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即线上社会关系
到底是利用社群构建商业的小圈子,还是利用社群连通商业大世界?这是从社群的角度看商业世界的格局问题。
到底是利用社群漏斗筛选客户,还是利用社群的增强连接功能赋能、放大原有商业系统?这是社群商业利用中到底是“抱西瓜”还是“捡芝麻”的选择问题。
社群即线上社会关系
社群,特指互联网社群,包括微信、QQ、钉钉、FACEBOOK等,是线下关系在线上的延伸和扩大。
社群是社会关系的线上镜像。
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群。社群,是线下关系在线上的反映。社群是线下关系的镜像。
只要有影响力,哪怕一直在社群潜水,只要活跃一次,必然受关注。社群相比线下,没有改变关系的强度,但由于社群交互“只占用时间,不占用空间”,所以,社群交互的频次远远高于线下。
社群黏性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是关系强度;二是交互频次。符合这两个条件,商业价值就比较大。按社群的形成,可以分为三类:
1.自然社群
比如家庭群、工作群、朋友群、爱好群、社区群、同学群、家长群、宝妈群等。这类社群可以称之为生态群,是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态群。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强关系,交互频次也比较高。
2.商业群
比如社交电商群,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大量并不相识的人进入社群。因为缺乏强关系,所以要持续通过红包、分享等方式活跃社群,增加交互频次,从而增加熟悉程度。不过,熟悉程度并不等于关系强度。现在有的社群为了增加关系强度,通过线下活动强化关系。当然,这类活动总是有限的。
3.商业生态群
比如店主群。店主群具有前两类社群的特点。一是因为商业而熟悉,即“熟人即熟客”;二是生活半径与商业半径相对重叠,相互熟悉是自然的过程。
商业生态群,小店反而比KA有优势。近期不断传出一些大型商超要求员工做微商遭遇抵制或反感,就在于KA营业员的流动性,与客户缺乏持续而稳定的关系。KA的会员制是弱关系,除了交易,缺乏持续的互动,不能与用户形成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