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四)
本文作者:张孝
手巾认馒头
1969年严冬,我们察右中旗乌兰牧骑一行20来人,头戴羊皮帽,身穿白茬短皮袄,脚蹬笨重的大头鞋,在肖连丛指导员和赵继先队长的带领下,带着自备马车,从科布尔镇出发,经由七苏木、乌兰、永太宫,到金盆地区慰问演出。最先从梁下的旗石棉矿下营子加工厂开始,住农户,吃派饭,一路向东,演出前行。数九寒天,冰天雪地,都是露天演出,上场衣服又不能穿得太厚,那份冷罪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全体队员凭着年轻力壮,火力旺盛,敢与严寒抗争,冻并快乐着。
乌兰牧骑全体队员1970年元旦合影,二排右三是队长赵继先,右四是指导员肖连丛,右五是本文作者,右六是队员侯玉。
我吹笛子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凝水,二是冻手。先说凝水。笛子在寒冷的空气中变得冰凉,而吹进去的是热气,冷热相遇,瞬间在笛管内凝成水珠。这种水珠仅在笛管内还好说,要命的是笛膜上也有,笛音立马大变,甚至吹不出声来。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赵队长告诉我一个办法,把火柴盒撕开,中间烫一个麻子粒大的小洞,对准膜孔缠在笛管上,贴上笛膜,就又能吹了。一个冬天下来,都是这样做的。至于什么原理,也未探究。再说冻手。吹笛子是不能戴手套的,薄了不御寒,厚了不能吹,只能裸手吹奏。解决冻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间歇时把手伸到嘴边,快速呵气,应急取暖,这种方法只能暂缓一时,过后寒冷更甚。另一种方法是双手快速对搓,加快手指血液循环,增强抗寒能力。在实际吹奏中,往往是双管齐下,先用前一种,紧接着采用后一种。说来也算幸运,一个冬天下来,手指没被冻伤。
记得在梁下最东的转经召大队演出后,第二天直奔辉腾梁腹地珠莫太。爬上甘沟子十里陡坡,人们已累得气喘吁吁。到了梁上,又遇到更加寒冷的考验。梁下还是晴天亮瓦,梁上则天连地,地连天,天地一色,灰蒙蒙一片。西北风吹到脸上,像无数绣花针刺一般。人们皮帽沿面部一圈结上了厚霜与冰挂,眨眨眼睛,上下睫毛一粘一粘,就要冻住一般。脚下是厚厚的积雪,我们倒顺交替,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前行。看,人人面前呼出一大团有节奏的白雾;听,脚下是嘎吱嘎吱多声部的交响。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由于没有太阳的参照,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到了什么钟点,反正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总算到达目的地,先在一个大房子人家休息,队员们各自整理随身携带的挎包。一位队员从包里掏出一个约二三两面大小的馒头,我急忙喊着:“给我掰一块,饿坏了!”话音刚落,引来哄堂大笑。原来哪有什么馒头,是早晨洗脸用过冻成一团的白毛巾。侯玉取笑我这个近视眼说:“张孝的眼睛没一齁,手巾认成大馒头!”这个笑话在队内传了很久。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48年出生,察右中旗人。集宁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返乡知青,现定居呼和浩特市。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