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之优的拉什(RASCH)模型观察

优生之优的拉什(RASCH)模型观察

昨天开一天会,挣扎万万别睡,就没睡。

收获挺大:

人们谈到高三时期的培优工作,何谓优生?一类孩子一直特别刻苦,又仔细,于是成绩比较好;一类孩子天赋超强,但是可能由于习惯啥啥的影响,成绩不好但又接近着好;还有一类孩子,普通而又朴素,也可能因为什么,成绩不优但也还好。

这三类待培的优生,只观察成绩分数,显然是不充分的。

于是人们提到了成绩和潜力同时观察的想法,这确实是个精准评估的视角:

有些待优的优生,由于潜力小的缘故,可能上升空间已经不大了,但是如果把这一类待优生也作为培优的对象做工作,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资源浪费。因为学生已经没有多少上升空间,但却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力量;此时若在精准评估下转移目标,可能另一个“锚人”可由待优转化为优,但因为已经存在一项低效益的“锚人”占用了资源与力量,而使待优不能转化为实优。

这也不是什么新POINT,例如高考,全部都是基础题得分的600分成绩,与绝大多数难题被解算而丢了基础分产生的600分成绩,绝不可同日而语,但高考它就偏偏定下同一个录取线。这种争议由来已久,是以若干年前曾用标准分录取,然后早早挂了;再以后我知道了国际PISA测试,使用的就是RASCH模型。PISA不是选拔的,不是终结的。

因着这些零碎的想法牵引,记得以前自学Winsteps时顺便看过一个R的package,好象一德国人写的,介绍了单一变量和两变量RASCH估计,早晨GOOGLE了一下,是eRm包,代码还在。一天没闲着,才有些时间,跑了一下代码。

#若未安装,可以去掉注释来安装
# install.packages("eRm")
# install.packages("ltm")
# install.packages("difR")
#调入包
library("eRm")
library("ltm")
library("difR")
#调入verbal示例数据
data(verbal, package = "difR")
dat_1 <- verbal[, 1:24]
#查看RASCH参数估计
res_rm_1 <- RM(dat_1)
summary(res_rm_1)          # Longer summary of item parameters
betas <- coef(res_rm_1)     # Item difficulty parameters
round(sort(betas), 2)
#眼花缭乱,除了个别特异值能看到
#绘图
plotICC(res_rm_1, item.subset = "S2WantShout")
abline(v = -0.18, col = "grey")
abline(h = .5, col = "grey")

熟悉的逻辑思蒂!

这可能是最有价值的“人-潜力-难度”对应图谱:

plotPImap(res_rm_1, cex.gen = .55)

S3DoShout赋分快到3了,难到边际!summary一下,2.87!

eRm太多专业术语,实际我也没搞懂。如果只用单一参数(足够用),没Winsteps直捷,而且平时的考试题,都没等值处理过,除非自己章前诊断时自己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