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中国先锋艺术的性质
先说看法:中国这四十多年来先锋艺术应该是“现代艺术”性质,把这段时期文化艺术探索定为“当代艺术”是错误的。(先锋艺术指用前瞻角度探索的文化艺术活动,而根据历史美学观创作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以前传统中国社会重男轻女,接生婆走出产房就有长辈冲上去打探孩子性别,婆子往往一句:带把儿的或绣花儿的就表明孩子性别,大家看重的是有木有小鸡鸡。随着科技发展,现在最准确认定女男性别的办法是通过基因检测来鉴定,我举这例子意思是很多事不能光看表面,包括业已成为习惯的艺术概念,在新角度下很多事可能要重新探讨,甚至会得出完全不同结论,中国这四十多年来文化艺术探索的定性就需要再论,看清历史才能面对未来。
最近几年艺术理论界有很多人急于铸史,动辄“四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题目,看上去挺唬人的,似乎很想眼见自己在世时就把历史结论锁定下来。当然了,作为学者文人搞了一辈子研究总还是想留下些什么,心情可以理解,但人文历史有其自身规律,别搞得昨天某位艺术家才画了张作品第二天就有艺术史家跳出来写入史书。额,生意也不能这么做啊,吃相不好看,过急就免不了失体面,沉淀一下不行么?
算了,人艰不拆吧,苟且事这里就不多白乎了。
谈正事
前面一篇文章讲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是从西方艺术理论里移植过来的,但它们各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再次重复强调一下,“现代艺术”的核心文化属性是推动社会集体认知障碍的突破,而“当代艺术”的核心则是完成集体认知障碍突破后个体如何构建自身的生命意义,一个谈“公理”,另一个说“私理”,在完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各自成立,虽然“当代艺术”后于“现代艺术”出现,但本身没有谁更先进之说,决定艺术属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这是天道,不以理论家和艺术家的个人喜好决定。
从上面对艺术形态的描述看,中国这四十多年来艺术探索一直在围绕社会学公共问题展开。八十年代初“伤痕文学”“乡土艺术”等是知识界集体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到“后八九艺术”它同样是对公共问题的批判博弈,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只要还存在公共认知障碍,那么围绕社会问题展开的文化探索、艺术实践都具有谈“公理”的历史需求,与之对应的艺术探索实践都是“现代艺术”性质。
为什么我们艺术理论界把这几十年中国先锋艺术定性为“当代艺术”呢?
大体上有三个原因
一,中国艺术理论引入“当代艺术”概念是在九十年代,当时以为“当代艺术”是西方最新的艺术概念,后浪推前浪嘛,想当然的“当代艺术”肯定比“现代艺术”更先进。(实际八九艺术大展时沿用的现代艺术概念)
二,被“当代艺术”表面概念描述迷惑了,按其表意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艺术嘛。大家一看挺简单的,盯着时间概念去了,也很有包容性,似乎艺术家自身也觉得“存在即合理”,我既然活在这时代肯定就“当代”了,现在凡展览必挂当代帽子,搞古典美学的也怕赶不上潮流,变着法儿“融入当代”,生怕没粘上前沿艺术理论和学术性。
三, 九十年代初,新生的“后八九艺术”无法在当时考据其历史合法性,戴个国际主流当代艺术帽子更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存在空间,现在则和各种利益捆绑在一起不敢触碰。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如果中国近几十年艺术实践戴上“当代艺术”帽子而混的风声水起,参与着赚的盆满钵满,公众现代社会意识成长,艺术多元面貌出现等算是推动历史进步正向作用话,现在因为误用的负面作用开始呈现了。
年轻一代艺术家乃至理论家,他们有比前辈更好的条件,信息也比以前更通畅,从“当代艺术”原教旨讲(无贬义哈),年轻一代的艺术作品更符合其概念要求,然而稍微有点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人都看得出,无论是卡通艺术或新媒介等等艺术,似乎什么都是对的,但现在的艺术展几乎成立炫智展、科技展、创意展、时尚展等,大家都很享受,出席展览要么江湖堂口会,要么是美女潮男走秀场,虽然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味儿,还没法说。
在一个社会充满各种矛盾和认知困境的时代搞些花前月下小情调有意思么?是被阉割还是误导呢?
老栗也多次强调“重要的不是艺术”,他虽然被别人戴了个“当代艺术教父”的帽子,本质上一直在推动社会文化的现代性思考,最后再次强调,社会文化走向现代文明历史需求决定艺术活动属性,中国几十年来先锋艺术的本质是现代艺术,甚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是。
梅十方
2021年1月22日
后注:欧美文化界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完成了现代性转型现在看来是可以质疑的,过于乐观了,以后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