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土地

寻觅绥宁苗族风俗之十七

傩戏中的舞土地

舞土地

舞土地,又称土地舞、师公舞、跳土地、唱土地,是由巫舞、傩舞演变而成,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

土地面具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和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苗族傩戏舞土地是一种集舞蹈、滑稽、俏皮于一体,以念白为主的师公舞,既是傩舞,又是傩戏,表演已有一定情节,并逐步从娱神原始功能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师公(巫师)戴木制土地公面具,踩着锣鼓的点子,且念且舞,做出各种夸张而滑稽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将一个憨态可掬、不记个人得失、不记百姓恩怨、一心保佑地方黎民百姓的小神灵,演绎成一个生动可爱的形象。舞土地是在傩戏即将结束,送神仪式前的一场安神安宅的法事,表明已经“圆堂结正”了,是整个傩戏的结尾剧目,为苗族村寨民众最喜欢的傩戏剧目之一,至今观赏性还特别强。

傩戏中的舞土地

古老的傩戏舞土地,目前依然完好保存在傩戏中的剧目之中,但在历史的长河发展过程中,舞土地逐渐衍生出三种独立表演形式。即巫傩学徒行香走火型、乡村娱乐型、民间乞讨型。

绥宁舞土地

巫傩学徒行香走火型。巫傩学徒行香走火型是从傩戏单列出来,为巫傩学徒过法前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程序。当巫傩学徒跟师傅学艺多年后,将要学成之时,接下来就是巫傩学徒的过法抛牌,只有通过过法抛牌,才能拿到师公(巫师)行法事的“执照”。因此,学徒必须要经过在村寨中走村串户舞土地,舞土地是民间的俗称,巫傩的专业称谓为行香走火,又称为“游坛”。舞土地的时间是三年,三年期满才有资格过法抛牌。让学徒舞土地是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锻炼演、唱、舞的才能和在众人前胆识,也就是在今后的表演中不会怯场,能大胆演出。二是筹集一些财米,用于过法抛牌仪式活动中的巨大经济开销。巫傩学徒过法时,先要举行三天三晚的法事活动,然后才举行抛牌受度仪式。因此,巫傩学徒在过法抛牌前,要认义父义母,置办法器,过法抛牌时,要请来亲朋好友乡邻乡亲和同门师长、师兄弟等参加。这些活动的开销一般的学徒家庭难以承受,要靠三年的行香走火的收入与亲朋好友乡邻乡亲资助。最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扩大巫傩教在民间的影响,广结乡间人缘。巫傩学徒每走一户,关键的一环是户主要给学徒随身所带的司杖敬上三柱香火,并插在司杖上。而学徒要给这户人家唱游坛词,并安龙神,相当于给这户人家做了一场巫傩小法事,使得这户人家能趋利避害,扶正祛邪。巫傩学徒行香走火,绥宁境内的苗乡,现在依然保存有完整仪式和唱本,并得到了传承。

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的舞土地从傩戏中演变为一种既带有娱乐性,又带有乞讨性的民间艺术,又称唱土地。因为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一个是以娱乐性公益性为目的,不取任何财物,一个是以乞讨性为目的,为了养家糊口,但其表现的形式大同小异,可以划入一个类别。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主要是以歌舞的形式来表现,而舞土地歌又是其核心的内容。舞土地歌分新春舞土地歌和四季舞土地歌两种形式。新春舞土地歌,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三名舞土地者头戴土地傩具,其中一人为白眉毛白胡须,身穿蓝黑长衫,手持龙头拐杖的土地公公,第二人为面目慈祥,身穿蓝色短衣黑色长裤的土地婆婆,第三人持一面小锣,三人挨家挨户,一面敲锣一面演唱土地歌、跳土地舞,向主人祝贺新春。四季舞土地为土地神一年四季挨家挨户舞土地,表示添财进宝、祈求吉利,人员为一人(土地公公)或二人(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

绥宁舞土地

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的舞土地歌所唱的内容很广,有起神歌、进财歌、拜年歌、谢茶歌、对答歌、劝世文等。其中劝世文是主要内容,包括唱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儿女孝道、公婆仁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双全、吉祥如意、发子发孙,等等,目的是倡导和谐仁爱、感恩戴德、勤劳俭朴的社会风尚。每唱完一家,主人施舍钱物以表谢意。如果途中两支舞土地队伍相遇,双方则要盘古歌比赛,输方主动退出此地。舞土地唱土地歌时,土地公公领唱,土地婆婆和歌词的后三个字。

绥宁舞土地

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主要是在绥宁巫水河流域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关峡苗语区没有专门的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舞土地队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是由来自武冈、隆回、邵阳等一带的人到此舞土地。而进入关峡苗语区舞土地的外地人,一般只有一人一锣一司杖一担箩,有的则没有司杖,以棍棒代替,与本县舞土地队伍有很大的差别。如今,绥宁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娱乐型与民间乞讨型舞土地,虽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传承人,但都是偏僻乡村中年纪偏大的老人,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民间娱乐方式的改变,舞土地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散失了生存的土壤环境,年轻一代的人没有人愿意继续传承,因此,舞土地正面临消亡。

注:有关舞土地的唱词本公号将专题刊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