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悬丝诊脉”真正的脉诊心法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
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间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但毕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或者说,大略只有孙猴子这样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这悬丝诊脉的本领。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人在1968年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

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祖父曾给我讲过的一段他亲历的往事:“民国末年,辽西某县一大户人家请祖父为其女儿看病,旧时看病不像现在,人们观念还比较封建,年轻女子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即使是看病诊脉,也要用盖头遮住脸庞,再把手递给先生。而先生必须用一片大约10✖6公分的竹帛置于女子寸口之上,脉要隔帛而切。可见旧时中医大夫的功夫,还真不是吹的。
中医传承其实弟子什么都能跟师傅学,唯独诊脉学不了。为什么?因为四诊当中望、闻、问诊都可能出现假象,唯有脉诊是最真实的。脉诊不单是一种物理上的律动,更是医生与患者在心灵感应上的沟通体悟,完全是医患两人之间的事,师傅怎么帮得上忙?所以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教得了技术却教不了你技巧,因为技术刻苦都能学,技巧却只能靠悟性靠天分。脉诊怎么学?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A、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乃脉诊初学者所处之境,在此境界中可抛开二十八脉,用心去体悟指下的感觉,此时最关键的是要多练,我在学脉之初,坐在老师旁边,老师摸完,我再摸,也不看老师写的是什么脉,就只体会自己指下的感觉,或如水漂木,或如盘走珠,或如捻葱管,或如按鼓皮,或如轻刀刮竹,或如病蚕食桑,诸如此类。

老师的病号很多,我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常见脉的指下感觉就都有了,接下来便进入第二境界。

B、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到此境界已经对各种脉象的感觉了然于胸,此时一要在老师处求证,询问老师的感觉,看老师定为什么脉象。二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以证测脉,然后用心体悟。如外感寒邪之紧,中风之缓,中暑之虚,失血之芤,

木郁之弦等等,慢慢的各种脉象便真真切切得如山如水,现于眼前。此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有山形,水有水象,若达到此种境界,便可指导辨证治疗了。随着临证积累,指下的感觉越来越丰满平实,渐而山真水切不断深化,若此,便可达到指下山河可辨的境。

C、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

此乃脉诊的最高境界,山外之山水外之水,乃圣山圣水,山水言形言象,山外之山水外之水,言气言化。达到此种境界,便可由形而上近于道,此时,当可体悟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传统脉诊的最高境界是体悟病人的脉气,气的寒热温凉,气的升降出入。正所谓“上工调气,中工守气”,即是言此。达到此种境界便可在气的层面上与患者交流,甚至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此时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境界如处化境,悟者方知。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日至,去日止。”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景岳全书》则称之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在一般情况下,虽然男子尺脉较沉,女子尺脉较盛,然而,阴阳互根,尺寸协调,其大小强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一旦寸或尺某一部,出现偏盛偏衰的失调情况,则说明阴阳平衡被打乱。例如:尺弱寸强,则会出现阳浮阴弱或上盛下衰的病症,而寸弱尺强,则说明邪人下焦,或相火亢盛。来去与至止都是针对脉搏跳动提出的,脉搏的由内向外跳起为来,由外返内落下为去,其来去应该从存,力量应该均匀。来而有力,去而无力则有阳盛,来而无力、去而艰涩则为阳衰。脉来为至,脉去为止,至与止应交替而有节奏地出现,也就是至数匀齐,这样则阴阳协调。反之,节奏的任何失常都标志着阴阳的失调。

另外,张景岳认为:此六字还具有初中末三候之诊法。其日:“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藏象焉,有补泻焉。上下确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及诊治之候,即当察来去。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和气未去,此进退之可别也。或何者为邪气斯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征矣。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辨,而权衡在我,此中候不可察也。再统初中全局,犹当详见至止。至止之义,即凡一举一动,当料其势所必至,一闻一见,当思冥何所底止,知终知始,庶乎近神矣,此末候之不可不察也。”此段议论将六字之精义与用法、阐发几尽。只是,将至止二字理解为医者当知疾病之终始,而举止有方,则是从《黄帝内经》中思人,可谓触类旁通,胜人一筹,亦值得参考。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图画

脉诊歌

浮脉:

【体象歌】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

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

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

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

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一、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二、辨证要点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大 洪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濡

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弦

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细

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

三、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四、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 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

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

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

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

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

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

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

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

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

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

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

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

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

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

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

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1、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2、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

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

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

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伤寒六书》脉诊法!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也。若夫风寒之初入,必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表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谓皮肤之下也。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长,即阳明脉也,外证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汤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如见此证此脉,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过此则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以指按至筋骨之间方是。若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

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阴证,盒饭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汤以温之。今将浮、中、沉三脉列图于后,可熟玩之。

伤寒以脉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初学未能识察。

予谓伤寒之中人,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乎其情矣。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则阴阳表里易见,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初学之阶梯也。欲究其至极,必须潜心熟玩仲景之书,庶几可以入道矣。

1、浮。浮,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虽然,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用麻黄汤;风伤卫则有汗恶风,用桂枝汤。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发热,此为伤寒在表,宜发散,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皆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无渴,不用加。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头疼项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皆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2、中。中,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证也。然亦有二焉,盖少阳阳明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长而有力,此为阳明证,有头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葛根汤、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而渴,白虎汤,或加人参;无汗不渴,并不可服,则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其证胸胁痛而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俱用小柴胡汤。(有加减法。)若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

3、沉。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此为沉脉。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若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外证无热,不渴,反怕风寒,或面上恶寒甚如刀刮,或腹满胀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为阴证,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姜附汤。

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仔细体认,下药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将归己。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是也。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脉识证,辩名定经,得乎心而应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脉证不明,处方无法,狂妄行医,视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蠢子医诊脉下药诗:

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以脉求药,初学不可妄试,注意眼已开几字,说明经过辨证诊脉的工夫)。

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

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

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辅也)。

肺虚无力夹风寒,款冬紫菀麻黄添。

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霄偕;

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佐也)。

心实有力夹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

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荜菝添。

胃实有力宜大泻,大黄枳壳槟榔偕;

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

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

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藁本添。

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大黄)术(莪术)棱(三棱)偕;

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

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赤芍、白芍)佐;

肝虚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

命实有力宜大泻,芒硝火麻郁仁偕,

命虚无力宜大补,宿砂益智肉寇辅;

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

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纸添。

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借;

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

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薢佐;

肾虚无力夹风寒,肉桂巴戟椒(川椒)茴(小茴)添。

此虽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

(濡、革、洪、微、散)

沉含四脉重方得

(伏、细、牢、弱)

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

浮脉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

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

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

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

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

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

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

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

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

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

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

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

长脉

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

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

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

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

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

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

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

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

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

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

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

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

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

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

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

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

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

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青草药歌诀

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

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医中百误歌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

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

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

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

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

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

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

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

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

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

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

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要诵读。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

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

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

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

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

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

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

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

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

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

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

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

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

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

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

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

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

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

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

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

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

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

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

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

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

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

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

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

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

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

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

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

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

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

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

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0)

相关推荐

  • 脉诊笔记(十九)

    沉脉: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 ...

  • 中医基础-脉诊

    一.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①  心脏搏动(动力) ②  气血运行(基础) ③  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肺主气,助心行血;脾主统血,固摄血液:肝主疏泄,通畅血脉:肾可藏精,化血) (二)脉诊的 ...

  • 扑朔迷离的“悬丝诊脉”与真实的脉诊ABC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中医心法的交流推广平台 2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艾御享堂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 ...

  • 朱氏脉学|脉诊案例分享(十四)

    案例一 今天诊一位女性,脾区有条长线,一直连接到心,左肺.但是中间隐隐约约有个断点,而且越靠手掌端越细,非常非常细. 我说是一件过度思虑的事情上了心,手感在近浮.我说有三年左右了.她说是儿子的健康和婚 ...

  •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诊脉,须先定六脉的整个大体.切不可先注意关脉怎样,寸脉怎样,尺脉怎样. 先诊整个大体,诊出大体是阳虚是阴虚.阳虚者脉气润,阴虚者脉气枯.润者,无论何病,慎用阴寒药.枯者,无论何病,忌用阳燥药. 又要诊 ...

  • [卷一]诊诸病证脉法

    [卷一] 诊诸病证脉法 论曰∶脉变于内,病形于外,相参以察其理.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脉实以坚,谓之益 甚.上下相失,不可数者死,谓至数也.脉口热而尺反缓,皮肤外证也,滑则从,涩则逆. 寸口肤热而尺肤寒 ...

  • 朱氏脉学|脉诊案例分享(十二)

    案例一 案例二 左关:肝脉沉,且放电,肝血亏,找麻烦.胆区浮,中取都有条长线(睡眠一般,心理脉是个很纠结的人) 左寸:整个区域都带电,尤其是两肩胛电感强烈,我没法下手摸那种,有时候考虑癫痫脉和用脑过度 ...

  • 朱氏脉学|幼儿急疹脉分享(脉诊病毒)

    我想很多人的身边都会充斥着一些人日常谈论感冒,感冒了纠结病毒还是细菌,是寒还是热,但最后又都认为上火发炎的论调.有人谈感冒而色变,甚至和免疫力挂钩.有的人明明感冒,却说自己上嗓子,鼻咽炎.甚至还有人天 ...

  • 道家太素脉与中医脉诊的区别

    如何用道门太素脉突破中医的脉诊瓶颈 陈云鹤 太素脉传承-- 清末重耳道长传胡明玉,民国时期胡明玉道长传游宗发道长,文革时期游宗发道长传四川陈云鹤道长.另一条线由清中期张玉安道长传罗明山道长,文革初期罗 ...

  • 脉诊脉法精微。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

    脉法精微 (1)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23 脉诊[为我所用]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凭脉治病,首先搞清脉性,再理清脉位,以脉性结合脉位定出脉证,根据脉证 ...

  • 巩氏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和传统脉法的比较

    巩氏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和传统脉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