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历代本草汇言)

白附子

(禹白附,药典品)

(关白附)

(现行《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习称“禹白附”、“鸡心白附”。但历代本草如《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即“关白附”,与现今应用的白附子不同。)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阴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和农田中。喜凉爽湿润气候以及阴湿环境,以肥沃湿润的生长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临床用名有生白附子、制白附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海药本草》: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

《开宝本草》: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汤液本草》:白附子

内容: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本草蒙筌》:白附子

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一云有小毒。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独茎发叶甚细,周匝生于穗间。形类天雄,入药炮用。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药势。驱诸风冷气,解中风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癣;(用茄蒂里边捻药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阴囊湿痒,并灭瘢痕。

《本草纲目》:白附子为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楚国先贤传》:孔休伤颊有瘢,王莽赐玉屑白附子香,与以消瘢。

《本草经疏》:白附子感阳气而生,故其味应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而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风寒之邪触心,以致痰壅心经则痛,寒湿邪伤血分则成血痹。风能胜湿,辛温散寒,故主之也。风性升腾,辛温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面行药势也。日华子用以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瘢疵。李珣用以治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头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风痰,皆祛风燥湿散结之功也。

简误: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痰壅禁用。小儿慢惊不宜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附子

内容: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头面百病,斑点风疮疥癣,心痛血痹,阴囊湿痒,入药炮用,新罗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风痰。甘而且温,故宜入脾,以治皮肤。阳中之阳,能

《本草乘雅半偈》:白附子(别录下品)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核】曰∶本出高丽,及东海、新罗国,今出凉州,及辽东。生砂碛下湿地,独茎,类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形似天雄,根如草乌头小者,长寸许,干皱有节。

【 】曰∶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阳毒独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气味辛温,功齐火热,手少阴心脏之体用药尔。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行药势,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本草易读》:白附子

内容:炮用

辛,甘,大温,有小毒。阳明经药也。除头面游风,瘢痕悉疗,解阴下湿痒,疥癣风疮亦医。止心痛而散血痹,疗足弱而补肝虚,中风失音之疾,风痰眩晕之 。

生蜀郡。三月采。又曰此物久绝,后无真者。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干者皱纹有节。又曰∶其根苗悉与附子同。按今所用白附,类川乌而内心色白,未知此何物也,而除风亦有效验。

中风口斜,同僵蚕、全虫,酒下末。(验方第一。)

偏坠疝气,为末,津合敷脐,艾灸三五壮。(第二。)

慢惊风,同南星、黑附子为末,姜水下。(第三。)

玉真散  白附子(十两) 羌活 防风 南星 白芷(各一两)

细末收贮。治跌打损伤,已破或伤口溃烂进风,口目斜歪,内服外敷。(诸方第一。)

《本草新编》:白附子

内容:白附子,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为舟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之失音;用于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湿之痹症;用于当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中,可以去滞而逐瘀。近人未知,只用之外治以减瘢,下治以收囊湿,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气血枯槁,虽有风,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本草备要》:白附子

内容: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皱纹有节,炮用(陶宏景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惟凉州生)。

《本经逢原》: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气风癣阴痒,洗黑干黯,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本草从新》:白附子

内容: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可作面脂、消瘢疵。)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燥毒之品。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服。根如草乌之小者。皱纹有节。炮用。(陶隐居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唯凉州生。)

《得配本草》:白附子

内容:得火良。

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气分。能引药势上行。逐风痰,驱寒湿。一切头面百病,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急慢惊风,痘疮风寒不解,四肢头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配南星、半夏,生研猪胆丸,治小儿暑风痰迷搐搦。配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热酒下,治中风口。配藿香,等分为末米饮下,治小儿吐逆不止。炮用。脾虚慢惊,阴虚中风,二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此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脂作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阴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气,燥能劫阴。此与白芷同为一类,但白芷则兼肌湿同理,而不专及阳明风邪;此则专散阳明风冷,而于湿邪则未及耳。

《本经疏证》:白附子所主其旨在节,节之为物,以体象论则为阴阳之限,以变动论,则为用阳布阴,而其威之所竟,力之所加,又为在下者厚,愈上乃愈微也。在下者厚,则主心痛血痹之谓。愈上愈微,则为面上百 病行药势存焉。盖血痹由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而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则其始病于血脉以渐内应于主血脉心,乃为痛矣,当未痛时,原不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愈,既至心痛,则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阳气布散,血脉中阴邪仍有限制,不相侵越,偏检千金方用白附子惟坚症积聚篇小狼毒圆一方可服,余则尽系外敷,外敷之中,除一龋齿虫痛方外,余则尽为面药,皆湿热滞气之所为,气既滞而不生光华,泽复涩而反增晦黯,则行气宣泽之中,断不能不有用阳布阴之物驾驭其间以行药势,其为治固甚精微,而其功力亦云微矣。以是二义而扩充之,则在上用之以气行津,在下用之以气行血与痰湿,皆可无微不入矣。

《本草便读》:白附子

入阳明治头面之邪风。辛甘而苦。性燥毒治胃家之寒湿。温散而升。(白附子辛甘而温。有小毒。不若川附之刚猛。虽性味相同。而主治各异。其形似天雄而长。晒干则有节。入阳明经。治风痰。燥寒湿。其功长于上焦。故能治头面之游风。非若川附之能达下焦。亦不及南星之散坚消肿。善行疾走。可入肝脾耳。)

《本草撮要》:白附子

内容:味辛甘大热。入手厥阴少阳经。功专引药上行。治面上百病。作面脂。消瘢疵。去游风。惟性燥毒。似中风证虽有痰。并小儿慢惊均忌。此药已无真者。今闻凉州尚有生者 。

《本草分经》: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痹湿,此药无复真者。

《本草择要纲目》:白附子

【气味】辛甘大温有大毒。入阳明经能引药势上行。

【主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小儿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非瞑眩之剂。不能伐之。三生丸君白附子。此之谓也。

《玉楸药解》: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䵟黯,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饮片新参》:

形色:片色黄白光洁。

性味:香淡微苦温麻。

功能:散阳明经风湿,治癣疮阴痒,洗皯黑。

分量:六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或入面脂。

禁忌:血虚气弱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蜀郡。三月采。

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世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

《中国药典》

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炮制】

《中国药典》
生白附子:除去杂质。
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 2~3 次, 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 ,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现代药理研究】

1.白附子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2.白附子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3.白附子有抗炎作用。

4.白附子有抗破伤风作用。

5.白附子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6.白附子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整理、媒体/全思捷)

(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
(0)

相关推荐

  • 当归治久咳、夜咳(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要药,临床用于治疗咳嗽并不多见.近几年来有人报道,据<神农本草经>当归"主咳逆上气",及<本草从新&g ...

  • 羌活芳香辛温,上行可达头面,旁行可走肢节,实为治中风之要药

    [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羌活,苦.辛.温.活血通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本经>言&q ...

  • 古今医案按(五)

    大头瘟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病.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染之多不救.张县丞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 ...

  • 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偏瘫,这三味药或许可以帮你解决大问题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喎斜等症状.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近年来更是多发病常见病,甚至更加年轻 ...

  • 前胡药论

    <名医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 <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本草汇言&g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