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祖咏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终南望馀雪》(五言绝句)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诗人应进士试,命题写五言长律,他写4句就交卷,考官:破格录取!诗人进京会试,要求写五律长诗,他写了首“半截诗”,破格录取!诗人进京会试,要求写五律长诗,他只写了“半截”却被破格录取!诗人进京会试写了半首诗就交卷,结果还进士及第,考官怎么想的?

1/引子

但凡参加过考试的同学都明白,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审题,包括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有何体裁与字数要求等等,只有按命题者的要求来写,才不至于付出无效劳动。这也是对一个考生的最起码要求。

但是,在唐代的进士考试中,却有这样一位奇葩考生,考官给出的命题作文,体裁字数上也有明确要求,那就按照规定的题目,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可是,那位考生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更烧脑的是,奇葩考生偏偏又遇上个另类考官,该考生上交的虽然是一首未完的“半截诗”,考官竟然被破格将他录取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位另类考生是谁,他写的又是一首什么诗,以至于打动了考官的呢?

2/洛阳才子

故事的科考幸运儿,名叫祖咏。祖咏是唐代诗人,但是,其生平事迹鲜见于正史。人们对于祖咏的了解,是得益于《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的文人记载。

祖咏出生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洛阳人。正史之所以对祖咏不屑一顾,是因为他是出身寒门,唐初仍是注重门第的时代,所以,没有显赫身的祖咏,只能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虽然出身寒门,但祖咏却是一个少年天才,人称其“好学深思,好文多才,善于写诗。”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唐才子传》)

别看祖咏在现代读者中的名气并不太大,但在当时的洛阳,却是首屈一指的青年才俊,所以,他的朋友圈中,皆非凡人,比如唐代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就是他的少年吟伴(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诗友)。王维年少祖咏两岁,诗歌创作优于祖咏,但两人的友谊却维持了一辈子,看来,在王维的心中,是认可祖咏的为人与文采的。

3/一鸣惊人

同许多想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一样,祖咏也曾为备考而拼搏。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春,年已25岁的祖咏满怀豪情地由家乡洛阳出发,踏上赴都城长安那段并太遥远的人生旅程,去参加三年一届的会试。

会试一般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等等,与乡试大同小异。祖咏的准备还算充分,连日的考试下来,都是按部就班,无惊无险。但是,在考到他的强项写诗时,却出了点小意外。

那场诗试是命题作文,要求以《终南望馀雪》为题,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略一思考,就挥笔写下了前四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完这四句后,祖咏就写不下去了。不是他真的写不出后文,而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则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祖咏拿着这首“半截诗”就交卷了。

主考官看了祖咏上交的试卷,诘问祖咏说:“考题要求写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你这是五言绝句啊,诗没写完怎么就交卷了呢?”

祖咏说:“有这四句就足够表达题意了,再多写就是画蛇添足了。”

有司试《终南望馀雪》,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唐诗纪事》)

主考官也并非庸碌之辈,认真地看完祖咏的四句诗后,将试卷默默收起,没再多言。祖咏以为这下肯定考砸了,准备打道回府,三年后再来试运气。没想到,放榜时,祖咏竟然被破格录取了。

4/终南望余雪

要知道,那一届的会试,进士及第者只有21人,状元郎为杜绾。能从全国各地举子中脱颖而出,祖咏的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当年的主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贾季阳。祖咏为何能凭一首“半截诗”征服贾主考,他的那首《终南望馀雪》到底好在哪里呢?老黄就为你试着解读一二。

先审题。“终南”:指的是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再解诗。“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雨、雪后天气转晴。“暮寒”:傍晚的寒气。

诗的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伫立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无比秀美,岭上积雪飘在云端。

夕阳将树梢点亮,终南山中雨雪初晴,长安城里入夜轻寒。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虽意犹未尽,能见好就收,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5/诗友王维

祖咏虽然少年得志,凭一首诗成名,但是,进士及第后,却并没能给他带来人生的坦途,而是被朝廷弃之不用。这样的文人,在唐代并非个案,许多人是通过了科举考试,但是,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过后,都归于沉寂。

好在还有诗。祖咏因诗与王维结缘,是他一辈子都珍惜的财富。王维是开元九年(721年)的进士,比祖咏早出道3年。进士及第后的王维出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任职济州时,祖咏曾来访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维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一首深情款款的《喜祖三至留宿》: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祖三即祖咏,因其在兄弟中行三,故名。身处逆境的王维,突然有老友来访,当然喜不自胜。这世上,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稀,所以,王维也格外珍惜这份感情,于是写诗以赠。

祖咏得到王维的赠诗后,也即兴回复了王维一首《答王维留宿》: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为何。

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

语默自相对,安用旁人知。

“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有朋自远方来的欣喜,是酒肉之交所难比拟的。“语默自相对,安用旁人知。”有些情感与挂怀,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这一唱一和中,足见王、祖二人的才情与友谊。

王维有《喜祖三至留宿诗》,咏云:“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为何。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默自相对,安用旁人知。”(《唐诗纪事》)

一唱一和之后,王维仍难尽兴,所以,当祖咏离开济州后,他又写下一首百言长诗《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

蟏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

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

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

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虽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

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

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这首诗为王维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秋天于济州官舍所写。从诗中看出,王维与祖咏当时已是“结交二十载”的志同道合的好友。当时,王维因事被贬,祖咏还未及第,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怀念之情,可谓是惺惺相惜。

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唐才子传》)

祖咏离开济州的次年,凭借半首《终南望馀雪》进士及第,只是,仕途并不得意。期间,虽曾因宰相张说的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但是,张说下台后,祖咏的仕途又戛然而止。后来,祖咏移居汝水以北的别业,耕读自娱,渔樵终老,抑郁而终。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