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占小周后赐死李煜,得位不正的赵光义,为何成了读书人的救星

赵光义是幸运的,因为有了赵匡胤这个哥哥,赵光义同时也是悲剧的,因为有了赵匡胤这个哥哥,他一生的毁誉参半,全部都是因为他同父同母的亲哥哥,赵匡胤。
没有这个哥哥,赵光义什么都不是,更不可能在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当时国际大都市开封的一把手,没有这个哥哥,赵光义更不可能坐上皇位,走向人生巅峰。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开国皇帝的哥哥,自己全身360度无死角,全都都笼罩在赵匡胤的光芒之下,此时坐在龙椅上的赵光义一点都不开心,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 (01)统一南方

赵匡胤时代,尽管南方已经基本上平定,但还差两个小小的遗憾,这就是吴越和漳泉二州,赵匡胤对他们似乎一直很仁慈,但或许感受到了新皇上的气度。
于是在太平兴国三年,漳泉二州的领导人陈洪进带着家眷和图册来到了开封城,钱俶望了望欢歌笑语的开封城,无奈的苦笑了几下,同样也带着家属和图册,来到了开封城。
这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至此长江以南彻底完整地归了大宋,而这一切赵光义都未费一兵一卒,这是赵光义的高光时刻,但下面的人磕头称颂的同时,眼睛里总带着异样的神情。
是的,他们此刻全部都能想到一个人,赵匡胤,南方这两个地方,并不是赵匡胤没有能力去收服,只不过太祖不想动兵戈而已,赵光义统一了南方,但是大家心里却完全把功劳归在赵匡胤身上。
公正地说,如果你不是对赵光义天生怀有敌意的话,赵光义当皇帝,有着赵匡胤没有的优势,当然这种优势在某些方面也会变成劣势。
赵光义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远超赵匡胤的行政经验,这一点无论赵匡胤多么牛,都是无法比他弟弟强,因为这跟两个人的经历绑定在了一起。
赵匡胤21岁离家闯荡,从大头兵开始做起,一路做到将军的职位,34岁开始做皇帝,这中间的14年赵匡胤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而且是那种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的职业军人,并凭借优秀卓越的战功,荣升为后周军队的中流砥柱。
尽管赵匡胤是关系高手,自身也有着难以想象的人格魅力,但是34岁的他一旦坐上皇帝的位置之后,一切都变了,手下的人从此开始与他有了隔阂,他再也无法接触到最一线的消息。
从军队领袖一下子变成了皇帝,需要处理的事情完全跟以前不一样,天才的赵匡胤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经历上的短板,注定了赵匡胤的行政能力比不上赵光义。
我们来看看赵光义的经历,当22岁的赵匡胤还在找工作,目标是个大头兵的时候,赵光义的22岁,凭借着哥哥的地位,已经成了大宋朝的皇弟,同时成了开封府尹,成了国际大都市的一把手。
这种起点,多少人都无法企及,赵光义的起点就是开封府尹,而这是一个需要全面处理开封城治安民事行政税收等一系列事务的职位,在这里赵光义一干就是16年。
在这16年里,赵光义对这个大宋的了解,远远比赵匡胤要多,围在赵光义身边的人,也要比赵匡胤多,因为皇帝总是孤独的。
很多话很多事,是不能让皇帝知道的,但是赵光义知道,很多人害怕皇帝责罚,总是希望赵光义这个晋王,向皇帝陛下求求情,时间久了,赵光义对这个大宋官僚体系的了解,要超过赵匡胤。
再往前追溯的话,赵光义十岁作用,赵匡胤已经在后周展露头角,赵家已经在开封扎下了根基,赵光义接触到的全部都是达官贵人,这样的性格形成期,让赵光义更能了解整个上层社会的想法,这一点赵匡胤跟他相反,赵匡胤更懂底层的人民。
总之,赵光义起点高,一直被当做皇储来培养,他驾驭整个官僚体系和行政能力,都在他哥哥之上,统一南方不费一兵一卒,应该说功劳三七开,赵匡胤占了大头,赵光义占了小头。
但这不足以让赵光义开心,他要超越他的哥哥,他要办大事,以此证明自己比哥哥强,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让所有人惊掉下巴。
  • (02)文官们的崛起

面对哥哥的光芒,赵光义决心超过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开科取士,他要让文官在宋朝的官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没搞错吧,这种事赵匡胤不是一直在做吗,太祖皇帝酷爱读书,也非常明白文人究竟有多大本事,于是大力发展文官,每年科举都录取大量人才,宋朝的文官治理模式从赵匡胤时代就开始了,难道说赵光义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这?
没错是的,文官治理模式的确是从赵匡胤时代开始的,但是赵光义把这项制度彻底拉升了十个档次,如果赵匡胤时代读书人刚开始吃饱饭的话,那么从赵光义时代开始,读书人都可以顿顿吃龙虾了。
赵光义决定要干就干一票大的,太平兴国二年,突然宣布开科取士,这也算不上新奇,但是你当年录取的人数,惊呆了所有人,一共109人。
单说这个数字,你肯定没什么概念,看看赵匡胤时代,你就明白了,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三十一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只取了六人。他在位十七年,开科十五次,一共才取士一百八十八人!
整个太祖朝,一共才188人,赵光义一次救109人,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皇上疯了,当时的宰相薛居正直接上书,表示这样取士实在是太多太泛滥了。
但这样赵光义还嫌不够,下令进士第一等第二等直接做官,无须再考核,更夸张的是,这一届的状元叫做吕蒙正,离京前对他说,爱卿到了地方为官之后,发现有什么不便于老百姓的事情,你们自己处理就行了,不必上报。
这是要彻底给文官权力呀,这一届榜单史称“飞龙榜”,上面的人日后在宋朝做官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快,这一届至少有四个人在太宗朝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而太宗一共才做了21年皇帝,这样的升官速度,只能让武将们望洋兴叹。
从此,大宋开启了文官治理的终极模式,之前赵匡胤在搭架子,在赵光义手里,解决了框架下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要分权,光靠制度还不够,人一定要多,做文官的人多了,就一定会充斥到宋朝权力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人都有主官能动性,一旦给他们放到某一个位置,他们就会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最后人多到溢了出来,成了大宋的一大顽疾,那就是冗官,官实在是太多了,但没关系,宋朝有钱,养得起,整个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就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的。
从此我们的国民性中,烙下了深深地爱读书的基因,所有人都觉得只要读书,就能有好的出路和未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一个如此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民族,是在宋朝形成的,要知道这种民族个性,并不是世界通例,甚至放眼全世界,恐怕也就中国的家长最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切都是宋朝打来的深深烙印。
  • (03)得位不正的优点

宋朝的文人的激情,就这样彻底被点燃了,这里面并不是说赵光义又多么喜欢读书人,本质上是赵光义在扩充自己的势力,而扩充势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提拔和栽培一批属于自己的官员。
这种做法似乎也成了自古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皇帝的通行做法,非正常手段上位的,心里总觉得很虚,于是总是要做出与之前皇帝不同的举动,并不断做出成绩来消除朝野对他的流言蜚语。
比如说唐太宗,那时典型的弑兄逼父,所以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就特别心虚,他一定要表现出很谦和的样子,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魏征就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君臣关系相得益彰。
同样的武则天时期,所有人都觉的武则天的皇位很特别,武则天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就破格提拔了一大批,出身卑微的人。
因为只有出身卑微的人,被提拔之后,才会对武则天感激涕零,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狄仁杰,这一大批人被叫做“北门学士”,他们就是武则天势力的扩充,以此对抗旧的贵族势力。
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如此大规模的取士,目的很简单,就是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让那些寒门学子对他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而且赵光义牢牢抓住了殿试这个最后的关卡,学子中的状元都有自己钦点,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威,天子门生也就意味着皇帝才是你的老师,也防止了下面的人利用师生关系结党营私。
由于赵光义在皇位取得上的总是遭人非议,他采取了大规模录用读书人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无意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但是赵光义的这种要超越哥哥的执念,也不全是好事,因为这种执念,也给宋朝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毕竟只有做成大事才能超越太祖,而这件大事就是北伐。
北伐的结果,最终彻底改变了大宋的策略,彻底把宋朝拖入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境地,赵光义究竟做了什么,葬送了大好的宋朝国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