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月薪过万,奇怪吗

日前上海发布的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显示,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12.79万元,比去年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50万元的平均工资还要高出一截。回顾近几年的数据,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

一些人感到意外:技术工人的平均月薪过了万,相比之下,有些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则还在拖平均工资的“后腿”,“动脑筋”难道还比不上“卖苦力”?

如此反应,折射出的是对技能人才或多或少的偏见,而这样的偏见,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前些日子,一位家长朋友曾和笔者谈到自己的焦虑:听说每年大概只有一半的孩子能从初中升到高中,其他孩子怎么办?显然,在这位家长眼里,进入职业学校并不算一条“正当出路”。

似乎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学习职业技能便是如此——不是兴趣驱动的主动选择,却更像是一种文化课学习遇阻之下的“无奈之举”。在每一年的招聘季,毕业生们即便收入更少,也更愿意选择“坐办公室”而非走上技能岗位。与之相对的,则是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不应求。

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力量,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力资源。近年来,尽管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却依然长期短缺,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三成左右。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级技工的缺口达1000万人。这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掣肘。

人才的价值应当由市场来判断。这些年,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在2以上,这意味着平均每个高级技工有2个岗位虚位以待。即便是在疫情影响下,市场对于技能人才依然保持着高需求。这样看来,技能人才能获得如此水平的收入,非但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完全有理由更高。

说到技能人才,许多人第一反应会将其与“一线工人”画上等号。其实,技能人才的范畴远远不止于一线工人,他们所从事的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劳动,从助推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的精密零部件研制,到饭店里烹调佳肴的星级大厨,都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一员。本周,上海对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市模范集体进行了表彰。在这些劳模中,相当数量的人都可以算作是实实在在的技能人才。他们在改革发展、科技创新、服务群众等不同战线,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不管在什么行业,只要精益求精、勤于钻研、勇于创新,都可以有所成就,创造价值,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尊重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这一话题,多年来一直在被反复讨论,到了今天却依然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一遍遍呼吁,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对技能人才的尊重与认可还远远不够。技能是立业之本,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并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人社部近日印发通知,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贯通机制。近年来,重庆23岁理发师当上副教授、拿到国务院特殊津贴,杭州快递小哥获100万元房贴并落户。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正在获得社会认可。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对于这些高技能人才的嘉奖大多还停留在“个案”层面,也许等到技能人才拿高薪、得大奖、获表彰,我们大家觉得稀松平常的那一天,等到家长们不再觉得孩子学技能“脸上无光”的那一天,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