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有名人曾说:“书籍的唯一真正用处,是使人能自己去思考,如果有不能引人思考的书,便不值得占书架一席之地。”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你知道吗?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也曾是一个焦虑的人。

不知道你是否也读过《论语·卫灵公》书中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几句话。

但正是《论语》中的这几句话让樊登豁然开朗,成为了樊登解码人生的指引。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遇上年景不好时也会有饥荒,学习却可以得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樊登小时候很不喜欢读书,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数学教授,受父亲的影响,他很少能读到与数理化无关的书,文史哲在家里是“禁书”。

有段时间,他把读书视为生命中最大的“敌人”。

这种对读书的厌恶,持续到他进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

刚进节目组时,樊登的工作量不大,他总担心节目的未来。加上那段时间,他还受房贷压力的困扰,所以他常常焦虑惶恐,无所适从。

一天,他忙完工作开车去郊外爬山,坐在山顶上眺望着远方,觉得心里有点空虚。他想,“我是不是应该读读书啊?”

樊登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找到了自己的解码书,从此他的人生开了挂。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樊登那样,但是为什么你读过的书却抛于脑后、还于作者?

可能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解码书,也可能你的读书方法不对。正因如此,读书不曾为你带来任何价值从此让你与书绝缘。

究其原因还是你没有入读书的道,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只读不思等于没读。书是大部分问题的出口,读书也要学会思考和实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与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

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就是得不到真的知识。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姐妹,如影随形。善于将两者结合,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不带思考的读书不叫读书,叫扫描。扫描可以印在纸上,读书不主动思考能留下的印记究竟有多少?

读书思考与不思考终将会带来两种迥异的结局。

思考,就是暂时地摒除细枝末节。

既然主动思考的能力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在阅读中提升主动思考能动性?

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如下四种方法:

带着目的读书,边读边思

譬如,

你的目是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

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或是其他实用性的技巧。诸如此类,有了目的,才会关心书中讲了些什么,并试图找出答案。

阅读是提升自身价值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的途径。没有目的的阅读终究是是消遣式的浅阅读,唯有带着目的地深阅读才能为自己的思想增光添彩,开拓思维。

有目的性地阅读,边读边思考,大脑也会积极地处理信息,读书思考的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读书,是个人成长必备的底层能力,也是最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

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

学会提出问题,自问自思

比如,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整本书的主旨内容是什么?

某个观点作者说的是否合理?

作者透过某个事例要表达背后本质或逻辑是什么?

即使拥有再优秀的头脑,如果没有问题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优秀的人都善于提出好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大脑一定是在高效有序地运转,积极思考。如果不分场合地一味信奉“沉默是金”,想必到最后的我们都会变成一个无趣的人。

古语有曰:“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做读书笔记,真正做到书读百遍

被称为日本“笔记本作家”的奥野宣之,就常用他命名为“葱鲔火锅式”的笔记读书法,它的核心是:摘抄+评论。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是加深理解。

理解是思考的前提,如果对书中所读的内容不理解,基本也就谈不上太深入的思考了。

评论既是自己的感想,它也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还能帮助我们吸收书中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从而防止与好想法失之交臂。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坚持复述

复述可以是书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甚至是一篇文章表达的主题观点。

只有经过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再表达出来的内容,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更加牢固的中长期记忆。如果经过长期练习,让这种主动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一种潜意识,思考的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思考的根基在于主动性。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用讲的还是写的。

只要坚持刻意练习,让主动思考成为一种潜意识,书方能读地通透,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正如叔本华说过的:“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樊登正因对《论语》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深入思考,才让他豁然开朗。他将所读经过思考升华为其思想的一部分,再加以他实践所用,最终为他创造了非凡的价值。

为什么你读过的书一文不值?因为你仅仅只是读过了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未经深入地思考内化,无法洞见其中的道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价值了。

任何不经思考地阅读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假装阅读,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价值为己所用,时间一久便统统抛于脑后,直至消失殆尽。从而成为叔本华口中的“两脚书橱”,时间久了也便尘埃落满,最终将是一文不值。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就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得失存心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读书有舍”,亦是如此。您的阅读和指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吐槽点赞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