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80 | 文化之旅52:黄俊杰甲子骑千里马格千纸鹤逐张鸿【黄俊杰+马格+千纸鹤+张鸿】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甲子镇内的天然淡水井引发作家们的兴趣。
沈洛羊 摄
“四片石”:沧海桑田的凝视
●黄俊杰
初夏时节,穿越甲子镇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栉比鳞次的楼房,我来到了阔别三十一年、已然被民居包围、身处闹市的“四片石”!
“四片石”是甲子镇的一处实物,但也是一个被“三甲”地区人们所熟悉的代称,用以借代“甲子中学”。
踏进校门,我的视线被挡在不知何时围成的、只有一个简易铁门的篱笆墙外;远处迎面而来的是一栋教学楼,教学楼前面是左右两处宽敞的活动场地。沿着篱笆墙从左右两边都可以到达教学楼。我从左边绕进校园,再从右边出来,除了“四片石”依然静立在一个低矮山丘上,还有三间已经被遗弃的残破矮房子保留着以前的熟悉模样,其他的则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
教学楼矗立在以往的空地上;几幢教师宿舍楼也替代了原来的两排低矮而破旧的瓦房;原来的厕所与水井所在的地方,又被辟成了一处宽阔的运动场地……这里已成为甲子中学的附属实验学校了,甲子中学则有了自己更美丽开阔、气派堂皇的新校区。
真是沧海桑田,旧貌新颜!
三十年前甲子中学的旧模样只能在记忆里搜寻,现实中没有了它那时的简陋,没有了它那时的偏僻,没有了它那时的单纯!
当年,来“甲子中学”工作时,它是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中,就像是被谁随意地丢在那里一样,周围没有民居,没有集市,只有一条窄小而曲折的土路将学校和镇内连接起来。没有月亮的晚上从镇内回学校时,在陆(甲子)惠(来)公路上远远望去,田野黑咕隆咚的,学校似乎就成了一个蒙古包;满是清辉的夜晚,学校似乎就成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土堡。
那时,从食堂打好饭菜回宿舍的一路上,许多苍蝇围着饭盒挥之不去,一直跟着。晚上坐着备课时,一群想必饥肠辘辘的蚊子又毫不留情来捣乱;饿了,就在同事开的“麻雀型”小卖部里买三四个“油炸必枣”或两块绿豆饼充饥,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那时,心无旁骛,只知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似乎没有什么闲事记挂在心头。因为我知道几千年前,有一个叫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也不改其乐”。
因此,尽管那时的生活条件简陋、偏僻、艰苦,生活质量不高,但却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着难得的单纯,没有什么 “伤不起”,日子一天天地过得也充实;人才也一年又一年地被培养出来。谁也没有因为落后而嫌弃,没有因为贫穷而伤心,没有因为艰苦而消极!
那是我人生中一段特别的时光,我现在回忆起来依旧充满温馨、眷念与感叹。
现在,我们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有了网络,有了 “低头族”, 有了“微信群”, 有了“灰太狼”, 有了“拉菲”, 有了“轩尼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时远离了落后、告别了偏僻、生活比较富足,日子一天天地过得充实;人才也一年又一年地更多更好地培养出来。
体味今天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与精神都空前地丰富了,因而充满了快乐,也越发感到了幸福!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生活和怎样的日子,只要它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痕迹,那它就永远也无法抹去!
“四片石”静静地、默默地注视着我。当年它坐在这个位置上,天天深情地迎接流水般的莘莘学子,又日日慈爱地目送他们离校。现在,它被围了起来,它看到了面前高高的教学楼。
过去是可爱的,现在是温暖的;过去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现在是一幅鲜丽的色彩画。我要为今天的“四片石”点赞,为今天的生活喝彩!
一种不知味道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突然觉得自己越来越老了,但“甲子中学”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丰富多彩!
西峰古寺走笔
●马格
甲子镇位于粤东沿海边陲,因港口处屹立六十块天然怪石而得名。甲子港状如马鞍,港阔水深,船舶可以自由进入,甲东的麒麟山和甲西的海岬岭,形成渔港的两道天然屏障。这里古迹处处,人文荟萃,公元1276年南宋京城临安沦陷,幼帝赵昰在大臣护送下从福州逃至甲子,更是在待渡山上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这里盛产贝雕海柳,盛产鳗鱼鱿鱼,也盛产肤如凝脂的美女,提起甲子姑娘,闻者无不竖起拇指对其姿容品性表示赞赏。
甲子镇旧有十八社之分,望湖、半径、城内、西南、后溪、北栅、水门、东宫……这些社头的名字就像一个个美丽的乳名,朴素而又亲切,带着大海的咸腥气息,也带着古镇的暖暖体温。西门街、真君街、光明路和人民路,就像古镇纵横交错的脉络,流动着古镇悠闲缓慢、一惊一咋的生活。西门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不算宽阔,人流多时略显拥挤,两旁是密密集集的民居建筑,多为两三层高的小洋楼,阳台上种植花草,残旧的瓦屋夹杂其中,一座座家祠和庙宇夹杂其中。几乎所有临街的民居都把底层辟作铺面,水果店、发廊、烟酒店、药铺和茶叶店等一间挨着一间,各行其是的,热热闹闹的。古老的西门街飘荡着温暖的人间烟火,弥散着浓厚的市井气息。
西峰古寺就在西门街。古寺坐北向南,背靠青螺岗。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庙宇,始建于南宋末年,明代万历年间广东提学魏校将古寺改为西峰书院,清代康熙八年又改为西峰古寺,乾隆至道光年间曾多次修葺,1995年按原基本布局及结构重新修建。相传昔有一云游高僧来到西峰古寺,留下题偈:“寄语西峰古寺台,白莲留与万年开。青螺背上无荒地,维摩点头我便来。”真相已不可考,偈句却和古寺一起,一直流传至今。白云千载,历史悠悠,西峰古寺就像一位心怀慈悲的老者,陪伴着这座美丽而又苦难的古镇,注视着古镇波澜不惊的世俗日常,也注视着古镇令人唏嘘的不测风云,比如鼠疫和暴雨的肆虐,比如倭寇和海盗的侵犯。古镇沧桑,古寺不语,只是守护,只是倾听。
我们来时,正是初夏,阳光明亮地照着西门街,照着紧邻民居的西峰古寺。抬头而望,山门上镌刻“西峰古寺”四个楷体大字,气韵沉潜。跨入寺门,只见古寺为五间三进平面布局,属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碧瓦朱檐,富丽堂皇中带着苍劲古朴,庄严典雅中透出秀丽静谧。移步观看,金刚殿供奉着弥勒佛,笑口常开;大雄宝殿供奉着三宝佛,佛相庄严;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天井里种着两棵芒果树,枝干苗条,树叶苍绿,为古寺平添许多生机。还有一棵不知名的树,问正在金刚殿里糊衣的阿嬷,她笑着说那叫杨桃树,每年都会结果。我曾在普宁的山野见过成片成片的低矮葳蕤的杨桃树,寺里这棵杨桃树长得如此欣长细瘦,心里难免诧异,不过,阿嬷应该没有骗我吧。站在寺里,感受着氤氲的悠然古意,感受着寺庙特有的超尘脱俗的气韵,顿觉从尘劳世务中抽离了出来,内心一派清澈,恍惚间有遁入寺庙的异想妄念。仙女想要下凡,凡人想要成仙,生存就是一个悖论。据史料记载:“在西门内,西峰寺后青螺山,长年苍翠,秀气异常。”从古寺旁门走出去,绕到寺后,历经劫难,过去草木扶疏的青螺山已变成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山墩,只余一棵茂盛的榕树,伴着一丛杂草,和几声鸟鸣。
西峰古寺右侧不远处有甲秀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年,是古镇的文化圣地。院内保存着不少历代的石碑石刻,擎天石驮着一棵古榕,屹立耸拔,凌空而起。西峰古寺左侧紧挨着刘氏宗祠,这是粤东地区一座底蕴丰厚的大祠堂,屋顶飞檐纵横,宇脊勾连,屋内随处可见大理石浮雕、匾额、楹联和金漆木雕等艺术品。拔开弥漫在西门街上的尘烟和喧嚣,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动的人文生态景观。
中国的寺庙从来和世俗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西峰古寺不仅保持着传统的寺庙风格,更是附近善男信女心灵皈依的所在,它向芸芸众生昭示着彼岸世界的宁静与平和,轻柔悠远的梵音仿佛遥遥而来的水声。
缘结甲秀书院
●千纸鹤
去年底“汕尾文化之旅”走进了甲子,好多诗人作家惊叹于甲子这座小古镇的悠久历史和感人故事,随之一篇篇美文赫然出现在我眼前,惊讶之余,心中那种本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冲击着我的血脉,流遍全身。
甲子,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是一个美丽的渔港,有着一个个美丽传说。在这个古镇里有个小小书院,而这个小小书院却孕育滋养着甲子人民的品性。
这书院便是始建于明代的甲秀书院,历来为粤东文人荟萃讲学之所。它,是我一直很向往的地方。从我记事起,它当当的钟声就在我耳边敲响。那时候,我家住在甲子的北门街,与甲秀书院的距离也就是几间房子,站在楼顶,就能看到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学生和那块悬挂在树上的“钟”,每次听到钟声,我就知道,这是下课了,那是上课了。所谓的钟,只是一大块圆形的铁块。他们用绳索将铁块绑上,挂在树上,上课下课,就会有一个老伯用铁锤去敲,以此提醒师生们。这是非常简陋的装备,但钟声对我的吸引力却很大,每次看看家里的时钟,心里就想,这钟声,该敲响了吧。然后,又会笑话自己的可爱。悠扬的钟声,给了我很多美好的想象……每次有大型的背景音乐遥遥传来,我就会跑到楼顶,去看那密密麻麻的学生,那是他们的开学典礼或是结业典礼。在不知不觉中,我就爱上了读书,那时候特别想去书院里面读书。
甲秀书院也就是后来的甲子一中,我只有上完了小学才能进去读书。很快,我入读甲子一小,后因甲子一小上课时间短,五年级的我竟独自一人跑去找校长签字转校。我不知道那时何来的勇气,也许是那钟声的招引吧。小学毕业本想能去甲秀书院就读,但因一些原因,我终究未能成行,但对甲秀书院的想念一直都在。那里不仅有钟声,还有孔子庙,据传在这里读书的人只要拜一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一直都希望妈妈也能去那里为我拜一拜,但,那时候的妈妈,基本上不外出拜神的,这种想念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此之后,甲秀书院吸引我的,就属那直冲云霄的擎天石了。
擎天石位于甲秀书院的侧边,是具有甲子标志性的巨石,甲子旧八景之一。清康熙辛酉科举人郑雷震有诗《一柱擎天》:“柱石移来不记年,巍巍杰出似雕镌。每于雷雨奔腾处,撑住东南海外天。”擎天石屹立耸拔,凌空而起,大有欲冲霄汉之气概。巨石腰部,长有一古榕,盘根错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擎天石足有五、六丈高,两丈多宽。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说是当擎天石与榕树还很年幼的时候,是一对要好的小朋友,因为他们要比赛谁长得快,谁能最近距离的触摸苍穹,于是他们俩拼命地生长,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在竞争中,他们快乐成长,无数风风雨雨横扫,但他们都挺过来了,而且长得更好。山更高,树更加葱郁了。据说因山长得特别快,玉皇大帝担心它把天给撑破了,于是派了雷公,在一个暴雨天,把石头给劈成了两半不让它再长。从此,山就不再增高了,但仍旧为树抵挡强风暴雨,多年之后,树早已为山撑出了一片浓荫。
这样的传说,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甚至以为,人们善良互助的品性正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曾说过,在擎天石附近的住户,品性极好,邻里之间和谐互助,不会有人做出偷鸡摸狗的事来,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一天凌晨,有一个外地生意人从我家门口经过,突然大叫抢劫,这一叫喊,让附近的住户都惊动了,大家蜂拥而出,贼人见状忙丢下公事包,逃之夭夭了,那个外地生意人,相当感恩。从此,我们的北门街就出名了,也便没有人敢再来我们北门街使坏了。
后来,甲秀书院迁移到了甲子的“四片石”,更名为甲子中学。
这一次,“汕尾文化之旅”再次走进甲子,汕尾日报报社的王社长写了一首诗歌:《四片石》——一刀,两刀∕两片,四片∕唉,啃不动∕太硬了∕被丢在地上的苹果∕静静地∕和太阳对望∕与星月交流∕渐渐,有人来拜了。刚看这首诗时,觉得很纳闷,为什么是“苹果”,而不是其他的水果,更有一个文友戏说应该改为“发粿”。再细究,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伊萨克·牛顿不是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么?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年轻的伊萨克·牛顿只是因为一个苹果落下来砸到他的头上,他就忽然灵感乍现,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如今,这颗“苹果”化为“四片石”坐落于甲子,是不是也激励着甲子的莘莘学子开发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奇迹,铸就甲秀书院的辉煌呢?
如今,甲秀书院再次搬迁,位于“四片石”的甲子中学又改为“甲子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甲秀书院与甲子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我又在机缘巧合下,走入“甲秀书院”,成为甲子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一名教师。
甲秀书院对甲子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甲秀书院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影响下,甲子的学校教育肩负着甲子人民的期望,以孔子的儒家教育观,传承古国文化,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汕尾文化之旅”走进甲子,文友们在“古文化”探寻中,见识了甲子的很多有名的石头,除了与甲秀书院结缘的三块大石头,还有“木石奇观”、“登瀛石”、“大胆石”等等,这时,便有文友惊叹:你们甲子石头可真多,而且都还大有来头,饱含历史文化的大石头啊!又有文友戏称,这“三迁中学”,终究离不开石头啊!是的,我们甲子就是因甲子海港的“六十块大石头”而得此名的,“六十”即为一“甲子”嘛。
与甲子的“石头”结缘,与“甲秀书院”结缘,令我满怀欢喜。于甲秀书院的归属感,令我更加坚定了秉承“儒家学说”的教育理念,要勤勤恳恳地做一名诲人不倦的好教师。
访古觅胜故地行
●张鸿
参与“汕尾文化之旅”走进甲子活动,于我,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甲子本土人来说,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5月8日上午,阳光灿烂,我和汕尾的作家及甲子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师一起参观了甲秀书院、刘氏宗祠与西峰古寺等历史文物景点后,又驱车前往位于旧关社的武帝古庙。惊喜的是庙里的主持竟请来了我心仪已久的江波叔来作讲解。江波叔是甲子一位贤达,《甲子武帝古庙及回龙寺》和《甲子天后宫》等文章就是他撰写的。听了江波叔讲述,我对武帝古庙有了更深的认识。
武帝古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距今己八百多年。武帝古庙的后座是“回龙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也有二百多年历史。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佛祖和关公同祀的寺庙。今天的武帝古庙、“回龙寺”是2006年投资950万元、历时8年重建的,寺庙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具有浓郁的甲子寺庙建筑风格。
离开“回龙寺”后,我们前往与寺相隔几条巷道的“木石奇观”,它是甲子旧八景之一。明代分守岭东道胡时化在巨石上题刻“木石奇观”四个大字。在巨石附近的一条小巷中央有一个天然淡水石井,常年清泉涌出。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和小伙伴在西溪游泳后,总是到该井打水冲淡。当天,我们抵达“木石奇观”时,“木石”的周围已建了房屋,无法爬上了,一棵茂盛榕树依然生长石缝上,如一把巨伞撑出一片绿荫。所谓“奇观”就是那口石井,只是如今再见它,已不再“清泉石上流”,井底尽是污泥,心中不禁有些惋惜,甚至伤感。
之后,江波叔建议大家到东宫妈庙右前侧的“溟南锁钥”看看。妈庙的右前侧那块石头,我是知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那里帮忙家人设摊收购海鲜贩往碣石、潮阳、香港。当时的天后宫被政府征用为水产部门的仓库,东宫妈祖的神位就被热心的乡人安置在这石头下,并搭了个小篷寮供人们祭拜,还有一位残疾人在待供。这次江波叔说石头上还有摩崖石刻,却是大出我的意料。
到达东宫码头时正值中午鱼市时候,石头矗立在一棵苍翠的古“鸟仔榕”的旁边,石前鱼贩正在石树底下装卸渔货,腥臭熏天。江波叔叫卖鱼人把黑网篷收掉,始能看见石头上四个朱绛色的阴刻楷书大字“溟南锁钥”。石刻面积1.68平方米,字径宽0.6米、高0.7米。可惜的是没有落款和时间。我小时候为什么没发现石上有刻字呢?原来1992年重建天后宫成立修复理事会时,江波叔被聘请为重建顾问。有天傍晚,他忙完手头的工作经过这块石头准备回家时,突然间隐约发现石上好像有刻字。第二天一清早,江波叔叫人搬来梯子爬上石头仔细地揣摩,果真有字!便用清水冲洗去灰土,终使这淹没沉沦几百年来的古石刻重见天日。
江波叔解释,“溟”在这里可解释为大海,“溟南”应该是南海。“锁钥”喻指在军事上相当重要的地方。“溟南锁钥”,意喻南海之滨的重要军事基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冬十月,广东都司花茂在筑建碣石卫城时,派千户盛玉筑建甲子门守御千户所城。永乐六年(1408年),花茂在盛玉的陪同下游览甲子门港口,欣然用楷书题下“溟南锁钥”四字,由盛玉命工匠镌刻于天后宫右前的摩崖石壁上。
移步前往天后宫左侧的小城仔,上面高耸着妈祖石像,面朝海深浪平、千舟云集的甲子港。这小城仔可有历史来头呢,它在明清时期不属甲子所巡检司管辖,而直辖于碣石卫,是个海防军事据点。站立小城仔上,遥想当年“潮来人字水”,铁马金戈,战舰劈浪,甲子门刀光血影……眼前,碧空如洗,云卷云舒,不喜不忧;港口海面波光潋滟滟随波千万里,却腥臭难闻,污泥聚塞码头,物非人是……
短短的一天太匆匆。当我们徜徉流连于甲子古镇寻常巷陌纵赏风光时,已是落霞满天。在初夏时分,返回故地访古觅胜,真是美事一桩。如若能通过“汕尾文化之旅”的活动,让人们更加重视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那将是多么安慰人心呵。甲子古镇,她的百般厚重值得我们珍藏于怀。
城区篇(二个猛男挑战三个美女)【陈瑞绒朱少镇王映婵林丹华郑新派】
转自:汕尾日报16.05.29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拉到底部,有赞赏
决赛10辑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179 | 文化之旅51:四大美女甲子玩石【陈瑞绒+丘惠谊+吴春红+刘洁瑜】
文学看台178 | 文化之旅50:陆丰篇·最爱甲子行不足【王万然+陈辚+庄海君+林小冰】
文学看台177 | 秋海飘鸿:谁来当傻子——读《生肖戏说》有感(评论)
文学看台176 | 文化之旅49:陆丰篇·古风犹存大楼村【马格庄海君蔡赞生沈建浩钟锦烽吴志跃吴春红】
文学看台175 | 文化之旅48:陆丰篇·六个猛男在“三西”:邂逅美丽【陈辚温水义吕珠满王万然庄海君蔡赞生】
文学看台173 | 丘惠谊:用自己的青春和容颜与岁月作一场搏斗
文学看台172 | 文化之旅47:海丰篇·两猛男跟两美女上水底山【郑新派+吕珠满+吴春红+罗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