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哲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没有标准答案(下)
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论证的学科。
——坤鹏论
在看过《哲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没有标准答案(上)》和《哲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没有标准答案(中)》之后,你是不是觉得不管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他们的论证都蛮有道理的。
其实,很多哲学问题都有着类似的特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为,大部分哲学命题都是“理所当然”,而且这些“理所当然”已经“理所当然”了起码几千年。
这中间,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的哲学家,对它们提出自己的论证和结论,在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裁判这里还能留到今天的,那都是经过了无数次被质疑的千锤百炼,依然屹立不倒,无法100%被反驳倒的观点。
而且,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基本都是关乎“人事”的。
坤鹏论以前讲过,只要一牵扯到人,比如:群体、社会、市场等,都要归为复杂性系统,是100%概率法则的领地,只要时间够长,频率够高,什么样的可能性都会真实发生。
为什么黑天鹅、灰犀牛越来越频繁降临?
主要原因就在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提高了频率,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极小可能性的成真概率。
那么,按照哲学的前提+结论的论证方法,只要有足够的事实,就可以证明结论,这也就造成了哲学命题没有标准答案的结果。
所以,有朋友说,不管是正还是反的哪一方,我看谁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其实大可不必。
想想看,几千年以来,很多很多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也和你一样不能实现非此即彼,那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没有标准答案。
就连古今罕见的天才——法国的帕斯卡,在“到底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上,也只能用概率的期望值说明信上帝比不信的期望值高,信比不信好,所以宁可信其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不确定性决策”的问题系统化、公式化地上升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世界,相对于宇宙,人类实在太年轻,太渺小。
不管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都因为无法回溯到最初的原点进行实证,从而也就不能绝对性地压倒对方。
因此,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有逻辑的猜测而已。
可是,逻辑正确,并不一定代表事实就正确。
二、哲学,就是关于论证的学科
自然科学方面的争议和分歧,最终可以通过诉诸外部对象和外部世界,凭借观察、实验、证实、证伪等手段来解决。
而哲学方面的争议和分歧却无法诉诸外部世界,也不能到法庭进行判决。
因此,哲学命题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有道理”和“没道理”、“可接受或不可接受”以及相应的程度区分。
也就是说,检验哲学命题或哲学观点的唯一手段就是逻辑手段,就是看一个哲学命题是否受到了很好的支持和论证,是否被置于与其他哲学命题的逻辑关系中,是否被整合到某种更大的知识架构中。
正是这个意义,我们可以说: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哲学不仅仅是陈述你的观点,而且还要用论证对你的观点提供支持,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异议进行反驳;对于哲学而言,论证的过程甚至比论证的结论更重要。
因为,对于主张者来说,论证把一个思想置于与其他思想的逻辑联系之中,或者从该思想演绎出某些进一步的结论,这一过程就有可能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深刻、细致、全面和正确。
对于接受方来说,论证使某个思想具有了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和可批判性,从而使他能够进入对方的思想世界,并与对方进行理性的沟通与对话。
所以,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论证的学科。
关于“到底有没有上帝”这个哲学命题,坤鹏论已经列举了正反两方最经典的哲学论证。
它们都在努力地劝说读者接受一个特定的结论,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论证。
在哲学中,论证就是让人相信某事物的一系列理由。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自己,所有哲学家都会把自己的结论建立在众所周知的、人人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上。
比如:
因果论有神论强调的是凡事必有原因,不断提醒人们看看身边众多的因果事实;
智慧设计有神论描述了关于物理世界的一系列既成事实;
无神论描述了客观的历史性变化;
投射论则从人的角度出发剖析,让读者对上帝不过是人的投射感同身受。
换句话说,它们都在努力展现客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
从这四个论证中,我们还看到了论证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重点,那就是所有论证都有两部分——前提和结论。
其中事实就是前提,它们也是哲学家用于让你相信某些事的理由。
而哲学家让你相信的有神或无神的信仰就是结论。
比如:
第一个论证中,前提是每个事件都有原因,因果链条不可能无限地回溯;结论是上帝存在。
第二个论证中,前提是世界就像一个机器,并且所有机器都是由智慧的设计师创造出来的;结论是,这个世界必然有一个创造它的智慧的设计师,也就是上帝。
坤鹏论认为,前提和结论可谓哲学中的精髓,它们的连接和推导,直接体现了哲学家的思想水平和高度。
这也为我们快速分辨哲学观点品质提供了方法。
也就是将某个哲学观点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然后对照查看。
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人非常马虎、非常随意。
他们的观点可能听起来很动听、很有说服力,但是,你如果真正研究其前提和结论,就会发现两者之前存在很大的鸿沟。
说不好听的,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前提根本不支持结论。
而它们之间只不过是生硬地用“因为……所以……”进行连接。
回顾对照昨天的文章,我们也会发现投射论就存在类似问题。
它本身不能证明什么,即使这个理论是真实的,它也没有证明没有上帝。
所以,它不适用于视上帝为非人类的宗教信徒。
而且它也没有充分证明,信上帝就是非理性的行为。
昨天,坤鹏论听到广播里有个专家对某幼儿园菜谱中出现鱼翅鲍鱼发表观点。
他的结论是,幼儿园与其把心思放在饭菜上,不如多关注教育质量。
这也是典型的驴唇不对马嘴!
饭菜的奢华,和幼儿园重视不重视教育质量有毛线关系?
教育质量的问题,就得拿与教育直接相关的事实来证明!
相信大家明白了前提和结论里面的门道儿,多实践几次,就能不断地发现人们在论证、争论、评论中出现的瑕疵。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去批评谁,嘲笑谁,而是确保你不被忽悠。
另外,坤鹏论还得到另一个受用终身的经验,不管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请给我前提——事实。
没有?
那什么都不用说了!
我不信!!!
三、概念是多么重要!
坤鹏论认为,对于“到底有没有上帝?”的争论不休,其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概念不清。
也就是说,在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之前,必须要弄明白:上帝是什么?说上帝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是什么意思?
其实,哲学家所问的很多问题明显就是概念的问题——什么是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人?
什么是公平?
就像很多人说他们信仰上帝一样,不少人也说自己的生活目标是追求幸福。
可是,他们却说不出来什么是幸福。
“我想要幸福?”
“你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嗯……我也说不清……”
你该怎么回应?
是不是很想说“gun”(和我一起拼音)!
坤鹏论以前提过多次,战胜什么=定义什么,比如:战胜恐惧=定义恐惧。
同样道理,你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先定义幸福。
而我在学习后得到的幸福定义就是:幸福=快乐时光。
因此,我会特别注重时间的质量。
对于公平,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说公平是好事,但是,没有人知道公平究竟是什么。
另外,如果两个人对一个事物都没有明确的概念,那么他们就会鸡同鸭讲一般争论不休,最终也没有结果。
所以,人们的很多哲学争论实际上就是在抽象词汇的语义上进行争论。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较真儿概念,是吃饱了撑的,瞎耽误工夫。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真的很重要。
如果没有关键概念的清晰定义,人们就不会明确地相信上帝、社会公平、幸福或其他重要问题。
弄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发现答案的必要先决条件。
因此,坤鹏论一直认为,哲学从概念起步。
当然,也不仅是哲学,做任何事基本都该如此。
因为,概念就是本质。
四、科学新宗教
从“到底有没有上帝?”这个哲学命题想开来,坤鹏论认为,人类似乎永远都需要有信仰。
“上帝已死”,其实死的只不过是那个人形的上帝,接替他是更为强大的科学。
不得不佩服尼采在他的那个时代就提出了科学主义的预见。
100多年前的他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科学杀死了上帝,并替代他端坐于神坛,受世人膜拜。
是啊,如今的我们深深陷入了唯科技论,科技俨然已经成了人类的新宗教。
科学主义,将科学的陈述作为唯一的智慧的陈述,它正在取代我们对生活价值、我们自身价值的正常关心。
我们不再相信上帝或是大小神明能够管理未来事件,却代之以一种更具宗教激进主义色彩的信念。
也就是无条件地相信科学预测,不管在什么领域,我们热衷于将未来浓缩于数字的运算之中,不论其可靠还是不可靠。
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将宗教信仰转化为对任何伪装成科学的理论或结论的轻信!
之前,在《人生没有意义》中探讨过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哲学命题,结论是:没有。
坤鹏论认为,信仰与这个哲学命题是紧密关联的。
人为什么信仰?
费尔巴哈说,因为利己主义(换个好听的词就是:自我实现)。
坤鹏论认为,人之所以信仰,其根源就在于相信所信仰的东西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结果。
因此,说信仰是大多数人面对没有意义的人生的精神支柱,也不为过。
五、没有100%客观的答卷人
就像现象学所揭示的,人不可能达到100%客观。
哲学家也是人,所以他们也不能。
那么,从答卷人——哲学家的角度讲,哲学命题要想得到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尼采说的很直白:“哲学是一种非自愿的自传,它被包裹起来以让它显得非个人化。”
也就是说,所有的哲学都会布满哲学家们自己的个人偏见和真切的个人欲望。
首先,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哲学家所构筑的庞大道德理论都是他们自己的肖像。
色诺芬尼常将哲学家视为投影大师。
不管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都会闪烁主观的东西,不是他最擅长的,就是他最稀缺、最希望拥有的。
坤鹏论认为,后者可能更容易被哲学家推崇。
因为,从价值的稀缺性看,越是自己没有,越会觉得好,越觉得珍贵,反而是自己已经拥有的,则容易视如敝屣。
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
比如:亚里士多德是沉思冥想的化身。
所以,他在解释最好的生活时,一定会提到某种沉思方式。
克尔凯郭尔是激情的化身,对他来说,激情毋庸置疑是生活有意义的必备条件。
尼采,作为一个一生体弱多病、疾病缠身的人,他的理想自我,来自他渴望而不可得的健康与活力。
人,就是这样,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并具有评判价值的功能。
对于尼采来说,生命力,健康就是他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
六、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研究哲学的目的是,期待哲学能提供现实世界上的知识,那你的希望就要落空了。
哲学能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它可以把我们不甚肯定的各种信念组合起来,造就一种新的认识方式,从而让我们从这些信念中获得一些智慧。
坤鹏论认为,在概率世界中生存的两大关键是:
尽最大努力地认识到各种可能性;
不要偏见。
哲学恰恰可以给我们这两样东西。
哲学即便是不能为我们提供确定性,也能让我们在基本信念方面少犯错误。
如果我们不认真审视这些基本信念,会很容易犯错误。
正如罗素所说,哲学就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从个人所关心的事情中退出来,揭示我们对自己的不确定性,并因此为教条主义提供一种好的矫治办法。
坤鹏论坚信,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从来不质疑自己的信念(理所当然),那么你就会依从各种偏见,你也不会对这些偏见进行批评性的评估。
但是,如果你开始对你以前拥有的、似乎无可非议的各种信念进行质疑,有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帮助,你就会让自己免于“习俗的残暴”,在惊叹于这个世界的神奇,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时,不会产生太多的主观感受。
而且,通过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的学习,我们将不再厌恶或是惧怕可能性、不确定性,反而会喜欢上这样的生活——各种可能性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
它还能够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即使面临绝境,也不放弃,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只有死亡和选择没有概率!
由此,我们渐渐地就抛弃掉我们从小养成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向多元论思维进化,面对事物,有意识地寻找并思考各种可能性。
同时,这也使得我们越来越远离偏见,即使是盲人摸象,即使是通过窥孔看世界,也可以多摸大象的几个部分,多从几个窥孔向外看。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更加平静,生活开始变得更有趣了,也可以隐约看到,在我们聊以自慰的各种假设的表面下,隐藏着一个更为陌生的世界。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