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中华 风物之旅 | 想和你分享最美黔东南

刚刚结束的由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华网、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之黔东南采写活动,我们邀请了有不同内容产出能力的伙伴们同行: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李贵云、画家邱志红、中华网记者杨红军、中华网自媒体人蒙梓和安莫然、RCRA秘书长刘煊岐、荔枝FM主播徐静蕾、艺客网签约画家徐琳琳、微杂志主编温瑶、《博物》杂志编辑叶哲涵、二更视频导演王松等15人一起发现乡土中国之美。

黔东南活动刚刚结束,山里的幽静和缓慢,至今仍环绕在脑海里。同行的土耳其小伙安莫然说,这趟黔东南之旅最大的收获是

“我重新找到了我农村的根”。

在崇山峻岭间坐落着的、这些依旧靠传统农耕方式生活的农村,大概真的有让人重拾乡土之美的原生力量。

这里的风俗地道、有力,

这里的手艺传统、朴素,

这里的村寨原始、幽静,

若你有时间,一定要亲自走去看看。若暂时没时间,就先来看看我们走过的黔东南吧。

图为此次出行人员合影,下一站—湘西风物之旅将于6月启动。(摄影/杨红军)

━━━━━━━━━━━

最地道的风土人情

当天色渐暗,地扪侗寨趋于沉寂时,我们前往鼓楼,想要体验一把侗族人在鼓楼围火唱歌的欢乐。但许是白天农忙过于劳累,鼓楼里空无一人。于是,我们自己在里头唱起来。不一会,村民们闻声而来,鼓楼篝火燃起,在火焰的光芒中开展了一场侗歌、土耳其民歌、流行歌曲的清唱比赛。

还有什么比歌声更能褪去疲劳的呢?

地扪村之鼓楼对歌(摄影/叶哲涵)

行至以苗银苗绣著称的台江县,我们幸运地赶上这个“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所到之处如台江县城、施洞镇塘坝村和塘龙村、老屯乡全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姑娘们穿上盛装游街、踩鼓、做姊妹饭,男人们也不闲着,观斗牛、在田里捉鱼抓鸭,十分热闹。

台江县城盛装游街的姑娘们(摄影/杨红军)

当天下着绵绵细雨,我们在途中偶遇一群盛装打扮的苗族姑娘,姑娘们心疼衣服被雨淋湿,怯生生地询问可否搭她们一程,一路铃铛环佩的银器碰撞声响彻在我们耳边,令人心悦。

台江县城斗牛比赛(摄影/杨红军)

斗牛比赛是姊妹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当天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前去观看,我们出行伙伴也耐不住跑去围观了一把。苗族斗牛有个特点,就是从不以血腥场面博取眼球,游戏往往会在对牛造成过度伤害前停止,比如其中的一只牛受了重伤或者逃跑的瞬间,裁判会吹响结束的哨声。

老屯姊妹节之捉鱼抓鸭(摄影/叶哲涵)

老屯是姊妹节的源起之地。苗家姑娘们穿起盛装摇曳生姿时,苗族男人小伙们可以在素来亲近的稻田里驰骋天下。田里蓄满水,几百斤鱼倒进田里,随时抛出来几只鸭子,只需一声令下,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大显身手,谁抓到就归谁。围观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村民会把你也顺带牵下来。

━━━━━━━━━━━

身怀技艺的寻常人家

一路上,各个村寨里留存的地道风土人情让我们倍感新奇,而生活在寨子里的许多老人们真正令我们感动和惊叹。她(他)们对外界的喧嚣浮华不闻不问,起了心思就在家里染布、造纸、织布,这些传统的手艺被当成寻常事纳入了她们的日常生活里。

地扪村之孟昔奶奶唱侗族情歌(视频拍摄/王松)

地扪侗寨年逾七十的老人孟昔奶奶,在地扪鼓楼对歌的夜晚给我们一展歌喉,但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除了唱侗歌、编侗歌,老人还会织布、刺绣,简直是无所不能的“全能选手”。第二天,我们去采访她,才知道了她更多的故事。嫁到这里的第19年,吴孟昔的老公就离去了。当我们请她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时,她唱起了这首歌。这首歌是一首情歌,突然也就明白她为什么最喜欢这首了。

地扪村之传统手工纸制作(摄影/杨红军)

“二月上坡耙构皮”是地扪寨子里流传的一种说法。但真正做构皮纸则要在插秧后,老人们说这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做早了,老天会不高兴,不给晴天来晒纸。74岁的吴美茹奶奶和72岁的吴方新奶奶不忍我们扑了空,按照传统造纸的工艺,现场一道一道演示给我们看。如此古朴的纸张着实另我们惊叹。(戳此链接,看两位老人做手工纸的详细过程

地扪村之侗布染制(摄影/叶哲涵)

染制侗布的吴梅芝奶奶已经年逾80,背脊梁驼得与地面平行,但染起布来丝毫不马虎。我们去的时候下着细雨,老人还是毫不犹豫给我们演示起来。染侗布用的染料都是山里采来的植物做成,经过前后约三十多道工序,才做成最后用来做衣裳的布料。

雀鸟村之苗医(摄影/杨红军)

路上听说这个寨子里有苗医,伙伴们都非常兴奋。虽然传承人杨光和上山采药不在家,但他三儿子杨昌志还是满足了大家的期待。

杨光和苗药的取材大都来自雷公山及附近区域。村民被医治好后,还有用苞米饭酬神和烧毁药渣等神秘的规矩。至于疗效,去年年底大儿子上山种田从坡上摔下来,杨光和将他从医院接回来自己诊治,如今早已能活蹦乱跳了。

━━━━━━━━━━

最美丽的村寨

在雷公山及其延伸山麓里的侗寨、苗寨,大多深处大山,伴水而居。崇山峻岭带来的是交通的不便,但也因此保留了大量原始村寨景观,景色真如世外桃源般美丽。

古禾仓遍布的登岑村(摄影/李贵云)

禾仓是侗乡的独特景观,一般与住宅分开创建,以防止易燃的木质结构房屋着火时殃及粮食。在侗族人眼里,只要粮食在,生活就充满希望。

登岑的禾仓群十分壮观,125栋民居就配有135栋禾仓,但我们来这里还有另一个目的——红豆杉泉。走到禾仓群尽头,就到了传说中的“神泉”所在地,泉水清冽,当地一个年轻人告诉我们,一到夏天村民都会在此排队打水喝,那时的泉水更清甜。

回龙桥的樟洞村(摄影/一热)

从地扪村向上大约15公里就到樟洞村,这个距离可是团队成员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过最后的美景舒缓了我们的疲劳:出寨沿河半里的回龙桥,全木结构,碑记建于光绪八年。溪水依着山势在这里转弯,向下是一叠一叠的瀑布。这次出建一座廊桥的想象力,实在令人叫绝。

秃衫王国—格头(摄影/杨红军)

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杨通渠带我们巡山时,跟我们唱起记录祖辈迁居历史的古歌,歌里唱到:格头村祖先刚迁过来时,用千年秃衫下弯的枝桠为梁搭屋居住,并由此定居下来。“格头村”,苗名甘丢,意思正是指下弯的枝桠。格头村人感念秃衫庇佑之恩,一直留有保护秃衫的古训。

山腰上的雀鸟村(摄影/杨红军)

这个在山腰上层层叠叠建起来的小村,实在美得不可方物。

清朝年间一场苗民起义,苗民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也是义军抵抗湘军最后的堡垒。传说起义失败后,义军藏兵器于雀鸟一悬崖洞穴,用石板封堵洞口,义军下洞后,将攀越出入洞口的枫香树砍掉,几百年来无人再找到过。

不通公路的两卡寨(摄影/杨红军)

这是我们此行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寨子,去时刚好下雨,进山的路蜿蜒湿滑,令同伴吃尽苦头。

两卡的名字来自苗族音译,意思是有大树的地方。寨子很小,一共25户人家,是短裙苗的聚集地。寨子里的妇女着短裙,挽大发髻,用木梳固定于头顶,与唐朝画里的仕女发式颇有几分相似。寨子里有几棵几百年历史的古树,被村民视为“守寨树”,特殊日子还举行祭树仪式,以感谢参天古树守护着村寨乌托邦式的幽静。

━━━━━━━━━━

 我们在路上

行程中若是没有这些小伙伴的陪同,该减少多少乐趣!

率真的“闪电”和“网红”,普通话被带跑的土耳其小哥,视角独特的“意识流”美女画家,非常绅士的油画家,对动植物痴迷的“博物小书生”,采编拍全能型记者,见人问“家有几口人”的“基层”,最赤子之心的摄影师,文艺细腻的美女作家,豪爽细腻兼具的美女主编……

听寨老讲村寨历史(摄影/付鑫科)

斗牛现场采访(摄影/安莫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