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做好这些,健康过冬!
从夏之雨、初秋之露、深秋之霜到冬之雪,水的状态经历了从无形到有形,从轻盈到厚重的变化,反映了“阳化气、阴成形”的天地阴阳之道。也终于在小雪节气来临的前几天,一股比较像样的冷空气光顾了岭南,似乎在提醒人们天气将进一步转冷,养生更应懂得“藏好阳气”。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说:“夫虚者气出也,夫实者气入也”,这其中的“虚实出入”有什么奥秘呢?春夏之时,阳气从地下开始升浮出地面,地面下阳气相对减少,所以为“虚”;秋冬之时,阳气从地上开始沉入地下,地面下阳气相对较多,所以为“实”。人身以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居中焦,肾居下焦,所以秋冬顺应天地之气而潜藏更有助于保养。
古书记载小雪三候分别为: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地气下降,把阳气封藏在土下水中,天气上升不与地气相交,故呈现阴阳闭塞不交的“否卦”,故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到了小雪节气地面上草木凋零、虫兽不出。而南方因为地理禀赋的阳气较多,升浮的力大,仍然是“秋尽江南草未凋”,封藏之力不足,导致人身的根本空虚。
人与天地同气,冬令气候温暖,阳气当藏不藏,便容易出现“温病”。立冬期间有不少人因为喉咙痛就诊,表现为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甚至化脓,《黄帝内经》明言“喉主天气”、“阳者天气也,主外”,可见天地之气对人影响之大。这些人多有土气不厚、水气不足的本底,导致阳气不能收藏而漂浮在外,当感受了冬令反常的升浮之气,便出现了火热熏灼喉咙。由于这些人的本底大多不足,清热解毒的凉茶和消炎的抗生素非但不是首选,还是造成上症反复发作的恶因。
小雪期间的养生方法,就是通过一切起居饮食的调适,来保养好中下焦的阳气,使其不要逆升。
近期气温虽有下降,但天地阳气的敛降尚未到位,故以往有明显上火倾向的人群,要注意调整生活作息时间,保证睡眠,避免进食热气食物,不宜进补,以防扰动相火。此时应该注意保养肺阴,利用金生水之力来封藏阳气,比如可以选择炖怀山、蒸雪梨等食疗方法。对于由土气不厚、水气不足引起的相火不降,可以服用桂花乌梅茶和引火汤。
冬季也是流感多发季节,要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体质虚寒的老人则容易与寒邪发生同气相求,诱发寒咳、关节痛等老毛病,建议进入小雪节气之后加强艾灸治疗。
艾灸养生
小雪节气,预示着开始降雪。此节气以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流感多发。该节气人体容易出现失眠、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保持形神合一的健康状态是小雪节气的养生要点。
常用保健艾灸穴位建议:大椎、至阳、肾俞、心俞;涌泉、关元、神阙。
每个穴位以15分钟为宜,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取穴方法:
🔷大椎:正坐低头,颈部最高的点(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就是大椎穴。简易取穴法: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往上凹陷处就是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