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三山(一)焦山(下)
焦山古炮台共有八座,暗堡式,面对长江排列半椭圆形。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就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共扼长江天险。炮台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六千至八千斤重不等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中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路边随意堆放的古石马。
来到北麓,江边有八角攒夹两层楼阁--吸江楼。吸江楼,原为亭,宋代建于东峰顶,名“汲江亭”;明弘治移至西峰。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为楼,现楼为1979年重建。
楼侧有焦山快炮台遗址,市级文保单位。
上楼远眺,千舟竞渡。
楼对面有“听竹山房”。
庵内北侧有一小门,门口悬“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对联,乃郑燮名联,亦是其亲笔手迹。内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原来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处。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别峰庵正是郑氏中举后在焦山暂住读书备考之处,四年后果然高中进士。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俱佳,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扬州画家李鳝于《楹联丛话》中这样评价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和《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作画题诗双搅扰,弃官耕地两便宜”,也是郑氏名联。
“不仙不佛不贤圣,外道天魔冷眼看。十丈长笺三斗墨,几枝修竹几枝兰。”白底黑字的这幅字是赵朴初先生集郑板桥诗句所书。
关于郑板桥,我个人感觉很深的是其崇高的政治抱负。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亦作《墨竹图题诗》)中便可一览无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接着往西南方向,开始沿焦山西麓下山。
百寿亭。
紧接着的,就是之前所说的,焦山碑林的摩崖石刻部分,位于角山西麓的崖壁。
上方石刻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署名梁鼎芬(1859-1919),广东番禺人,乃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晚清学者、藏书家,为岭南近代四家之一。
下面一方为盖平人姚正镛书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一个金石和收藏家。
上方石刻右侧有“巨石崖”三个篆体大字,阳湖洪亮吉题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内容为:“巨公住持此山者十五年,今岁抉剔沙石复得此崖,即土人所云罗汉洞也。余适与缪微君镔,于徵君宗林、张学仁、卞萃文、王豫三文学...”。
洪亮吉(1746-1809年),初名洪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洪亮吉曾及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这方石刻立于清嘉庆年间,里面清晰可见的人名有张问陶、钱塘陈鸿寿和吴兴郑祖琛。这也是典型的到此一游石刻。
张问陶(1764-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今蓬溪县)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郑祖琛(1784-1851年),清浙江乌程(今属吴兴)人,字梦白,郑义门第二十三代孙,清代嘉庆年间官员,官至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
右侧这方摩崖石刻内容乃唐代僧人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落款为“唐僧贞观书”。这也就是之前介绍的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弥足珍贵。
三诏洞。相传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来到焦山时,被这里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婉拒,后人为纪念他,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御碑内容为乾隆题所作七律《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全文为:“三度驻金未驻焦,隐虞顿置笑松寥。回銮得趁一时兴,策骑偷消十里遥。信是无双栖静域,还因有暇陟崇椒。水天俯仰惟空阔,小矣奚称隐士招。”落款:乙酉暮春朔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御笔”。
的确没让人失望。
左边的这方石刻乃南宋文学家、著名诗人陆游与友人踏雪寻访《瘗鹤铭》时所留下的,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落款是“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右侧石刻则属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著名书法家陆润痒。题刻全文为“坐隐茅庵愿未偿,十年归梦绕江乡,鼎铭佶屈思周汉,崖刻迷离记宋唐,帝里风光多阅历,海天云影入微茫,丹青绘就劳相寄,珍重旃檀一瓣香”,跋文为“不到焦山逾十载矣,山僧越尘以所绘山水大幅及手拓二鼎摩崖诸题名见贻,赋诗为谢。” 落款是“己亥九月陆润庠”。
“浮玉”石刻,字高146厘米,宽90厘米,楷书,南宋书画家赵孟奎书。赵孟奎,字文耀,号春谷,江苏兴化人。宋宗室,南宋理宗宝佑年进士,官至秘阁修撰。编著有《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著名画家、书法家,善画竹、石、兰、蕙,作品收录入明代画史著作《画史会要》。
看来与赵孟頫是同辈的,老赵家的书画基因还真没得说啊...
“松鹤精神”石刻,周蕴辉题于民国五年(1916年)。此人清末曾任过湖州德清县令。
这石刻成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大意是吴门僧某某来此寻找焦光仙迹。
这方石刻内容里居然有“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字样,北宋的,十分珍贵。题记全文为:“陈安民子惠、曹宣符惪辅、章授敬时、吕升卿明父,绍圣三年,三月廿三日,冒雨至焦山。食巳雨霁,遂跻绝顶,四顾无碍,至者咸适。”这是典型的古代到此一游,几乎所有名山题刻以此为主。石刻的左上角还刻有小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在北宋石刻下方,还有一块近代题刻的五言诗,全文为“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落款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国律师协会执委兼宣传主任,江西馀江良翰吴迈书。”
查了一下,这个吴迈当真是个赤胆忠肝的中华好儿男。吴迈(1885-1936年),字良翰,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村人,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他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并成为一名律师,为抗日救国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并因此曾经当面呛声蒋介石,1936年被特务杀害。
壁上的小佛龛。
转了一圈,重归庄严国土。人生,始终在轮回中沉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