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电影之神卡梅隆又出神作
第十放映室
就爱瞎说大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曾多次创造电影神话、被誉为“电影之神”的詹姆斯·卡梅隆自2009年的《阿凡达》之后,仿佛消失了一样,再也没什么消息。
卡神素有“高质低产”的拖延症毛病,《阿凡达》就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以至于《阿凡达2》快10年了,还没出来。
不过,正是因为他慢工出细活的品质保证,也让观众有理由相信,卡神的作品值得等!
事实上,他只是在没拍电影的时候,去干了导演之外的另一个身份应该干的事——
那就是探险家的海洋冒险。
卡梅隆对海洋非常痴迷,他多次乘潜艇到泰坦尼克号沉船做实地考察,也曾亲自拜访二战沉船俾斯麦号,甚至自建潜艇下潜到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单人抵达这里的第一人壮举。
卡神从马里亚纳海沟探险归来
丰富的海洋探险经历,不仅让他看到了海底的奇观,也让他发现了许多海洋新物种,他把这些新发现的海洋生物,都运用到了《阿凡达》里。
除此之外,他也把多次海洋探险经历拍成了纪录片:
由此可见,卡梅隆是多么痴迷于深海探险了,也难怪忠实的粉丝调侃说他“不务正业”。
甚至于你在百度搜索他的名字,出现的第二条提示就是:
而卡梅隆最近一次出现在影视新闻里,还是4月份《复联3》在美国上映时,卡神表示——
希望观众能够对“复联”电影疲劳,因为科幻片还有其它的故事值得讲述。
当然,卡神的表态引起了漫威粉丝的热烈抨击。
关注卡神的人应该了解,他是蜘蛛侠的死忠粉,曾经想拍摄自己的蜘蛛侠电影……
但误解已经造成了,以至于《阿凡达》女主角佐伊·索尔达娜(同时也是漫威宇宙里的卡魔拉)不得不出面为卡神澄清。
她建议漫威粉丝去看卡梅隆关于“复联”电影观点的全文,而不是被断章取义的媒体所误导。
顺便,她还透露了一个大惊喜:
去年秋季开拍的《阿凡达2》《阿凡达3》(套拍)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一半!
对于苦苦等待的影迷而言,着实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坏消息是,由于卡神这次想要实现裸眼3D、水下3D等革命性的技术,电影的后期制作任务非常艰巨,所以《阿凡达2》暂定2020年上映。
别急,为了安慰粉丝受伤的心灵,他在拍摄《阿凡达》续集的同时,又抽空推出了一部神级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这部纪录片共6集,于4月30号在AMC电视台上线播放。
它采用访谈的形式,由卡梅隆召集科幻电影界的大导如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那些主演了许多优秀科幻片的演员,如基努·李维斯、威尔·史密斯、西格妮·韦弗、佐伊·索尔达娜……
以及科幻小说界的大神,包括我们熟悉的刘宇昆(雨果奖得主,《三体》翻译者)、姜峯楠(雨果奖得主,2016年科幻片《降临》原著作者)等知名华裔科幻作家,还有其他领域的许多科学家一起探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
这个阵容,犹如科幻领域的华山论剑。
所以,必须给大家安利一发。
前两集讨论的主题都是关于外星人的,而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的业界大佬,则非斯皮尔伯格莫属。
卡神的第一个访谈对象,就是老斯。
关于拍摄科幻片的起因,老斯说他在六七岁时就有这种想法。
在斯皮尔伯格六七岁的时候,他父亲用硬纸筒做了一个望远镜,让他观察星空。
有一天半夜,父亲把他叫醒,他们跑到附近的山坡上,那时已经有几百人躺在野餐毯上,他们一同仰望星空,观赏狮子座流星雨。
一道道光从夜空划过,他就对爸爸说:“如果我能拍一部科幻片,我希望那些家伙(外星人)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果不其然,1977年31岁的斯皮尔伯格拍出了《第三类接触》。
他把那段童年经历放进了电影中,并且以乐观的态度构想了外星人来访的场景。
友好的外星人用音乐与人沟通
参与本片的一位科学家说,这部电影最开始的名字就叫《仰望天空》。
这是为了向1951年的一部经典科幻电影《怪人》致敬。
《怪人》剧照
随着访谈的深入,老斯向卡神坦白,后来的《E.T.外星人》其实是《第三类接触》的续集。
当他拍到影片结尾的时候,他就在想如果从UFO里出来的外星人小朋友之中有一个没有回去,而是在地球上迷路了,会发生什么……
于是乎,就有了影史经典《E.T.外星人》。
这两部影片展示了我们对外星人本能的好奇心,就像儿童看到新奇的玩具一样兴奋。
在《第三类接触》里,有一场戏是小男孩看到门外的外星人发出的红光,然后开心地大叫。
在片中担任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翻译官的演员鲍勃·巴拉班透露,拍摄的时候,老斯让演员们穿上玩偶服,扮成兔子、老鼠等形象,然后让小男孩打开门,这才有了电影中的这一幕。
对此,卡神点评说,做科幻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童心。
老斯还提到,科幻片中无限优越的外星文明,不只是对外星人的乐观态度,他们其实也是人类文明自身的一个投射:
高阶文明是人类必然会进化的一个方向,他们其实是人类将要成为的比当前阶段更优越的版本。
这一语道破了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现实意义,他们不仅互相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先导。
而在老斯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外星人都被认为是邪恶的,这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另一种投射:
外星人可以成为我们罪恶感和恐惧感的载体。
这要追溯到外星人入侵电影之父《世界大战》。
这是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预言家,同时也是科幻作家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于1898年所著的小说,被先后两次翻拍成电影。
左三即威尔斯,左一是爱因斯坦
从这部小说开始,可以梳理出一条完整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科幻片的简史。
还能看到科幻电影导演们站在前人肩膀上持续发力的传承。
1953年,《世界大战》被改编成了电影。
这之后,在好莱坞掀起了持续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科幻电影热潮。
1956年,一部经典的科幻片诞生了。在《天外魔花》里,外星人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入侵地球:
其可怕之处就在于,你无法分辨到底谁是外星人,谁是地球人。
这部电影超前的奇思,并且抨击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政治反思,都让它成为了科幻恐怖片的一个标杆,影响了《异形》等后来的许多经典。
与此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入侵题材电影:
时间来到70年代末期,既有翻拍自《天外魔花》的《人体异形》,也有两部划时代的外星人题材代表作。
一部是老斯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另一部就是雷公雷德利·斯科特1979年的《异形》。
卡神对话雷公
雷公透露,《异形》就是关于恐惧的演化。
异形的设计师汉斯·鲁道夫·吉格把性心理学的特征强化在了异形身上。
在造型设计上,它们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
这在直观的视觉上,就给人造成了困惑,因为这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
对性别的判断是人类出于安全感的本能需求,比如婴儿出生后,我们第一个问题便是,男孩还是女孩。
所以,当异形在外观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这两种特征的时候,人类就认为其具有天然的危险性。
把对外星人的恐惧心理继续拓展放大的,是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1996年推出的科幻灾难大片《独立日》。
这一次,外星人直接驾驶着巨大的宇宙战舰降临在地球各大城市的上空,俨然一副全面入侵的架势,人类陷入毁灭的恐慌之中。
导演艾默里奇为了给观众造成巨大的冲击感,在电影里把华盛顿的地标建筑、总统官邸白宫都给炸了。
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当时剧组人员都劝导演不要这么搞。
他们说,你是德国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白宫是不能炸的。
而艾默里奇则悠悠地说,这很有争议性,会引起大家的剧烈讨论,有什么不好的呢?
然后,这一炸,就成了影史经典。
刘宇昆说《独立日》还悉数致敬了许多科幻片的经典场景。
致敬《2001太空漫游》里的哈尔9000电脑,和《第三类接触》里的宇宙飞船:
致敬《世界大战》里的病毒:
还直接引用了《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Must go faster:
两部电影的演员都是杰夫·高布伦
到了80年代,科幻片在外星人题材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条重要的分支,这个分支的核心,就是人与外星生命的沟通。
促成这个演变的,是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创作的科幻名著《接触》。
1997年,罗伯特·泽米基斯(《阿甘正传》《回到未来》)导演、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时空接触》就改编自这部小说。
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永不妥协》《十一罗汉》)又将波兰哲学家、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名著《索拉里斯星》搬上大银幕。
影片由乔治·克鲁尼主演,里面出现了一片有感情的外星海洋,可以与人交流。
然后,就是2016年,丹尼斯·维纶纽瓦导演的《降临》。
该片改编自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以颠覆性的视角讲述了外星人与人类沟通的故事。
以上这些,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第一集部分内容。
王老实其实是把大神们零零散散的讨论,给简单梳理了一下。
但纪录片里的内容更丰富多彩,远比我在这儿啰嗦一篇要有趣得多。
豆瓣短评
在记录片开头的旁白中,卡神说:
“任何类型的科幻片,都是我的心头好。我喜欢那些点子的力量,喜欢它们提出的问题,宇宙中有什么?世界将会如何终结?科技会毁了我们吗?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看完这部纪录片感触很多,既体验到许多科幻电影幕后故事的乐趣,又对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更对他们热衷于科幻探索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
喜欢科幻电影,或者说对这些“神仙打架”式的探讨感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
毕竟,这是“神与神的对话”:
互动话题
你最喜欢的一部科幻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