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刘涛新戏我也就刷了三遍

先告诉殊凰党们一个好消息。

你们磕的CP是真的!

“都说缘许三生,希望来世我们都可以生在平常人家,可以平淡安稳地携手终老。”

“此生一诺,来世必践”。

这是《琅琊榜》中梅长苏(林殊)在临行前对霓凰郡主许下的诺言。

天不遂人愿,此去一别,两人竟是天人永隔。

纵使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最符合人物命运走向的结局,粉丝们还是被虐哭。

幸好,当初的意难平,终于得到另一种圆满。

好了,不卖关子了。

胡歌、刘涛这次合体发糖确实很甜,只是并非单纯为了再续前缘。

一切还得从这档节目说起——

《故事里的中国》

屈指一算,迄今为止央视已经推出了不少原创文化综艺。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

以上几档节目基本都是“三高群体”:高逼格、高水准、高口碑

尤其是《国家宝藏》这匹年度综艺黑马,更是以季均9.0的高分完美收官。

今天要介绍的节目和它们相比,尚显冷门。

但我有信心,这个节目迟早会火。

为何?

首先是新颖别致的形式:

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此乃官方说法。

你可能会忍不住犯嘀咕,emmmm,现在看个节目都要先做阅读理解了?

别着急,我通俗地解释一下。

不过说白了也没多复杂,就是指在改编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既遵循影视剧的叙事风格,又融入戏剧的表演特色。

中途,还会再插入主持人的访谈环节,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01.追光者

很显然,节目形式的新颖与“影视剧+戏剧”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密不可分。

因为是现场录制,整场演出具有连贯性,讲究“一镜到底”。

不仅如此,为了照顾观众的体验,表演过程也需要稍加改造:

情绪要像舞台剧一样外放,肢体语言要适当夸张,更重要的是节奏感。

无论是念白的停顿与穿插,还是人物互动的时机,全凭演员自己把握。

打个跨界比方,这就像一场全程没有伴奏or耳返的演唱会,踩点和音准全靠歌手自身实力。

万一不够沉稳老练,撑不住场子,或是一时紧张忘词儿,那真是分分钟要“崩盘”。

严格来说,节目中混搭的戏剧风格更贴近话剧。

重点概括起来就俩字:独白

具体而言,话剧的情节密、对白多、节奏快,这样的演出形式对于观赏者与被观赏者而言,可谓双重挑战。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由于观赏范围被限制在单个场景中,再加上没有旁白,因此需要全身心投入。

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情绪感染力,又在无形中提高了欣赏门槛。

毕竟,在偶尔没有对白的情况下,甚至需要观众主动去解读角色的内心世界、揣摩当下的潜台词。

比起那些自带大量旁白,把心理活动都“投喂”给观众的影视剧,话剧确实更难消化。

对于演员来说,第一要务就是调动情绪,尽可能地带观众入戏。

这里就以故事开篇为例——

阴暗沉闷的雨夜、行色匆匆的人群、孑然一身的主角,直到一束追光照亮他略带凝重的表情。

此处的长镜头可谓巧妙,充分利用光影的微妙界限,再配合全景摇拍,成功营造出人物与场景的割裂感。

接下来依然几乎零对白,全靠演员的眼神以及互动来传递信息量。

那么,我们能从中窥见什么?

先是堂而皇之掳走平民的特务、漠不关心的路人,然后镜头又回到眼睁睁看着特务离开的主角。

剧情还没结束。

主角依然沉浸在刚才的突发事件之中,没等他反应过来,又是一连串小插曲:

无意中将他撞醒的路人、淋着雨向他兜售花束的小女孩,一个突然出现并与他进行眼神交流的神秘男子。

如此一来,留给观众的便是主角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

戏剧性的情节、角色内心的转变、紧张氛围的铺陈,还有承接下文的伏笔,一气呵成。

可以预想,如果演员的表现力不足,这段的观感必然会大幅下降。

顺便,听小十君这么一分析,是不是觉得节目形式并非只是噱头,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为了更完美的视听效果,剧组还专门设置了三个不同的舞台。

一号舞台用于内心戏的特写,有时也用来穿插过渡情节。

二号和三号的舞台设计则借鉴了先锋话剧的布局。

主要以单格舞台的形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支线上的人物串联起来,以保证每一幕场景的无缝衔接。

由此可见,节目组在追求观赏性方面,着实费了一番苦功。

02.演员请就位

细究起来,节目的演出部分与当下时兴的演技类综艺倒有几分相似。

二者同样讲究即兴发挥,并且都兼具舞台表演与话剧表演的特色,或者说十分追求临场感。

最关键的是,都很考验演技

别忘了,《演员请就位》里只有四位严苛导师,而《故事里的中国》的所有观众都可以化身导师。

只要不满意,随时可以在弹幕和评论里挑刺儿。

幸好,节目组的眼光很是到位。

当然,这正是我看好它的另一个原因。

胡歌,自不必多说。

从学生时期起就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好武艺”。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流量时代,他甚至可以算是一线演员中的异类。

毕竟很少会有当红演员会像他一样沉得住气,放着“金灿灿”的本子不接,放着IP大剧不演,反而每年跑去话剧舞台上磨练功底。

话剧技能树点满的胡歌在拿到剧本之后,不光迅速进入角色,还在第一时间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你看,其他同学还在预习,真正的学霸已经开始举一反三了。

也难怪导演田沁鑫私底下对他赞不绝口,直夸胡歌是个有灵性的演员。

刘涛,虽说没有参演话剧的经验,但胜在学习能力强、反应快

众人围读剧本时,她先是坦诚地表示自己没什么把握。

而初体验时,语气和眼神也确实有几分浮夸。

接下来,她又尝试了几次念白,一边反复纠错,一边试着拿捏表演的分寸感。

在导演的点拨下,她也迅速过关,得到了田导的首肯。

▲刘涛的小表情也是real调皮了

总的来看,这个节目自带三板斧:独特新颖的形式、高水平的演员、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

至于精神内核从何而来?

答案是取自经典

节目第一期选取的作品是1958年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里顺便给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们补补课。

故事主要讲述红军电台政委李侠(孙道临 饰)临危受命来到解放前的上海。

白天,李侠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商人,到了晚上就躲在阁楼里替组织收发电报。

为了掩盖身份,他在组织的安排下与女工何兰芬(袁霞 饰)假扮夫妻。

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弄假成真,顺势结为真夫妻。

电影的结局相当虐心。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为了革命事业,李侠放弃了撤退的机会,安置好妻儿之后便独自回到家中。

他冒着生命危险发出了最后两份重要情报,于是来不及脱身的他被日军逮捕。

最终,从他口中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又是地下党,又是假扮夫妻,最后还弄假成真。

乍一听,是不是和《潜伏》里余则成和翠平的故事有七八分相似?

实际上,正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首创了国内谍战类影视剧的先河。

按理说,应该是《潜伏》在向经典致敬。

好的故事与好的演员,往往会有相互成就的默契。

就像胡歌、刘涛的演绎无疑使原本足够优秀的剧本增光添彩。

就以几个最精彩(虐)的桥段为例。

解放前的夜晚,接到秘密任务的李侠亲耳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枪声。

那一枪仿佛也命中了他的心口,他意识到时间恐怕不多了。

他满怀心事地回到家,两人第一次起了争执。

在何兰芬激动地说出:“你不许骗我!你向肚子里的孩子发誓。”之后,李侠甚至不敢直视她的眼神。

他选择回避,然后低下头轻轻将妻子拥入怀中。

此时的他看似冷静,但微颤的手指、轻抚的手掌、充满爱怜与不舍的眼神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略带哽咽地说着:“放心,我一定会去找你的。”说完后,便把头埋在妻子的颈窝里,轻轻地蹭着。

这是一个既亲昵又缱绻的动作,对于一向以大男子形象示人的李侠来说,甚至显得有些稚气。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突然变得如此幼稚和脆弱?

答案很简单——只有在最爱的人面前或是面对最依恋的事物,人才会卸下心防。

不得不提,胡歌在围读会上的发言,简直一针见血。

读过剧本之后,是他主动提出李侠在与妻子道别前,应该要有一个下意识躲闪的动作。

因为此时李侠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所以他只能是抱着妻子,对她说那些违心的话。

在宏大叙事与英雄礼赞的浸润下,我们偶尔会忘了世上没有谁生来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就像在生命最后的几分钟里,李侠最先想到的不是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是妻子每每在深夜里呈上的一碗热汤。

作为被镌刻进影史的革命英雄,剧情着重呈现给观众不止是李侠伟大高尚的一面,还有胆小脆弱的另一面。

面对生死抉择,他甚至没有说出真相的勇气,只是默默抱紧胸膛前最柔软的那片云彩。

透过胡歌的演绎,“李侠”这个原本藏在硝烟与电波声中的英雄人物才踏踏实实地丰满起来。

刘涛在剧本围读会上一共试了两段台词,都出自何兰芬在雪夜中的独白。

她自己也坦白,参演《永不消逝的电波》需要面对的压力太大。

一方面故事本身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另一方面她又要独自消化如此悲情的结局。

以至于她半夜里一边默戏,一边默默流泪。

到底怎样才算是好演员?

有天赋?热爱表演?或是拿的奖够多?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好的演员应当具有弹性——挑战越是艰巨,他们迸发出的光芒越是耀眼。

长段的独白戏里,刘涛那苦涩又甜蜜的表情、带着几分迷恋与失落的语气,甚至让人忘记了这只是个故事。

“我甚至爱听他发报的声音。”

“我想给他盛一碗热汤。”

不同于围读会上的浮夸,镜头前的刘涛将人物内心拿捏得恰到好处。

多一分,太过煽情,少一分,不够动人。

同样的生死别离,同样的CP组合,这次却演绎出了不同的况味。

殊凰诀别前,同样肩负家国重任的两人带了三分克制。

霓凰心想,如果来生能够在平常人家那该多好,就不再有这么多遗憾和顾虑。

而身为普通人的何兰芬却对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

在意识到两人或将永别时,所有的情绪铺垫都在此刻彻底爆发——

“五分钟,你超时了!李侠!”

超时,意味着李侠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意味着牺牲。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看到这里会热泪盈眶,我只知道演出结束之后,刘涛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泪光。

“悲痛”“迷惘”的情绪依然没有从她的眼神中褪去。

或许也只有做到百分百沉迷,才有资格带观众入戏。

03.永不消逝的爱情

由于时长限制,节目将原版故事进行了精简,只保留了最精彩曲折的部分:相遇—相爱—别离。

偏偏就是这浓缩版的剧情,却精准打击到我的泪腺,让人瞬间回想起《琅琊榜》还未完结前的追剧时光。

就连胡歌站在台上,我也仿佛看到两个角色间产生了跨时空的共鸣——

一个是儒雅的翩翩公子,一个是斯文的乱世君子。

不光两人的气质是如出一辙的隐忍、沉稳,甚至就连命运都恍若出自同一支墨笔。

都注定要面对家国难两全的抉择,在短暂的年华里尝尽爱恨别离。

常言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在荧幕之外,同样有令人感慨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名叫李白,作为国内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他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

妻子何兰芬的原型叫裘慧英,在组织安排她与李白假扮夫妻前,只是个朴实的纱厂女工。

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两人从一开始的生疏别扭再到渐渐擦出火花,最后结为心心相印的革命爱侣。

而最后的分离与李白的死讯更是让裘慧英终生难以释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的爱情故事反倒有种纯粹的浪漫。

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新型文娱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既着眼于挖掘经典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又运用了更讨巧的“私人叙事”手法。

它摒弃了渲染牺牲的苦情式说教,利用真挚动人的故事将观众与英雄的距离无限拉近。

唯有如此,才能让和平年代里长大的年轻观众体会到更多惊喜和共鸣。

“他们不止是生活在传奇里,他们真实地活着、爱着、战斗着。”

这便是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最佳注脚。

看完节目,其实还是有小小的遗憾。

当初看到官宣海报之后,CP粉们都以为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结果却又变成在玻璃渣里找糖吃,又甜又虐。

看来,咱们只能继续耐心等待。

等到下一个“三生三世”,再亲眼见证这对CP携手终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