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客市值遭腰斩,直播行业前景堪忧
2018年7月9日,小米抢在映客之前登陆港交所,“年轻人的第一支股票”诞生。对于此,映客CEO奉佑生一度颇有微词,认为小米是“被开绿灯”“一路插队”,破坏了自己的上市节奏。
不过很快,映客就从双方的股价中找到了平衡:两家公司上市之后,都在短时间内遭遇了股价暴跌、破发、市值腰斩的窘境,俨然一对患难兄弟。
为了拯救股价,雷军在2019年对小米进行了十多次的股票回购,累计金额超过8亿港元,但这仍无法逆转其颓势。尤其是在今年6月初,小米股价最低跌至9港元以下,离雷军当初说的翻倍“还差四倍”。
小米之后,映客也终于举起了股票回购的大旗。2019年3月,映客宣布股份回购公告,拟用不超过1亿港元购回股份;6月19日,映客又宣布将用至多5亿港元回购公司不超过2.06亿股的股份。
大手笔回购的背后,是映客对自身股价低估的判断。从上市以来的表现来看,映客在业绩上可圈可点,可是股价的持续低迷,显然不是奉佑生愿意看到的……
从2015年成立到2018年上市,映客前后大概花了3年多的时间,在上市当天敲钟的8家企业中,映客算得上用时最短的一家,是当之无愧的“娱乐直播第一股”。
数据显示,上市第一天,映客从3.85港元的发行价一路上涨12.21%最终开盘价到4.32美元,再之后,股价的涨幅最高达到40%,市值约为107亿港元,打破了当时“一上港股就破发”的魔咒。
喜人的市场反应源于映客自身的业务实力。在当时直播行业中陷入烧钱旋涡的情况下,映客一反常态,创立当年即盈利,不论是从净利润、月活量都保持着高增长。
据了解,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映客经调整纯利分别为人民币150万元、5.68亿元及7.92亿元。按3.85港元的发行价,其总市值约77亿港元,根据2017年净利润计算,其PE值仅为8倍多,在估值虚高的互联网行业这已是不多见的“良心价”。
更值得一提的是,映客有着可观的现金流。IPO之后,映客账上接近40亿港币的现金,极少负债。以至于被业界调侃为“一个二级市场的低估值高现金流大礼包”。
映客表现足够优秀,但资本市场的态度显然并不友好。经过了几日的短暂繁荣,映客的股价也随之“一落千丈”,10天后跌破发行价,一个月后达到1.9港币/股的谷底。如今映客上市即将一周年,其股价仍在谷底徘徊。
映客上市一年来的股价走势
那么,映客一直不受资本“待见”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在资本寒冬之下,赴港上市企业破发、市值缩水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因此也影响了映客这些“后来者”的估值。而随着“直播风口怀疑论”的到来,短视频强势来袭,直播行业的热度也还是降温。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映客自身的原因。一直以来,盈利模式单一是直播行业的通病,映客也不例外。数据显示,从2015-2017的三年期间,映客直播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6%、99.8%、99.4%,相比来讲,广告业务的收入占比微乎其微。
以上种种,造成市场预期与映客本身价值存在偏差,所以映客选择用回购股票的方式重振股市,也是一种对市场悲观者的抗议。
能够支撑公司大手笔回购,映客除了手握充裕的现金流外,更主要的则是得益于公司持续向好的业绩。
根据映客此前公布的上市后首份年报数据,2018年公司全年营收为38.6亿元,年内利润为11.01亿元,经调整后纯利润为5.96亿元。并且,截至2018年底,映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存款及理财金额共计33.1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1.65%。
业绩表现可圈可点,这正是映客董事会的自信所在,而从映客自身一系列的“变”,似乎更能印证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映客直播创始人兼CEO奉佑生
首先,映客对直播收入的依赖程度有所缓解。2018年直播收入占营收比重96.59%,较上年下降2.81%。其中,直播外收入最大亮点是广告,2018年收入为1.2亿元,同比增长442.2%,整体占比3.15%。
其次,映客正在构建新的业务模式。过去一年中,映客从“动态”功能上线到打造直播朋友圈,再到“麦萌”以歌会友,把“直播+社交”当做其核心发展战略,赢得了用户口碑。
还有,映客正在新兴市场寻求更大增量。在映客的产品矩阵中,有多个产品瞄准下沉市场,比如面向低线市场的视频版“趣头条”种子视频、面向中老年人的老柚直播。此外,映客还启动了海外战略,针对中东等地区开发本土化的娱乐类产品。
最后,是映客在技术领域的投入。从财报可以看出,映客正在强化技术驱动特性,用技术驱动产品创新。2018年映客研发支出达到2.35亿元,同比增长21.8%。作为一家产品驱动型的公司,映客还是有着较强的技术壁垒,不少直播基础技术如美颜技术、三连麦、秒开、直播PK、千人千面均是映客的创新。
正如奉佑生所说:“我们没有BAT的加持和站队,是凭借自己不断进步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最惨烈的千播大战中笑到了最后”。
不管映客对现有业务和未来潜力如何自信,资本市场的反应多少印证了其当前的困境。现在看来,市值不抵净资产的映客,一方面自身问题颇多,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外界的诸多压力。
根据2018年年报数据,映客实现营收约38.61亿,其中直播所得收益达到了37.29亿,但公司的毛利率3年来却呈下降趋势:2016-2018年分别为37.76%、35.41%和33.81%。
伴随着毛利率的下降,映客近三年以来的营收也持续下滑,从2016年43.35亿下降到了2018年38.61亿。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则在2017年见到高点7.92亿后下滑至2018年的5.96亿。
值得一提的是,映客2018年来自政府的补贴却翻了一倍。资料显示,2017年映客收到政府补贴7121万元,2018年补贴为1.37亿元。
并且,由于销售及推广开支、行政开支、研发费用的大幅增长,也给映客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尽管网络广告等非直播业务收入有大幅增长,但由于占比过小,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而至于映客通过创新的产品组合,包括种子视频、音泡等切入下沉市场获取新用户的新模式,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吸引、留存用户,其在新获客渠道上的发展依旧羸弱。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音泡2019年5月的月独立设备仅4万台,影响力极为有限。
直播行业上市公司关键数据对比(来源:广发证券)
营收下滑的背后,是映客停滞不前的月活量。根据广发证券的最新数据,映客2019年Q1娱乐直播映客的平均MAU只有2550万,相比于MAU均超1亿的斗鱼和虎牙,映客已经与当初的老对手不在一个级别。
造成映客与虎牙、斗鱼的差距,并非简单的用户增速之差异,根本之处其实是秀场直播的遇冷。目前来看,相比于虎牙、斗鱼的游戏直播,由于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优质内容,以映客为代表的秀场直播正在走向衰落,同质化的内容供给无可避免地导致用户的流失。
映客的尴尬遭遇,除了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外,更多的还在于日渐式微的直播大环境。
有数据显示,直播平台快速扩张的2015年至2016年,共有超过700余家网络直播平台先后上线,可谓欣欣向荣,然而从2017年开始,直播行业急转直下。
尤其是到了2018年,多家直播平台暂停了直播服务。2018年10月,全民直播显示“系统升级维护”,至今无法打开;12月,网易薄荷直播官宣将在12月全面关停,土豆泥直播也宣布了暂停直播服务的公告;进入2019年,自带王思聪“流量光环”的熊猫直播也宣布关闭服务器。
图片来源:红人星学院
很明显,国内直播行业红利期已过,种种数据都在表明直播行业的天花板已经显现。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4.56亿人,增长率为14.6%,预计2019年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5.01亿人,增长速度放缓。
纵观整个行业,由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短视频的异军突起,映客等网络直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
事实上,在直播行业得到快速扩张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以规范直播行业规范、有序地发展。很多违规内容被勒令关停或者整改,那些靠色情、卖肉、卖腐等出格手段博取眼球的直播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另外,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对直播市场的冲击则更为严重。一方面,以抖音、快手的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超强的内容粘性整多了大部分用户时间;另一方面,这些短视频平台也开始直接切入直播市场,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二级细分热门行业总使用时长占比数据,即时通讯、在线视频相比前一年同期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而短视频从2.0%直线上升到8.8%。
可见,在监管趋严、短视频平台方兴未艾之际,留给直播平台的发展空间已经是越来越小。
面对短视频的冲击,作为泛娱乐行业主流模式的直播市场步履艰难,在行业的洗牌和整合之下,直播平台要想冲出重围,在用户规模、商业化程度、技术创新等层面都需要作出重新的思考。
对于映客来说,充沛的现金流储备或许是迎战直播寒冬的杀手武器。在众多公司一起陷入生存焦虑的时候,映客更应该把握时机打磨产品,挽回日渐降低的用户增长率。
本文版权归“节点财经”所有,合作请联系微信:cuidabao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