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大秦赋》中重复出现这句话有何含义?
去年年初爆发了新冠肺炎,日本友人援华医疗物资上写着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也反复出现,无论是在秦昭襄王病逝时,还是大秦将士出征时,或是在重大典礼上,总能见到大秦子民合唱这首民谣的壮观景象,振奋人心。
这首民谣堪称秦国的国歌,那么歌词究竟有何含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激昂的战歌出自《诗经·秦风》,创作于公元前771年,当时戎族入侵中原,周王室沦陷,秦国为保护周幽王的安全浴血奋战,誓死抵御外族入侵,在国仇家恨相互交织的背景之下,这首爱国战歌应运而生。
很多人将“与子同袍”中的“同”理解为“同一件”,即我和你同穿一件衣服,两个人怎么能同时穿一件衣服?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同”应当理解为“相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们都穿着同样的战袍”,只要穿上战袍,我们都不分彼此,都是大秦的英勇将士,只需驰骋沙场,保家卫国。
这首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加强情感,虽然每段有几个字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王于兴师”的意思是“大王要我们出兵打仗”,“修”指休整,“戈矛、矛戟、兵甲”指兵器和铠甲,“同仇、偕作、偕行”的意思是我们要有共同的敌人,团结一心,共同作战。
这首诗的三段在表达的情感上相同,但是所描绘的画面又有所不同,以时间为顺序,展现了从征兵到战场的全过程。第一段,国家号召男子参军,统一人们的行动,休整兵器,同仇敌忾;第二段,将士开始行动,整顿军务,操练兵马,“泽”和“袍”都有衣服之意,但是泽字带水,突出了将士们辛苦训练时挥汗如雨、衣襟湿透的画面,认准了敌人,我们就要拼尽全力,让大秦军队成为虎狼之师,气吞山河;第三段,大秦将士穿上铠甲,手持兵刃,奔赴沙场浴血奋战,同进退,共患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意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战争时期号召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反抗外敌入侵,支撑着中华民族以顽强的姿态度过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和平年代,面对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大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呼吁全球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单边主义,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在非传统安全日益上升的今天,“与子同袍”方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