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穴五点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三穴五点”是从王文德老师《针刀治疗颈椎病》一书中学到的,三穴即:天柱(双)、大椎、天髎(双)。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九针”中的锋勾针来治疗颈椎病时经常用这五个点,有时需要加阿是穴 。
三穴解剖:
天柱:定位是足太阳膀胱经,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对应颈二棘突旁。进针方法:紧贴颈二棘突外缘,进针时与皮肤垂直,分层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一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下斜肌。
大椎:对应第七颈椎棘突下,棘突顶端有项韧带,棘突两侧—皮肤—外层封套筋膜—斜方肌—里层封套筋膜—椎前筋膜—小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夹肌—颈半棘肌。棘突下后正中线—皮肤—封套筋膜—椎前筋膜—项韧带—棘间韧带。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穴与曲垣穴连线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凹陷处,对应肩胛骨内上角。分层解剖: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肩胛骨内上角。
阿是穴即三穴五点以外的疼痛点和阳性反应点。
治疗:
1.颈型颈椎病,定点三穴五点加病变部位棘突。
2.神经根型颈椎病:定点三穴五点加病变部位棘间点和两侧小关节点。
3.椎动脉型颈椎病,定点三穴五点加寰枕间隙三点即风府穴及两侧旁开2厘米各取一点。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定点三穴五点加夹脊穴
5.脊髓型颈椎病,定点三穴五点加寰枕间隙三点加寰枢关节三点。
6.混合型颈椎病,综合以上五种治法。
三穴五点加阿是穴,易学易记易操作,是治疗颈椎病的基础框架。
病例1:颈型颈椎病
张某,男,36岁,健身教练。2018年5月初诊。主诉:颈部疼痛两天。两天前锻炼时不慎颈部扭伤,即感颈部剧痛,活动受限,向左旋转时疼痛加重。次日晨起,颈部疼痛明显加重。查体:颈椎曲度变直,颈5~6左侧小关节囊肿胀,压痛阳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颈椎正侧位X片示:颈曲变直,颈5~6小关节双边影。
定点:三穴对应加颈5~6两侧距离中线2厘米定两点。
治疗:锋勾针勾刺。2次/周。
两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后续锻炼,做颈椎保健操预防复发。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法,定点同上法基本相似。
病例2:椎动脉型颈椎病
女,44岁,干部。2012年3月初诊。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1月。伴有颈部酸困、耳鸣。突然转头时症状加重,当地耳鼻喉科检查未见异常。中药以肾虚治疗一个月效果不佳。查体:颈椎曲度变直,活动度前屈20度,后伸15度,左侧屈15度,右侧屈10度,左侧旋15度,右侧旋10度,颈2棘突右偏,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椎间孔挤压实验(—)。颈部血管彩超报告:右侧椎动脉供血减少。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定点:三穴五点加风府穴、风府两侧2厘米各定一点。
治疗:锋勾针勾刺。2次/周
治疗三次后,患者头晕减轻,耳鸣频率减低,颈部酸困好转。经过5爱锋勾针治疗,患者头晕耳鸣完全消失。临床治疗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定点类似。
病例3:颈源性头痛
女,闫某,2008年6月初诊。主诉:经常头痛,以枕部为主,自觉整天昏昏沉沉,有时恶心,心慌,阵发性汗出,睡觉不好。多次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颈曲反弓,前屈20度,后伸15度,右侧屈15度,左侧屈15度,颈2棘突左偏,压痛阳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椎间孔挤压实验(—)诊断:颈椎病(交感神经型)
定点:三穴五点加颈2~3两侧夹脊穴。
治疗:锋勾针勾刺。
每周两次。配合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文章选自《第三届全国九针疗法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