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42【后土祠与秋风楼】
大山带你走黄河
东辞飞云楼,向县城西南方向行车约40公里,有庙前村鸡犬相闻,村子不大,树木葱郁,规划有序。我穿村而过,在一处高台前停车,向上探望,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这里便是身名远播的后土祠。
高台分两层,有若干台阶相连,上下两个广场都有乡人晾晒着一些谷物,这也让后土祠的风景里有了生机。据《史纪·孝武本纪》记载:“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改庙为祠,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
我们从上面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有两个关键的信息:“汉武帝”、“汾阴脽上”,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这两个信息然后再继续登高。
刘彻,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汉武帝执政之时,尊上古遗訓东岳封禅,汾阴祀土,扩建汾阴后土祠,结束了之前露天扫地设坛祭祀的传统模式,并定后土祠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并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
这是一个秋天,汉武帝泛舟黄河,寻找三皇五帝祭祀地母之处,见汾河入黄之处有高台突兀,又见晚霞中,高台之处泛出红光祥瑞。臣子中有好事者,把红光理解为一种吉兆,意在欢迎皇帝的到来。此事让汉武帝龙心大悦,认为这里就是理想的“泽中圜丘”,“汾阴脽上”,在此建后土祠。
我们再说这个“汾阴脽上”,特指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形成的哪块突起的高地,就像巨大的母性的酮体,被看作是人类繁衍的神性象征。
我们还需要认识一个“后”字,原本是“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特指君主、诸侯,长官、郡守的尊称。因后土祠建于“脽”上,词意有所改变,专指天子帝王的正妻、母亲、祖母等。“后土”也渐渐被理解成了阴性、女性,“大地之母”。
宗教祭祀,历来便是为人类服务,人类有什么样的宗教需求,就会崇拜并塑造什么样的神灵。不同时代的宗教需求,也受当时主流文化思想、受统治王朝的影响。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后土”之变。
我们弄明白了了后土祠的来源,现在可以入得山门。后土祠现存建筑有山门、舞台、献殿、正殿、东西五虎殿、秋风楼等,其中正殿、献殿是祠内建筑的精华。祠内的舞台由三座舞台前后联缀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为全国独例,至为珍贵。
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巍峨屹立。楼高32.6米,下部有宽大的台基, 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全楼结构玲巧,檐下斗拱结构古朴精美,为现存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又因三层藏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就是汉武帝的《秋风辞》,这首诗的好处是文字浅显,句句明白,同时境界阔大,意蕴优美,感慨深沉,深入人心。
秋风吹起白云飞动,草木黄落大雁南翔。汉武帝从实景落笔,然后又从记忆中的兰、菊品质,开始怀念旧时的挚友或心仪的佳人。再由泛楼船、扬素波回写实景,再叹人生“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一种美好难以挽留,人生易老的感慨,让我们读这首诗,都会有所共鸣。也感知到了即便身为君王也难免生老病死,所有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面对大河,其实无论是帝王还是我们,无论是汉代的后土祠还是明代的秋风楼,都只是匆匆过客。
有史记载:宋真宗时代扩建后的后土祠,占地990余亩,包括:奉祇宫、坤柔殿、寝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判官殿、穆青殿、朝觐台、鼓楼、钟楼、元宁亭、承天门、延禧门、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等数十处建筑物。
几经战火,水患,我们现在也只能凭借想象来完善后土祠曾经的辉煌,走在现存的建筑中,我们只能看到清后期的建筑风采。
大殿的木雕以正殿前方一组四层镂空透雕为代表,由一整块核桃木所雕,真实地记录了明清时期后土祠一带的风土人情,整个画面十分悠闲自在,可以说得上是木雕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艺术风格上,清末的艺术品日趋程式化与呆板,少了汉唐的恢宏与大气,没了两宋的温文高雅,甚至比不上明的敦厚稳重,但仅仅是这样的木雕,我们当代已是宝中之宝,忽然想起,我们的时代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该怎样面对眼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对生活,它们的存在必要性有多少?
告别后土祠,我在以后很久的时间里会想起汉武帝、会想起秋风辞、也会想起秋风楼下一去不复返的滚滚黄河水。2012年我走过这里,应该是值得庆幸吗?假如我们承认这里的精彩,那我们现在的节奏又要走去何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