工业现状。朱老总十分感怀他这一生的境遇,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建设祖国尽到最后一份力。深受鼓舞的傅德辉在回到四川后,结束了自己与世无争的生活,重新投身到自己所学的化工行业。他在工业厅化验室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主任,然后又在西南工业部等部门,从事化工方面的研究以及教育工作,让自己的毕生所学派上了用场。

一张泛黄而斑驳的借条,让20多年前的往事浮出水面,让多年不见的一对旧友再叙情谊,这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当年朝夕与共的两位同窗,彼此的人生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着一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时光荏苒,多少青丝已经变成白发,不变的依旧是这一颗红亮纯粹的心。

薄薄的一页纸,承载的不仅是朱德与傅德辉两人的过往,还有那一代革命者身上共有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