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既有“乐安州”也有“乐安县”,容易造成混淆 2024-07-28 18:42:02 重名,对于人来说,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对于地方来说,同样如此。在古代,没有电脑查重系统,地方起名的时候很难避免重复。山峰、村庄重名屡见不鲜,而甚至州县一级的区划,也时常重名。州县重名的现象,多见于不同省份之间。比如,清乾隆年间,浙江有个宁海县,山东有个宁海州,辽东半岛还有个宁海县。而广东有个海阳县,山东也有个海阳县。 (明代山东武定州/乐安州和乐安县的位置示意)古代的交通、通讯不够发达,不同省份之间的重名州县互动很少,大体也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叫各自的名称,大不了在前面加上省份来区别。但同省之内的重名,就容易引起混淆了。比如山东的“乐安州”和“乐安县”。乐安州和乐安县,级别不同而名字相仿,两者之间既不是附郭县的关系(府州县同名,有时是附郭的原因,比如清代的长沙府和长沙县),距离也比较近。两者当地的人可以分得清,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具体来说,山东这段州县同名的历史发生在明朝前期。当时的乐安州属济南府,就是后来的武定州。《明史·地理志》载:“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到了清代之后,武定州升级为武定府 ,原州城改为附郭的惠民县。因此,现在提到乐安州,通常指的惠民县。而乐安县则隶属青州府,《明史·地理志》载:“乐安县,(青州)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从地理位置不难看出,这个乐安县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广饶县。按照导航地图的计算,两者之间相距约两百里。关于“乐安”这个曾用名,后世的《广饶县志》和《惠民县志》也都有各自的记载。 《广饶县志》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钜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经过此后几个朝代一系列调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 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进入民国之后,因为江西省亦有乐安县,且名称使用时间较长,因此山东省的乐安县就改名为“广饶县”(取古代县名)。 而《惠民县志》的记载是:“秦置厌次县,属齐郡。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永乐元年(1403年),改棣州为乐安州(避讳明成祖)。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由此可见,广饶和惠民,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乐安”的称呼,只不过一个是县一个是州,一个使用时间长(广饶县用的时间长),一个使用时间短(惠民县用的时间短)。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明永乐元年到明宣德元年,这总共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乐安州和乐安县并存。它们相距不远又是同省,对于后世读史者来说,很容易混淆。也不知道明朝当初负责更名事宜的大臣,为何出现这样的纰漏?到了宣德元年,分封于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御驾亲征,以武力平定叛乱。事后就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他的本意应该是纪念这一事件,但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乐安州和乐安县同省重名的烦恼。之所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烦恼,是因为古人有以旧地名称呼当地的习惯。比如,潍县在历史上曾是北海郡,在明清时期,虽然当地的正式称呼是“潍县”,但文人留墨时,仍习惯自称为“北海某某”。乐安州的情况也与之相似。在如今的惠民县,“乐安”也大量用在地名当中,城区就有好几条“乐安路”。实际上,乐安州和乐安县的级别不同,最好的区分方式就是在地名中带上级别,完整地说“乐安州”或“乐安县”。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更习惯用两字简称,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混淆。比如,《明史》中就有记载:“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在这段记载当中,只简称“乐安”,而不说是州是县。如果对明朝历史不了解的话,可能就会造成误解。而在《明史·诸王传》中,就明确说:“明年三月徙(朱高煦)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正因为乐安州级别较高,且明代有藩王分封在此的关系,虽然使用时间较短,但在后世仍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到了清代,只有乐安县,没有乐安州,可提到“乐安”这两个字,外人还是容易联想到乐安州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广饶县曾归“惠民地区”管辖。也就是说,古代的乐安州和古代的乐安县,在那段时间是同一个区划内。因此,当时笼统说“乐安”在惠民(地区),也勉强说得过去。但后来惠民地区撤销,广饶县属于东营市,惠民县属于滨州市,“乐安县”和“乐安州”分开,混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我们平时介绍的,以胶东的人文历史为主,即登莱二府的范围,“乐安州”与“乐安县”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本文之所以专门阐述两者渊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是因为胶东不少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过“乐安”这个地名。比如,海阳乐畎孙氏族谱载:“闻吾氏乐安人也。自洪武移民至海邑乐畎村,遂卜居焉。”《莱阳县志》载:“张氏,元末自乐安迁居九区双山,明有进士梦鲤,累世簪缨不绝,县内张氏多属此族。”区分乐安州和乐安县,对于弄清家族渊源有所帮助。二者是因为笔者此前也曾有过误读。在一篇《山东科举五花榜》的笔记里,笔者误将其中一位举人的籍贯“乐安”备注为“惠民”(乐安州),而其实应为“广饶”(乐安县)。幸得东营一位朋友提醒,方悟其中不同,故查阅史料,简单记叙之。 赞 (0) 相关推荐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后世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全书共有5900余字,可谓字字珠玉,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很深的内涵.<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 ... 现在江西乐安县与汉代(三国)时期的乐安,是两个地址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乐安 别 ... 山东有个县名看似现代却得于清朝,在此设府名字还与云南的府重名 在处处讲究"以民为本"的今天,爱民.亲民.利民.为民等等词语屡见不鲜.山东省滨州市有个惠民县,这个名字乍一看上去,和上面所说的众多带民字的动宾词组都是一样的,给人的感觉这个县应该是 ... 山东古代十大名将,诸葛亮仅排第七 山东,可能不是中国名将第一省,但绝对是儒将第一省."上马为将,下马位相."在山东的一众名将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1.孙武 国籍:春秋吴国 籍贯:齐国乐安(今山东乐安) 评价:百世兵家 ...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 涨知识 2019年4月19日,"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展.21日我慕名前往参观,走进北16展厅,被眼前的展品震撼了,整个展览以齐文化 ... 清朝还有7年就要结束了,却又在山东新设了一个直隶州,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前,山东省流传着"老山东有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说法,是说在某一个时期的行政区划,有9个"州".10个"府".108个" ... 山东博物馆展出的耀州窑瓷器 图为宋代,青釉胡人俑头. 柴窑和耀州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柴窑的历史说起.由于柴窑在<格古要论>中排名在汝官哥定之前,后来<宣德鼎彝谱>也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 中国国家博物馆 “海岱朝宗” 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五) 战国时期,齐桓公午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创建学宫,招纳天下贤士,以重振国威.齐威王任邹忌为相,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广开言路,扩建稷下学宫,终使齐最强于诸侯.齐宣王即位后,继续大力发展稷下学宫,以优厚的待 ... 束手就擒,乐安州改名武定: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作者:史遇春 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 朝廷的一切处置,很是得当. 时间到了宣德元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庚辰),即公元1426年9月20日. 当日,朝廷一方的人员飞驰上奏皇帝,说是大军前锋已抵达乐安境 ... 文化岷州 | 古代地图里岷县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岷县电视台) 地图是按一定规则绘制在某种载体上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地理要素的集合,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从古至今,地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 周代古国——狐骀国,山东滕州境内小国,来历不明 西周到东周早期,山东鲁南地区有一个不见史载的诸侯国,国名唤作狐骀,被许多地理古籍所记录.狐骀国位于鲁国和邾国之间,<礼记·檀弓>中又作"壶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 古代皇帝,我的大山东就那么…… 古代皇帝,我的大山东就那么……
重名,对于人来说,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对于地方来说,同样如此。在古代,没有电脑查重系统,地方起名的时候很难避免重复。山峰、村庄重名屡见不鲜,而甚至州县一级的区划,也时常重名。州县重名的现象,多见于不同省份之间。比如,清乾隆年间,浙江有个宁海县,山东有个宁海州,辽东半岛还有个宁海县。而广东有个海阳县,山东也有个海阳县。 (明代山东武定州/乐安州和乐安县的位置示意)古代的交通、通讯不够发达,不同省份之间的重名州县互动很少,大体也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叫各自的名称,大不了在前面加上省份来区别。但同省之内的重名,就容易引起混淆了。比如山东的“乐安州”和“乐安县”。乐安州和乐安县,级别不同而名字相仿,两者之间既不是附郭县的关系(府州县同名,有时是附郭的原因,比如清代的长沙府和长沙县),距离也比较近。两者当地的人可以分得清,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具体来说,山东这段州县同名的历史发生在明朝前期。当时的乐安州属济南府,就是后来的武定州。《明史·地理志》载:“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到了清代之后,武定州升级为武定府 ,原州城改为附郭的惠民县。因此,现在提到乐安州,通常指的惠民县。而乐安县则隶属青州府,《明史·地理志》载:“乐安县,(青州)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从地理位置不难看出,这个乐安县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广饶县。按照导航地图的计算,两者之间相距约两百里。关于“乐安”这个曾用名,后世的《广饶县志》和《惠民县志》也都有各自的记载。 《广饶县志》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钜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经过此后几个朝代一系列调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 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进入民国之后,因为江西省亦有乐安县,且名称使用时间较长,因此山东省的乐安县就改名为“广饶县”(取古代县名)。 而《惠民县志》的记载是:“秦置厌次县,属齐郡。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永乐元年(1403年),改棣州为乐安州(避讳明成祖)。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由此可见,广饶和惠民,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乐安”的称呼,只不过一个是县一个是州,一个使用时间长(广饶县用的时间长),一个使用时间短(惠民县用的时间短)。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明永乐元年到明宣德元年,这总共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乐安州和乐安县并存。它们相距不远又是同省,对于后世读史者来说,很容易混淆。也不知道明朝当初负责更名事宜的大臣,为何出现这样的纰漏?到了宣德元年,分封于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御驾亲征,以武力平定叛乱。事后就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他的本意应该是纪念这一事件,但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乐安州和乐安县同省重名的烦恼。之所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烦恼,是因为古人有以旧地名称呼当地的习惯。比如,潍县在历史上曾是北海郡,在明清时期,虽然当地的正式称呼是“潍县”,但文人留墨时,仍习惯自称为“北海某某”。乐安州的情况也与之相似。在如今的惠民县,“乐安”也大量用在地名当中,城区就有好几条“乐安路”。实际上,乐安州和乐安县的级别不同,最好的区分方式就是在地名中带上级别,完整地说“乐安州”或“乐安县”。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更习惯用两字简称,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混淆。比如,《明史》中就有记载:“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在这段记载当中,只简称“乐安”,而不说是州是县。如果对明朝历史不了解的话,可能就会造成误解。而在《明史·诸王传》中,就明确说:“明年三月徙(朱高煦)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正因为乐安州级别较高,且明代有藩王分封在此的关系,虽然使用时间较短,但在后世仍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到了清代,只有乐安县,没有乐安州,可提到“乐安”这两个字,外人还是容易联想到乐安州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广饶县曾归“惠民地区”管辖。也就是说,古代的乐安州和古代的乐安县,在那段时间是同一个区划内。因此,当时笼统说“乐安”在惠民(地区),也勉强说得过去。但后来惠民地区撤销,广饶县属于东营市,惠民县属于滨州市,“乐安县”和“乐安州”分开,混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我们平时介绍的,以胶东的人文历史为主,即登莱二府的范围,“乐安州”与“乐安县”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本文之所以专门阐述两者渊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是因为胶东不少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过“乐安”这个地名。比如,海阳乐畎孙氏族谱载:“闻吾氏乐安人也。自洪武移民至海邑乐畎村,遂卜居焉。”《莱阳县志》载:“张氏,元末自乐安迁居九区双山,明有进士梦鲤,累世簪缨不绝,县内张氏多属此族。”区分乐安州和乐安县,对于弄清家族渊源有所帮助。二者是因为笔者此前也曾有过误读。在一篇《山东科举五花榜》的笔记里,笔者误将其中一位举人的籍贯“乐安”备注为“惠民”(乐安州),而其实应为“广饶”(乐安县)。幸得东营一位朋友提醒,方悟其中不同,故查阅史料,简单记叙之。
重名,对于人来说,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对于地方来说,同样如此。在古代,没有电脑查重系统,地方起名的时候很难避免重复。山峰、村庄重名屡见不鲜,而甚至州县一级的区划,也时常重名。州县重名的现象,多见于不同省份之间。比如,清乾隆年间,浙江有个宁海县,山东有个宁海州,辽东半岛还有个宁海县。而广东有个海阳县,山东也有个海阳县。 (明代山东武定州/乐安州和乐安县的位置示意)古代的交通、通讯不够发达,不同省份之间的重名州县互动很少,大体也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叫各自的名称,大不了在前面加上省份来区别。但同省之内的重名,就容易引起混淆了。比如山东的“乐安州”和“乐安县”。乐安州和乐安县,级别不同而名字相仿,两者之间既不是附郭县的关系(府州县同名,有时是附郭的原因,比如清代的长沙府和长沙县),距离也比较近。两者当地的人可以分得清,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具体来说,山东这段州县同名的历史发生在明朝前期。当时的乐安州属济南府,就是后来的武定州。《明史·地理志》载:“武定州(元棣州,治厌次县,属济南路。)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宣德元年八月改为武定州。”到了清代之后,武定州升级为武定府 ,原州城改为附郭的惠民县。因此,现在提到乐安州,通常指的惠民县。而乐安县则隶属青州府,《明史·地理志》载:“乐安县,(青州)府北。东北滨海,有盐场。北有小清河。东有时水。又东南有淄水,又有北阳水,又有巨洋水,俱汇流於县东北之高家港入海。”从地理位置不难看出,这个乐安县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广饶县。按照导航地图的计算,两者之间相距约两百里。关于“乐安”这个曾用名,后世的《广饶县志》和《惠民县志》也都有各自的记载。 《广饶县志》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钜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经过此后几个朝代一系列调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 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进入民国之后,因为江西省亦有乐安县,且名称使用时间较长,因此山东省的乐安县就改名为“广饶县”(取古代县名)。 而《惠民县志》的记载是:“秦置厌次县,属齐郡。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永乐元年(1403年),改棣州为乐安州(避讳明成祖)。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由此可见,广饶和惠民,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乐安”的称呼,只不过一个是县一个是州,一个使用时间长(广饶县用的时间长),一个使用时间短(惠民县用的时间短)。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明永乐元年到明宣德元年,这总共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乐安州和乐安县并存。它们相距不远又是同省,对于后世读史者来说,很容易混淆。也不知道明朝当初负责更名事宜的大臣,为何出现这样的纰漏?到了宣德元年,分封于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御驾亲征,以武力平定叛乱。事后就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他的本意应该是纪念这一事件,但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乐安州和乐安县同省重名的烦恼。之所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烦恼,是因为古人有以旧地名称呼当地的习惯。比如,潍县在历史上曾是北海郡,在明清时期,虽然当地的正式称呼是“潍县”,但文人留墨时,仍习惯自称为“北海某某”。乐安州的情况也与之相似。在如今的惠民县,“乐安”也大量用在地名当中,城区就有好几条“乐安路”。实际上,乐安州和乐安县的级别不同,最好的区分方式就是在地名中带上级别,完整地说“乐安州”或“乐安县”。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更习惯用两字简称,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混淆。比如,《明史》中就有记载:“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齐王府,永乐四年废。十三年建汉王府,十五年迁於乐安。”在这段记载当中,只简称“乐安”,而不说是州是县。如果对明朝历史不了解的话,可能就会造成误解。而在《明史·诸王传》中,就明确说:“明年三月徙(朱高煦)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正因为乐安州级别较高,且明代有藩王分封在此的关系,虽然使用时间较短,但在后世仍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到了清代,只有乐安县,没有乐安州,可提到“乐安”这两个字,外人还是容易联想到乐安州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广饶县曾归“惠民地区”管辖。也就是说,古代的乐安州和古代的乐安县,在那段时间是同一个区划内。因此,当时笼统说“乐安”在惠民(地区),也勉强说得过去。但后来惠民地区撤销,广饶县属于东营市,惠民县属于滨州市,“乐安县”和“乐安州”分开,混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我们平时介绍的,以胶东的人文历史为主,即登莱二府的范围,“乐安州”与“乐安县”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本文之所以专门阐述两者渊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是因为胶东不少姓氏的族谱中,都提到过“乐安”这个地名。比如,海阳乐畎孙氏族谱载:“闻吾氏乐安人也。自洪武移民至海邑乐畎村,遂卜居焉。”《莱阳县志》载:“张氏,元末自乐安迁居九区双山,明有进士梦鲤,累世簪缨不绝,县内张氏多属此族。”区分乐安州和乐安县,对于弄清家族渊源有所帮助。二者是因为笔者此前也曾有过误读。在一篇《山东科举五花榜》的笔记里,笔者误将其中一位举人的籍贯“乐安”备注为“惠民”(乐安州),而其实应为“广饶”(乐安县)。幸得东营一位朋友提醒,方悟其中不同,故查阅史料,简单记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