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仙岩往东南约一公里,就到了寻访的第二个目标--羊角水堡,也就是现在的羊角村。
羊角水堡,古称羊角水,又名羊角堡、羊角水堡、羊角水城堡,位于江西省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总占地面积达7.4万平方米,是赣南地区仅存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军事城堡。城堡内遗存有大量的军事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历史上对保护当地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赣南客家人誉为“平安堡”。羊角水堡最初为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设立的羊角水提备所,经明、清两个时期的维修、扩建后形成如今规模。其名字源于赣江支流贡水上源湘江绕村而过,形如羊角,故名羊角水。
羊角村地处会昌湘水上游,其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靠汉仙岩。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早在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曾在这里驻军,到了明、清更是成为军事重地。自古以来,羊角城堡素以“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著称。《会昌县志》记载:“羊角堡虽一隅之地,当三省咽喉之区。”到明清时期更是江西东南地区通往闽粤的咽喉。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大官僚地主肆无忌惮地掠夺和兼并农民的土地,各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致使闽粤赣客家山区农民无以为生,只得铤而走险,聚啸山林。整个明代中后期,这一带的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成为起义爆发的中心地区,较大的起义就有桶冈、左溪、横水等七八处。
为镇压闽粤赣湘四省边际客家地区的农民起义斗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明政府在羊角水始设提备所。但当时羊角堡并未建城墙,城楼主要用于瞭望。堡中“止有孱(懦弱)军五十人”,每当贼匪一到,官兵抵挡不住,居民只能逃往山谷,贼匪便大肆抢劫,给当地军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明朝廷特设南赣巡抚一职,统辖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南雄府、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以及湖广的郴州共“八府一州”,并把巡抚衙门设在赣州,作为镇压起义的指挥中心。羊角村大姓望族与富绅地主希望利用羊角城堡的地理险峻,把城堡扩大,让整个羊角村的居民都住到城堡里去,实行兵民共同防御。于是,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他们一致推举当地的绅士周廷试为代表,专程到赣州府拜见南赣巡抚虞守愚,哭诉其求。虞守愚亲往羊角村考察后,耳闻目睹当地驻军和民众的强烈要求,深为感动,于是上奏朝廷,很快得到批准。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在南赣巡抚虞守愚、兵备副使薜甲和会昌守备等官员的具体组织下,开始实施筑城工程。羊角村的周边民众对修筑城堡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仅用短短的近两年时间,一座“周三千尺,高三丈,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的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城堡在闽粤赣边陲要津之地竣工。四百多年来,羊角堡经历过无数次战火,见证了多少反抗与杀戳的历史,屡圯屡修,又屡修屡圯,逐渐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羊角水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传统村落。
由于当天雨天道路泥泞,没有上山拍全景,先上一张网上图片让大家有个初步印象。
停车处正好在城堡的西南角靠近河边处,不远即可见古堡的西门城楼,西门也叫“镇远门”。除了城楼边的残余,西城墙基本已塌毁。
里面就是红土房为主,个人估计应该是比较后期的。
村边上的羊角水蜿蜒而过。
古堡东边的水泥路。其实这段路也属于城内,只不过东边城墙被房子遮住了看不到而已。
行至道路中段,一座宏伟的宗祠--周氏宗祠矗立眼前。
周氏宗祠又称成德堂,始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寅戍年(公元1442年),砖木结构,坐北向南,祠进深29.8米,宽17米,占地面积506.6平方米。现存为清代建筑。据族谱记载,羊角水周氏始祖,讳徽,名子祥,号万一郎,系禄生(讳回宝)公之子,生于元朝至元戊子年(公元1288年),是庐陵乌东汾翁公系下。公元1342年举家迁徒会昌县湘水羊角水石潭安居。
这座祠堂选择了在围墙拐角处斜开有两个门,里面是一个院子。
从侧面可以看出祠堂为两进一天井,山墙为徽式五山风火墙。
外面可见羊角水。
南门城洞,是青砖拱券门。
城墙紧贴着羊角水,充分利用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南门城楼。南门又称“向明门”。
城墙上还有僭建。
还有一座桥通往对岸。从残存的船型石桥墩可以推知,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古石桥。据有限资料,此桥应该叫鹅胸桥。
从桥上远眺羊角堡雄姿。
下面就是古码头
远处歇山顶的房子应该是一座庙宇,当时我太懒了,居然没一探究竟。现在估计应该是“真君庙”。
紧接着来到古堡的东城墙段,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段。古堡现存城墙共861米,当时正在进行修复工程。
已经修复的一段城垛。
接着看到的是羊角堡的东门,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通湘门。
门额上的红石门匾“通湘门”三字至今清晰可见。
进去就是东门街。
上城墙一览。
开始沿东门街前行。
这家门前的旗夹石,证明这里曾经的荣耀。
街道都是原始的卵石路。
又见一座两进砖房,山墙是七山风火墙。
绍福公祠
小狗狗的甜蜜时光...
小巷深处浓浓的生活气息...
世能祠。里面正在修缮。
古村里空地就是家禽的乐园
又一座宗祠--芳丛公祠。大门为内凹式。
门楣石框有少量雕花
进去的院子。以前应该有围墙。
两进一天井格局。
终于看到雕花门扇,有各种写法不同的“福”字。
狗妈妈与小狗狗们的日常...
必须说,当时古堡正在修缮中,几乎没有什么指示牌,资讯非常有限,所以游览过程就是瞎子摸象一般。我当时甚至不知道古堡的北门与北城墙已经没有了,专门走了一圈,结果没有找到,最后走入一片田野。
从田野出来又回归到古堡的西门城楼。
又见羊角水。
这两年来,随着古堡修缮完毕后的宣传增加,去的人逐渐增多,资料也健全起来,现在就将一些主要遗漏的古建简单介绍如下。(图片来自网上)
一,蓝氏宗祠与蓝氏节孝牌坊。蓝氏祠堂,乾隆四年(公元1665年)建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960余平方米,砖木、土木混合结构;旁边有同年建造的蓝氏节孝牌坊,上刻“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蓝氏”节孝坊,造型别致,精雕细刻。
必须指出的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蓝姓是一个常见的畲族姓氏,而且还时常与客家地区扯上关系。例如广东省饶平县北部山区就有蓝屋畲族村,居民就是蓝姓,不知道跟羊角村蓝氏有什么渊源没有?
二,城隍庙。城隍庙,单一庙堂,庙宇小巧无厢房,长6.5米,宽3.8米,栋高5.12米,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外形非常独特。
另外就是三,周龙一宅,建于清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三进式厅堂,左右配24间厢房,门窗、天井、墙角、阶沿、明沟等均用红石建造;四,真君庙;五,古衙门。现在标志都应该很清晰了。
离开羊角堡,赶去庄埠村看一座牌坊--庄埠节孝牌坊。正应了那句老话--东方不亮西方亮啊。
路上经过会昌县城,隔着湘江看见一座古塔。
此塔名叫龙光塔。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城的西北方向约2公里,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地处湘江(贡江上游名称)的左岸水口,是一座风水塔;另一方面,它同时还兼具文峰塔的作用。
龙光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历经58年,于康熙壬戊(公元1682年)年建造成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塔高38.89米,塔身8面,底层边长4.61米,塔基占地面积116平方米,为8面9层楼阁式砖塔,内部为“壁内折上,双上双下”式构造,是赣南现存明清古塔中体量最大的一风水塔。据史料记载,在此塔建成之前400年中,会昌仅仅出过一个进士,22个举人;而这座宝塔建成后至清朝末年的230年内,会昌人才辈出,共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35人,也就是适才所说的兼具文峰塔之功用了。
又偷了个懒,没过去近看。
到了庄口镇湘江转了一个大大的U形弯,过了江往庄埠村而去。
庄埠村外景。事实上,庄埠村也是一个古村落,只不过因为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旧貌不复。
村中的“大夫第”门。
这个破坏严重的大门居然还有红色砂岩的戗石,可以推测应该是属于古祠堂。
门当石有雕花。
进去一看,原来真是一座祠堂,名曰“世经堂”,前面还悬有“庄溪草堂”牌匾一块,落款是“罗洪先题”。这个罗洪先,之前在晹霁古村的帖子里刚好有涉及,所以还有点印象,他为晹霁村胡氏宗祠题写了“追报堂”牌匾;巧的是,经查阅资料,庄埠村的大姓也是胡姓,这家祠堂就是胡氏祠堂。
罗洪先(公元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状元及第,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明嘉靖年间,会昌庄埠村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绅胡大徽,因崇尚王阳明学说而结识了罗洪先,罗洪先就为胡氏祠堂题写了“庄溪草堂”匾额,匾额被庄埠胡氏一直保存下来。原匾已经现在保存在会昌县城“百匾堂”内展出。
村中更多的是这样令人无奈的场景。
又见红砂岩旗夹杆石,透露着多少无奈...
还好,这座斗拱门楼的“胡氏大宗祠”保存尚好。
瞎逛了一圈,也没见到牌坊,只好向村民问路。原来庄埠牌坊,就藏在临着池塘这幢房屋之后...
牌坊夹在房屋之间,背面比较简单,没雕花没刻字。
正面完全不同
庄埠牌坊,全称应该叫庄埠节孝牌坊,四柱三间五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1737年,迄今280年。
牌坊前有一对形态生动的石狮,比较少见。用水泥封住,估计是怕被盗
至上而下,龙凤板雕刻“圣旨”,字匾为别为“节孝”和“旌表儒童胡惟俊妻刘氏节孝坊”。下方字匾上梁刻“寿”字,左右各刻有“福”和“禄”字。
下梁雕刻的龙头与鲤鱼图案,大约就是寓意鱼跃龙门了,也是图个吉祥如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