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评价不再“千篇一律”,分类管理让学校越办越有特色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本市的一所职业高校,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学校拿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就业率达98%,签约率9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就业比例今年达到9.2%。院长叶银忠认为:“上海高校分类管理模式让我们找准了定位,作为一所应用技能型高校,学校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扬了传统特色。”

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究竟看什么?看论文数量、科研贡献,还是看学生的就业率?显然,将一些传统名校如复旦、交大,和特色高校如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并不合适。

2015年,上海出台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推动上海高校实现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

从此,上海高校评价不再“千篇一律”,也打破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办学倾向。这种改革为沪上高校内涵建设带来了什么?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分类管理之后,同济首先确立了发展理念“优秀学生的向往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全球尖端人才(学术大师)的聚集地;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的原创地”。同济首轮建设的9个一流学科和4个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并不断向前列冲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向世界前沿迈进。2019年,同济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一百高校深造比例较2016年增幅超过56%,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与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

伍江同时透露,该校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科创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工程中不断贡献着“同济智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2016年的337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在分类管理改革中,同济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定位“学校研究型”。

上海海事大学则对应“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2020年居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的第431位,较2019年上升36位、较2018年上升120位。2019年,学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内陆高校96位。2019年软科(ARWU)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居国内第130位,较2018年上升23位。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学科领域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说道,将抓住特色,在服务交通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中体现学校的科研实力和贡献。

搞前沿研究的专注研究、搞生产技能的强化职业培训……来自市教委的消息,分类管理实施以来,本市各高校越办越有特色。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学科等,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