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儿童发展情况的观察窗

本文根据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老师在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之后还将陆续推出更多本届论坛的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各位下午好。今天这个专题其实是关于我们儿童注意力发展之中真正的问题。在儿童发展的历程中的注意力发展,并不是全部,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这个窗口既是孩子学习任何技能知识的重要入口,又能让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情况。

我会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儿童注意力的重要性;

儿童注意力的折射作用;

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当中的趋势;

了解孩子的重要性。

儿童注意力的重要性

儿童专注力和注意力这两个关键词在近十年中的搜索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近四五年,相关资讯的关注度,包括阅读、点赞、评论、转发量也在逐渐上升,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教育,存在这方面的需求。

儿童注意力的重要性一方面被认为主要在于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需要通过注意力的过滤才能进入到大脑,进而被进一步加工。如果把我们的人脑比喻成一部计算机,那么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或者认知过程,都可以简化为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在这里,注意力在信息的输入环节起重要作用——过滤掉无关、无用的信息,保留重要的信息,再进行后续记忆理解、存储和输出。

在教育中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思维、表达、创造力等,这些都属于输出的部分,但获得好的输出的前提是保障输入的信息的质量。过量和无效的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加工、存储以及输出。从这个角度出发,专注力在整个儿童的能力发展中起着门户性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重要的。

此外,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力不是单独存在,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的。大家听讲座时,不仅注意力在发挥作用,工作记忆、情绪等也在参与运作。比如,在听到无聊的部分时,我们会产生情绪,听到熟悉的或新奇的内容时,记忆会不停运转。许多认知加工机制和注意之间存在高度、实时的相关。

其次,注意力的发展以及发挥,取决于很多能力是否做好了准备。比如,在讲座中听到了比较陌生的内容,或者今天比较困,那在听后面的部分时,前面的部分可能就不太记得了,这时的工作记忆就不太在状态了,而这就会进一步导致注意力下降,因为工作记忆已经溢出,就像手机一样,当内存溢出以后,手机就容易宕机,此时的注意力肯定也就掉线了。

我们现在对于儿童注意力的发展有非常明显的场景化趋势,只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好好坐着,认真看书,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这种趋势是非常不好的。注意力的对象应当是我们周遭所有的信息,甚至是内部状态。

对内部的状态的关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点,对任何形式的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上。比如情绪信息。对内部的情绪信息的注意力决定着情绪觉察能力,对外部的情绪或表情、肢体、动作、言语的注意力决定着对社交信息敏感的程度。

所以,注意力不应该被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场景化到仅针对课业或课堂。应当结合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培养。因为有些孩子在学业上面会更加专注,有些孩子则更容易专注在社交信息、机器人、绘画等等不同的方面。

而且,注意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基础,还是很多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整体发展和教育。一个孩子如果不关注社交信息,不关注社交中的语言和场景,那么他的社交技能就会发展缓慢。相对来讲这些孩子可能更关注非人际的书本知识技能的发展。

因此我们说,注意力是所有知识技能进入大脑的门户,但是注意力的获得和发展,需要具备其他能力作为基础。我们可以将这比作旋转门,只有其他能力辅助,推进注意力的枢纽,它才能发展和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去关注这座旋转门,而不是单独关注儿童注意力,却忽略了儿童注意力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其他能力的准备作用。

儿童注意力的折射作用

以往研究儿童发展的角度主要聚焦于身心的发展,我认为在这之中要加入脑的概念,探究身心脑的发展。

孩子脑功能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明确的时间线。从胎儿一直到出生以后的70年,突触发生和髓鞘形成的变化历程可以用三条曲线描绘:分别是初级感知觉的发展曲线,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语言发展的曲线,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言语表达输出,和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曲线,包括注意力、规则意识、自控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三条曲线的峰值到来的时间不同,感知觉曲线的峰值来得最早,语言曲线其次,高级认知曲线最晚。

曲线中的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分别代表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信息传递通路逐渐增多、信息传递加快,和逐渐精简、聚焦,所以都很重要。

大家知道,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交换信息的途径。突触的增加意味着神经信息交换变得越来越丰富。除了周遭神经,跨脑区之间的、左脑右脑之间的胼胝体、甚至更长的神经反射弧,都需要突触做信息传递的通道。

所以,上升的重要性在于,突触的数量增加意味着传输更有效、更高效,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孩子在脑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理学基础。

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一个争论,孩子的发展和教育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非常多的学说各执一词。我们所讲的突触的变化是后天作用,通过给予孩子丰富的教育、生活、成长环境,增加突触的连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而突触下降的阶段实际上是突触在修剪的过程,大脑将不需要的突触剪掉。突触的第一次修剪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左右,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发现,也是关键期的重要生理学佐证。

这个研究中,实验者将刚出生的小白鼠用纱布蒙上双眼,过一段时间后再取下。实验人员发现,如果在4个月内取下纱布,小白鼠仍旧有可能发展出健全的视觉。但超过4个月后再取下纱布,小白鼠则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视觉。这便是关键期的概念——一旦错过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就难以发展出此项能力。这正是突触修剪——用进废退的结果。

类似视觉,初级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非常狭窄。大脑的其他高级认知功能的关键期相对较长,错过也不会完全失去该项能力。比如,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4~6岁,也是大脑前额叶的第一个发育高峰。

在这两年左右的时段中,我们随时可以抓住机会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棉花糖实验,它展示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律、延迟满足、自控力的发展情况,并且通过长达十几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两年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学业、事业成就。

到了青春期,大脑突触又会出现一个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这个阶段,前额叶需要给孩子提供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探索的神经学物质基础,然后再进行修剪。

回到注意力,我们知道它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注意是孩子出生就有的,对外界刺激被动作出反应的注意力,比如新生儿的朝向反射。而内源性注意力是由自己控制的、内在的、主动的注意。家长们在孩子进入幼小衔接快要上学时,担心孩子继续被外界刺激影响,不能专心学业,因而非常关注的是孩子的内源性注意力。

内源性注意和很多能力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交错的,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会发现以注意力问题为主前来测评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多的注意力以外的问题,包括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抗干扰能力、规则意识等,而这些能力的发展与注意力的发展和表现是高度相关的。

比如,4~6岁的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控力也在发展。如果孩子没有发展出很好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他的内源性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记忆力,如果没有办法提升孩子的工作记忆,也就是“内存”,就会因为记不住,而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与此同时自律性、意志力、自控力也会受到影响。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不能专心学习,不愿意上课,甚至不守纪律,有可能是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问题,或是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问题;还有很多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随着年龄成长问题逐渐严重。我们经常遇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初中以上孩子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学习不主动,甚至厌学。而这些在小学前阶段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做事情不主动,不自觉,需要看管。

大部分孩子在K12阶段,都会在幼儿园和学校这样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参与群体学习活动。社会化学习本应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机会,但是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不适应社会化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适应困难包括沟通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让家长似乎越来越开始意识到,孩子的主动学习是一个大问题,看管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同时我们也看到,前来求助的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几乎全部都是跟主动学习相关的问题:马马虎虎、拖拉、不自觉。我们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注意力问题。

所以,内源性注意力是一个三棱镜,可以折射出孩子的工作记忆、抗压能力、自控力、规则意识、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情绪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教育中的四大心理范式及发展趋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一些图书平台尝试过搜索《教育心理学》,如果有,你们会发现,目前能够搜到的书籍几乎清一色都是阿德勒所著的版本。究其原因,我认为当下,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的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本主义在教育心理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四大学习的研究范式也在逐渐朝着人本主义方向变化。

具体来说,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有四个研究范式,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由于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四种研究范式,可以说很好地解释了学习的不同方面,教育者从这四个不同方向,得以研究和理解学习的本质。

行为主义解释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它的观点在于,人的学习是在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建立类似条件反射这样刺激和反馈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行为主义发展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阶段,它与经典的行为主义的差别在于从直接强化变为替代强化,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基于自我强化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不同,它不是对结果的预期,而是对能力的预期。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认为,虽然现在我不具备某种能力,但在未来我一定有办法能够掌握。自我效能感的提出,为行为主义带来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认知学派则解释了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原理,它的观点是,学习本身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学习会使人眼界更开阔、促成已有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改变。比如,孩子从最初只会加减法,到后来学习了乘除法,他的技能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出现累加的问题就可以用不同的技巧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更高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随着脑科学特别是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认知学派正在往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发展。在技术层面研究脑成像,从人的脑功能角度出发理解认知,这让认知学派从单纯的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理解,到将人的大脑构想为最重要的发动学习行为和形成知识技能结构的基础,对人的生物体本质和认知神经基础展开探索,强调了知识技能习得的人本主义前提。

而建构主义的作用在于给学习方法的建立机制提供了解释体系和发展方向。维果斯基认为,孩子当前的能力和下一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支架,由孩子自行搭建,实现发展,比如这些年兴起的社群学习、PBL小组学习等。近一百多年来,崇尚建构主义,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的全球三大学前教育体系的长盛不衰,《窗边的小豆豆》背后日本的巴学园,以及电影《00后》背后中国的芭学园,都让我们看到了建构主义中人本之光。

让我们回到人本主义学派,它无疑给学习动力和潜能的激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阿德勒认为,人有自主性、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近年来,人本主义学派学者高普尼克的儿童发展著作《园丁与木匠》、《孩子如何学习》等的流行,进一步从儿童的自我意识角度解读孩子的学习,将人本主义推进到自我意识和天生能力的层面。比如经典的人本主义认为,孩子的学习行为和潜能的激发是主动的,那么高普尼克认为孩子从出生就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拥有学习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和家长后天赋予的是不同的。

当今,儿童的发展呈现出一个重要趋势,即原有理论中的时间节点都需要调整。以现在的眼光去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我们会发现,很多时间节点是错后的。这并不是皮亚杰的疏漏,而是时代引发的勘误。

当我们有了观察了解儿童的新的测量工具,曾经的视崖实验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生理记录仪的出现,已经帮助研究者更早探测到孩子看到视崖后的生理反应,要比爬行这个指标早3个月探测到婴儿的深度视觉发展。与此同时,儿童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成长环境。比如这十几年逐渐普及的婴儿游泳馆,可以让我们更早看到孩子认知发展的端倪,而不会受限于孩子在地面上的运动技能的发展时间和状况。

科学技术和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认知需要调整,这在人格方面的发展也是如此。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中,同一性的发展阶段从12岁左右开始,而现在,四年级左右的孩子基本就可以清楚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长短板。

儿童道德发展也是这样。但是,由于家长往往会比较忽略儿童道德的发展,而轻易给孩子能力发展的短板错贴上一些道德问题的标签。因为家长对于孩子道德发展的时间线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往往会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判断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如今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面临着两个环境:虚拟的互联网环境和现实的环境,社会化极其丰富并且充分,因此从人格发展的社会化背景来看,要比上一代更有优势。今天的孩子通过儿童手表,每天可以结交十几个新的好友,也可以和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朋友断交。这在我们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

基于“三棱镜”的思考

当下的教育之所以会人本主义化,我认为和如今科技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如今的世界是人工智能兴起的世界,许多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最近的世界经济论坛提出,65%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还没有出现。

如果将现在的不同工作岗位用坐标表示其升降趋势,以社会技能为纵轴,数学技能为横轴,我们会发现,需要社会技能的工作比例在上升,薪资待遇水平也在上升,而不需要社会技能的工作比例在下降。数学技能方面的差别则较小。

而我们现在普遍对数学能力关注更多,对孩子学习中的注意力关注更多,反而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社会情绪能力等的发展当中注意力的影响和变化。父母会觉得,孩子不爱社交没关系,正好省下了时间学习,反之,如果作业没写完,兴趣班、出去玩都免谈。

让我们再通过下面这个数据来深入了解,究竟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些能力维度上,才能真正服务于孩子的学业成就。

如果学校开展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课程,东西方家长对于课程的解读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中国的家长会认为,学校教授此类能力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在未来更可能获得幸福感。而美国的家长会认为,孩子会更有可能顺利的从高中毕业。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情绪、规则意识、自控力、自我效能感等能力的发展。中国家长所关注的注意力问题就是从学习问题中产生的。

在今天分享的最后,我认为,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关注注意力问题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透过注意力看到其他问题。看到我们的、孩子的注意力的所在。

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孩子身、心、脑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体系,并且在启蒙和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行动。

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要思考,孩子未来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依靠的能力是什么。仅仅依靠注意力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要透过注意力问题看到更多的内容。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并掌握了科学养育原理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在着眼保护、启蒙、和发展时,订立不同的目标,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针对性切入。帮孩子做到不抢跑、不落后,养育和成长不迷路。

内容整理 | Katerina.R

编辑 | 晨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