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姜子牙: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没想到买了电影票准备看《姜子牙》的时候,却看到“姜子牙口碑崩塌”的热搜。众多评价槽点满满,似深恶痛绝。
纠结了一下,还是去看了。
也许因为这个热搜调整了心态?
总之,我们一家三口的观影体验非常好,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这些负面的评价而放弃观影。
事实上网上的评论两极分化,确实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很有深度。票房也在稳步上升之中。
其实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
每个人心境不同,认知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所以说什么的都是正常的。
而且,如果对这部片子有了某种心理预设,那确实很有可能因为极度的落差而产生失望、不快、抗拒甚至愤怒。
很多人以为它会像《哪吒》一样搞笑,或者像《大圣归来》一样热血,其实并没有。
这部片子整体氛围是压抑沉重的。但因为有宏大的建筑,美轮美奂的玄鸟,酷炫的打斗场面,所以沉而不闷。
我能理解导演想做成年人的国漫,讲一个深刻的故事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片子是年前成片,本来准备贺岁的片子没想到因为疫情原因,推迟了好几个月。
我想,如果按期安排在贺岁档,很可能真的会票房崩塌,因为贺岁档的大多数观众,都是奔着轻松愉快全家乐的目的去休闲的,图个喜庆娱乐而已。
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部片子押后了好几个月,直到如今才得以上映。
在经历疫情、劫后余生之时再来观看,我的心境却与《姜子牙》产生了共鸣。
因为这电影的价值观,竟与抗疫时代不谋而合。
就像申公豹一边抱怨吐槽,一边寻找和守护姜子牙;一边无奈摇头怪自己“倒霉摊上了”,一边选择留下来断后,哪怕明知道留下来就会直面最大的危险,很可能九死一生。
在抗疫的过程中,多少普通人就是这样一边抱怨害怕,一边迎难而上。做自己该做的事,救自己能救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没有想过成为英雄,就像姜子牙没有想过以这样的方式成神一样。他们,只是做了当时他们觉得该做的事、能做的事。
姜子牙,就是一个上有师尊、下有苍生,在背负着沉重的期望和责任之中,因为依然想要坚持那一点本心,所以奋力挣扎着的一个中年人。
在他身上,我看到太多太多熟悉的影子。
他就是那种淡淡的忧伤、隐隐的压抑、默默的坚持,仿佛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根火把,虽然只有一点微光,却依然能够照亮前路,给人温暖。
而那些等待被拯救的人,哪怕要付出几十万治疗费用的代价,哪怕带病回国,哪怕隐瞒病情造成了传染,依然没有人放弃他们(该负的法律责任另说)。
当我们时隔几个月,跨越让整个世界为之动荡的疫情,终于可以重新坐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仿佛完成了一次致敬,也是我们价值观的一场宣言。
众生,并不是所谓的“大多数人”,而是眼前的每一个人。
请不要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把你宣扬的“好”强加于人。
当初被攻击得最厉害的“中国式抗疫”之下,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之后,我们成功了!
而那些当初事不关己,只忙着指手画脚、冷嘲热讽,说我们专制、强权、不自由的人们,现在还在疫情的阴影之下上演着“罗生门”。
确实,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毫无怨言的理解和服从戴口罩、不聚集、防疫扫码这类的要求。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哪怕只是一点萤火,也愿意照亮夜空。
抗疫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五百多人殉职在抗疫一线。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也都没有想过当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正是因为无数的人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做当下该做的事,救每一个眼前人。我们最终才能取得抗疫战争的胜利。
看到影评里有人酸溜溜的说,在我们的价值观里,苏妲己才是需要被牺牲的“小我”。
我并不这么看。
我们牺牲小我的价值观,是每一个小我自愿的牺牲,而不是道德绑架着“被牺牲”。这是电影里想要表达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武汉并不是被牺牲了的“小我”,相反,我们倾尽举国之力,就为了拯救她,而且也确实拯救了她。
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在疫情中被抛弃了,而怨恨着,像影片一开始北海酒馆里的各色人等一样。
但当灾难过去,生命的活力重回大地,阳光照耀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怨气也会慢慢散去,号称自己和姜子牙是“胸贴过胸的兄弟”……
影片最后,春回大地,孩子们又开始欢笑,鸡犬之声相闻,炊烟袅袅升起……
生命的活力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当我们穿越过疫情那看不见的硝烟,在电影院重聚。我想,这部电影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这部片子真的不怎么好笑。
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