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拳中金石味
近代书法名家对碑刻情有独钟,原因是书法的金石味须从碑拓中来。书法家通过对碑拓的点、画、方截形态的临摹,让自己的线条、质地,透出筋肉骨气的生命现象。这便是书法中的金石味。书法如此,太极拳更如此。
我常有一种幼稚的念头,以为太极拳并非某一古人创造的。而是历代武士、将领年老体衰后,偶尔“老夫聊发少年狂”,徒手轻松的习练刀剑棍棒枪杆,而无意中形成的。陈式中的“搬拦肘”便是徒手掷棒的动作。杨式的肩通背、白鹤亮翅、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等都是徒手运刀的动作。手挥琵琶、提手上势等便是徒手使剑的动作。
我在行功走架时,时常意想自己手中时而有刀、时而有剑、时而为棍、时而为棒。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可见书法中的金石味,便是太极拳中的刀剑棍棒味。
叶大密老师晚年,终结自己的学拳经历,颇多感慨。其中“拳从剑出”一句,道破了其拳艺渊源。他将剑仙李景林的武当对剑捷用法,融入杨式太极拳拳艺之中。
太极拳是一个大熔炉,手中无刀,无刀胜有刀;手中无剑,无剑胜有剑;手中无棍棒枪杆,而身上无处不显见棍棒枪杆。个中奇妙,只有习练者细细揣摸,方能一一得来。
潘天寿先生1960年作《松石图轴》,自题款识曰:“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不胜涓涓”(图13)。这是对书法金石味的参悟,也是太极拳刀剑棍棒味的写照。
习练太极拳者,只有领悟了拳中的刀剑棍棒味后,才称得上“懂劲”。所谓“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懂劲只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你懂劲了,你方入了太极拳之门,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登堂入室,还有无数路要走。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