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视点】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云帆视点

高朝先

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

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诗的形式是多样的,风格是多采的。正是因为我国传统诗歌的多种形式和丰富多采的艺术风格,一代影响一代,不断推陈出新,才创造出璀璨无比的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风格中,宋诗散文化特征应是突出的一面,并且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当代,对于改善我们的诗词创作,亦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谈点个人认识。

一、诗的内容本来是散文的

按理说,诗是诗,文是文,诗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但在事实上,二者除有韵与无韵的区别外,于艺术属性方面,却有着许多方面的内在关联。说其关联,一个散文诗就足以说明问题,散文诗,是散文,又是诗。还有,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郑伯农先生2015年9月在南戴河的一次诗会上讲诗,从头到尾讲的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以上所述,不是说诗就是散文,散文就是诗。诗与散文的概念当然不能混淆。但以此从广义上认识诗与散文的关系,或者说从艺术角度认识诗与散文的相互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
说诗与散文相互影响,并且形成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问题的揭示还是肤浅的。有甚者是,五四新文学家废名(冯文炳)还说过这样的话:“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诗的价值正因为它是散文的”(《新诗十二讲》)。这里尤其说到“旧诗”和说到“诗的价值”。废名的话,笔者认为不无道理。为什么?一、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都是具体的,而具体内容的艺术表述方式往往从散文始,从散文构思和立意;二、风格从内容始,又从内容深化,内容是散文的,风格的基点当然也在散文的,而且从这一基点出发,可以生出许多的创作风格。中国诗从一开始就表现了散文特征,包括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以及由《诗经》产生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都与散文特征密切相关;三、诗的价值在于贡献作者的思想和道理,而接受贡献者则往往是从散文意义进入,其次才是诗的漂亮词句。四、废名的话是为讲新诗而说的,以当代流行的新诗为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散文的,而且连韵都没了。新诗也是诗。

二、关于宋诗风格的形成与诗的散文化特征

说传统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以及由散文特征形成的散文化风格,最具影响力的应当首推宋诗。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艺术典范,宋以后学诗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宋诗的典范就是散文化特征的典范。
围绕宋诗散文化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议;正因为有过争议,宋诗才更具影响力。争议是另一回事,我们要了解的是宋代为什么出现了诗的散文化。据资料显示,宋诗散文化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定历史条件:一、在宋之前的唐代,新兴的近体诗,可谓格律完备,意象纯熟,以至臻于诗歌艺术的顶峰。到了宋代,诗歌如何发展,当然得另辟蹊径。二、宋之初的诗歌基本上是沿袭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花间派”和“西昆体”,其中尤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最大。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非常成熟的时期,凡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学科门类改革如潮,其中唐宋古文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因此而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以及反对不重内容的唱和诗风自然成为风气,同时也很自然地要将散文特征引入诗歌。从这一点说,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形成,实际是宋代文化发展的产物。三、唐诗顶峰出现后,至宋代出现了宋词的异峰突起,宋词的出现是宋代诗歌发展的突出成就。但宋词的登峰造极又必然会对同时代同样为诗的宋诗产生压力,这是迫使宋诗另辟蹊径的又一动力。四、在宋之前的唐代,本来就有杜甫博采口语,白居易“老妪能解”,以及韩愈、杜牧等人的散文化诗歌创作,为宋诗散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只不过到宋代才形成风气。综上所述,宋诗散文化特征的出现和形成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必然。
宋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议论化”和“散文化”,或者叫“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因为宋代诗人很多,作家很多,评论家也很多,来自社会多方面对宋诗特点的总结、评论,以至争议,是必然的。但争议的结果,无疑是助推了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完善和定格。这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和有意思的是严羽与他的《沧浪诗话》。
严羽本身是宋代人,但在当时围绕“学唐”和“宗宋”问题上,严羽是主张“学唐”,并主张“批宋”的,他在《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是站在“批宋”的立场上提出来的。说其“有意思”的是,这位夫子未曾想到,正是他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纲领性批评,反而成了对宋诗特点的高度总结,还有他的诗有“别材”、“别趣”、“妙悟”、“兴趣”,以及诗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神味”等核心诗观,也都是从诗的散文化特征所出,不仅给予当时人们求诗大开天窍,而且直至今天,也还成为人们谈诗、论诗和学诗的座右铭。
根据宋诗风格的形成及其理论和实践,从创作意义讲,我们可以归纳诗的散文化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于典雅中力挺老境。诗讲典雅,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第一要素。但宋诗的典雅与唐诗的典雅不同,唐诗的典雅多重华丽,宋诗的典雅则多重老境。老境美是一种平淡美,是如老树著花的美。老境美的创作理念是多重细节摹写和个性刻划,于形象思维中议论杂出,以至道出许多谈吐不凡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次小小的泊舟之事,一个小小的荷叶吐尖之景,诗人在力求典雅中却勾勒出如此超凡的境界,看得出宋诗的“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所表现的观察事物的态度与才学,是何等的冷静和老到。
二、于平淡中蕴藏理性。与唐诗重描写、重言情和以情韵取胜不同,宋诗的以文为诗,则尚议论、重言理和以理趣取胜,其创作的又一理念是在平淡中蕴藏理性。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首诗平淡得像在说话,但所含哲理却千古无与伦比。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宋诗在创作时,是尽量避免使用华丽辞藻,只以严谨的态度,将理趣深藏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当然,这里也必须同时说到的是,由于宋诗的平淡特点和以人文意象为主导的创作理念,自然意象多受人文意象钳制,有的宋诗还多用冷僻典故,容易造成作品干瘪和奥涩难懂,是不可取的。
三、于章法中规范结构。传统诗词的“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是元代提出来的,但却是自《诗经》以来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宋代将散文章法引入诗词,不能不是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一种创造和对诗词结构的一种规范。宋人写诗非常讲究逻辑思维,并且将逻辑思维潜贯于形象思维之中。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短短四句二十字,思想性如此强烈,不能不与逻辑章法有关。唐诗也有“起承转合”,但毕竟未成“章法”。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尽管历来被称为好诗,却只是好在意象鲜明,对仗工稳,是初学格律入门的范例;但是,这首诗是一首不成功,或者说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为什么?因为没有“起承转合”,由此也就没有主题,杜老夫子心知肚明,所以只将诗题冠之为“绝句”。宋诗于散文章法中求得了诗的结构的完善,不仅为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而且为后人,直至为今人力求作品出新提供了捷径。
四、于白话中提炼语言宋诗的平淡风格和散文章法的引入,决定了宋诗语言白话化特色的应用和引人入胜。宋诗的白话化当然不是纯粹的口语化,而是如今人常说的经过了“诗化”的过程和千锤百炼。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一个“绿”字,就是经过了对“到”、“过”、“入”、“满”等字的推敲和提炼才用到的,用“绿”字后也仍然不乏白话特色。再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句句白话,无一字难解,却又剔透晶莹,璀璨无比。有如当代诗论家李元洛先生所说:“古代优秀的诗人,总是注意提炼生活中的口语入诗而使自己的作品活色生香,就像花苞上含着黎明的露水,就像绿叶上闪耀着春日的阳光”(《口语入诗》)。宋诗的平淡和白话化特色,就如那“黎明的露水”和“春日的阳光”。

三、宋诗散文化特征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诗的风格从来是多元的,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创造。这里说的宋诗风格,只是我国传统诗词风格的一种,但其历史影响却不亚于唐诗。宋以后,我们不仅可以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诗作,看到宋诗散文化的影子与前进步伐,而且尤其在当代,宋诗的散文化风格,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千千万万诗人的书斋,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角度,人们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爱上了这种风格。举几个例子,如,李树喜《题鹳雀楼》:“众鸟疑飞尽,黄河几断流。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杨逸明《咏白云》:“露怪藏奇纵复横,何甘散淡过浮生?闲来出岫非无意,欲借东风化雨声。”一介愚夫《祖孙乐》:“两岁孙娃头戴盔,挥枪直把老翁追。佯装中弹朝天仰,一日牺牲好几回。”等等。这些诗于直率中见清新,于白描中见含蓄,百读不厌,什么原因?就是诗中表现的散文化特点。可以说,散文化风格是比较适合当代诗词创作环境的,抑或可以成为当代诗词创作风格之主流。
风格是可以自由的,用什么样的风格写诗,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何况还有“百花齐放”之说。但是,风格是为艺术服务的,又不是随意的。在当今诗词尚未走向稳步发展的形势下,学习古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仍不失为改造我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方面的良方。尤其以宋诗散文化特点,审视当前的群众性创作,其意义,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例如:
一、“唯美”倾向。这里说的“唯美”,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纯外表美。在当代的诗词创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作品通篇只注重景物描写,堆满了漂亮词汇或典故,或者强塞进一些完全与己无关的愉悦或伤感情调,若究其主题,则不是空洞无物,就是让人费猜;还有一些应制或唱和作品,只一味奉迎说好,尽见歌功颂德,毫无真情实感,等等。所有这些,就是“唯美”倾向。须知,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兴起,正是针对宋初对晚唐和五代时期香软诗风的崇拜提出来的,如今再走这样的回头路,岂不让人汗颜。有人说,诗讲美,是学唐诗风格。殊不知,唐诗也不是“唯美”呀!这里且不说唐诗的内容也是散文的,只以“美”说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是很美的,却一样是平淡自然之美,而且于美中见凝重,诗中写的,并不是从字面看到的那种轻盈、惬意情调,恰恰相反,是宫女们难见天日的心酸!
二、概念化弊端。所谓“概念化”,是指一些作品只以解释概念、记述事件,或多用标语口号和现成词语成诗。现实告诉我们,诗词复兴30多年了,概念化问题不仅丝毫没有减退,而且越来越呈泛滥之势。什么原因呢?除了与一些作者还没有领会到什么是诗有关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受“老干体”影响,是误认为诸如“老干体”之类就是“诗”。笔者认为,“老干体”只是我国诗词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创作现象”,不是什么“新诗体”。因为诗是艺术,如“老干体”那样不拘平仄,不讲意境,是不能叫艺术的。可是,因为“老干体”容易写,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所以问题越来越严重。笔者也仍然认为,“老干体”在诗词复兴之初,为“唤起工农千百万”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认为,“老干体”也是散文式的,只不过是纯散文式。如果我们的“老干体”能从宋诗散文化特点中得到启示,在规范格律的同时,找到艺术的突破口,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一种诗体,成为新时期诗体的一种创新。

三、语言问题。诗的散文化特征,重要的是表现在诗的语言上。我们不要求所有的诗都是散文化,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当代诗词语言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或曰不妥。一是完全的白话直叙,或者是除了作者自己谁也不能读懂的白话“浓缩”。这种语言方式,是靠拼凑词句作诗,本来就不是诗的语言。二是以文言方式的成诗,尤其一些为显高雅而填充一些奥涩难懂词汇的诗作,本质上也不是诗的语言。这里仅说“文言”,诗的语言本来就不是文言,宋诗的散文化特征,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不要说时代已进入21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都100周年了,一切文学艺术都早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为时代服务,如果我们的诗词语言,还要被禁锢在所谓的文言之中,我们的诗词还能有什么生存的必要。说到诗的散文化特征与语言的关系,诗的散文化语言,不是文言,当然也不是语言的“散文化”。诗的散文化语言,应是经过“诗化”了的通俗和自然,是白话的“意境化”。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继承宋诗散文化特征中得到启示,同时也可以在与现代语言结合上取得成就。

宋诗的散文化特征,虽说是从宋诗说起,但从艺术特色说,却是自《诗经》以来我国传统诗歌艺术风格一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学习宋诗的散文化特征,对于改善当代诗词创作和创造新的诗歌艺术风格,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效的。

原载《心潮诗词》

评论版2020.12月刊

高朝先简介

高朝先,江西湖口县人,1945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石钟山诗词学会副会长,《石钟山诗词》主编。著有《植墨楼诗稿》《诗论漫笔》《中华诗词基本知识》等专著,并潜心南散曲理论研究。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云帆】庚子重阳节诗词大会

今月曾经照古人 || 云帆·庚子中秋节诗词大会

【云帆】庚子·七夕诗词大会

【云帆】2020·父亲节诗词大会

2020·云帆女神诗词大会

【云帆】2020·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0 || 迎新诗词大会

【年度盛典】云帆·庚子迎春大团拜

【年度盛典】云帆己亥迎春大团拜暨平台创建三周年特辑

首届“云帆诗友历年佳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公示

【诗事快讯】云帆诗友会2019年会在庐山召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二)

己亥深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三)

己亥暮春·云帆庐山工作室雅集

已无峰可仰   且喜道能居 ——匡庐仰止八家吟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卢象贤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王婷婷

收稿

土土 小乙 吴巧 牛应萍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陈永正 刘梦芙

熊盛元 钟振振 胡迎建 魏新河周燕婷 郑欣淼 钱志熙

方伟 林峰 高昌 段维 丁欣 江岚金水 星汉 苏俊 无名

刘庆霖 刘能英 陈仁德 邓世广 蔡世平  张海鸥赵京战

萧雨涵 王蛰堪 半隐庐 崔德煌 崔杏花 唐颢宇 韦散木

抱朴书生 沈华维苏些雩 张红果 武立胜  徐晋如屈杰

潘泓 李子 阿朱 金锐 天许 深南 谢郎 罗伟 崔鲲 千山

周啸天 包德珍廖国华 姚泉名 刘道平 郎晓梅 李葆国

安全东 何其三 孟依依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卢象贤 苏些雩 张红果 徐中美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宋彩霞冉长春 林丫头 凌泽欣 耿立东 师红儒廖海洋

杨强 雍平 鉴水 燕河 曹辉 曹阳 何静 吴瑾宁静 赵英

莫真宝 李伟亮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倾一阁 黄飞鹏

王玉明 何永沂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周泽安

汪冬霖赵秀敏 曾俊甫 王连生 王超群 冯仲平 李增山

闫震 何革 李静 月白 楚成 王旭 郭七 郑杰 张栋 何强

楚家冲陈思明邢涛涛  黄友富 程运钦 李荣聪 陈晓敏

杨子怡 陈楚明 李俊儒 楼立剑 徐俊丽孔祥庚 马旭升

唐云龙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赵义山 张银华

马建勋 祁丽岩周维芳  韩倚云 郭定乾 姚晓明东阁茶

刘泽宇 董学增 扈超峰 张明新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史外外史 观棋不语 落雪听禅 眭谦晋风 胡晓明曾真

梦烟霏 杨春杰 汪良忠 刘英明  李梦痴 白秀萍 许洁华

倪昌盛 张芳君 李昊宸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曹树友

杨新跃 韩保汇 蒋世鸿 王善同 张庆辉 邓荣森 曹继梅

楚凌岚 时玉维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张建章

风清 孙文 尤悠 梅庐 龙佩 匡晖姜彬  黄莽 小雨枫叶

染清尘 朱思丞 戴爱琴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沈鉴宇

南广勋 胡水莲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马建华 张力夫

张海燕 杨勇民 夜轻寒风马驴 郑晓京杨景乔 王柳华

黄金辉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周吉潭孙临清

南风 非也 木樨 玉蟾 何鹤曹谦 潘松桐荫安儿 月儿

王海娜 毛谷风 程裕祯 李如意 蒋有亮 哈声礼陈雅国

周学锋 周向东 严锦尧 蒋昌典刘太品 杨益安 傅筱萍

巴晓芳柳金虎 汪时健 郭亚军 李正安 陶永德王惠玲

孙才张奕 雨虹 老胡文裳陈越 刘燕晓梦眉卿 王琼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刘红霞 段兴朝 孔祥金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邬小香 刘秦文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武建东燕雁无心 天然 泰然

梦欣文弱 卢星马征张琳 樊令 大凡高寒 郑毅 于勇

王悦笛 翁寒春 杨名忠熊天锡 黄启深 詹三霞 李晓明

潘乐乐 江合友 郭宝国 阮莉萍雷海基 张正清 刘金平

王永江 沈尘色 程章灿许建军 涂宏飞 姚从新 王红娟

李海彪 张彦彬 刘清天周逢俊 钟子邦 张岩山 张伯晋

王少轩 胡平贵横道子 陈麦岐 陈显赫 闫双时 杨宝翔

李清安余秀玲 罗小娟 李瑞河黄小遐 洪君默 宋晓光

陈少平 林志雄康永恒 吴汉林何乃政 诗影同春 郁犁

周达 潜斋南风 杨敏 樵风 田茂李兵 梁风 刘军 周晶

静如瘦竹玲珑 吴楠苏燕 文森 秦凤苏声 秋宝 周秦

范义坤 布凤华金嗣水 李云桦 杨世龙 王继权 牛应萍

谢少承 梁二白 叶兆辉 蒋永桢方跃明 张金英 陈金如

唐龙 胥奇 张洋 天放静云、微灯武斌 张雷 土土 小乙

安洪波 朱宁 玉启 蒿峰 鹿红丽 章剑钧 曹淑贞 曾继全

张青云 高语含 毛薆松 狐公子 紫菩提 卢金伟 袁绍藻

成文生 杨立新 赵清莆 梅玮峰 陈秋莲 魏丹 相看不厌

郑力 王一舸 六也 饶惠熙 韩开景 王惠维 曹国祥 吴容

胡长虹 向咏梅梅凤云 蒋继辉 张颖娟 石晓玲 邱晓林

蒙显鹏 崔秀春 高志文雨季 王聪颖 王改正 卓玉郎 

陈竹松 于虹霞 阙东明 徐吉鸿 吴长龄 周继舟 张建中

宋善岭 慧质兰心 芳芳 丰云 胡彭 紫筠 左云 戴庆生 

李文朝 吴洪滨 庄辉 健 李红星 刘正中 周红平 刘刚  

黄海涛 叶永新 白发科 王海燕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云帆视点】

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编辑: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相关推荐

  • 诗的流派3

    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李汝启著) 第五节  诗的流派(3) 清诗流派 关于清诗,当代学者刘世南先生有<清诗流派史>,全书以前.中.晚三期对清诗流派之发展作了考察,依次分析各个流派及每一流派 ...

  • 并非你以为的“雅”——浅谈宋诗的审美特征

    这个问题有点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审美. 有朋友认为就是我觉得好,大家觉得好就是审美--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何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的看法,大众审美观只是在集中了大多数意见之后做出的一种社会公约. ...

  • 会背唐诗三百首,很牛逼吗?

    早上登录公众号,发现后台有一条有趣的留言:擅长古诗词构思姓名,你会背唐诗三百首吗? 这其实是一条质疑,因为我在有些文章后面会插入广告:"本人擅长用古诗词构思名字,保证起出的名字符合八字用神. ...

  • 明清诗歌是仿出来的

    诗歌之美,美在回味(网图.致谢! 听雪女子 这两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文化走向.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撑起过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世界上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诞生在这里:诗词的黄金时代诞生在这 ...

  • 诗风雅韵颂国魂(三)

    诗风雅韵颂国魂(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 文/梓楹 唐诗发展到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从宋朝起,后人一直沿习唐诗创下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格进行创作.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 ...

  • 读吴庚振教授《旧体诗创作的三个境界》

    读吴庚振教授<旧体诗创作的三个境界> 习惯了在寂静漫长的冬夜寻找火炉以外的温暖,习惯了在琳琅满目的日子找寻喧嚣以外的宁静,也习惯了在网罗天下的荧屏行走文字以外的感动.今天我依旧像往常一样点 ...

  • 不负四月春光好,在凤翔师范邂逅一场《枫叶集》诗词盛会!报名从速,余位不多!

    春暮·雨降·谷生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 -- 诗如画,画如诗. 诗词之美,在于其意境及韵律. 词的美丽是永恒的. 正像亿万年动听如初的雨声,是梧桐上的细雨, 是暗香醉人的花荫,是小楼微凉的东 ...

  • 浅谈宋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浅谈宋哥窑的鉴定

    说起哥窑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甚至是脱口而出宋代五大窑口之一嘛!但是要细说哥窑特点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 ...

  • 浅谈宋瓷的情趣和精妙

    若干年后,当后人拾起宋代民窑残片的时候,也许就发现以后的时代都那么浮躁.那残片的断面露出的胎骨,如参天大树的年轮,高古苍凉.但那莹润的釉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刚出窑的火气,更加温润.生动的纹饰依旧鲜 ...

  • 浅谈宋元明三朝龙泉窑瓷器的鉴定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今浙江 ...

  •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的特点特征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 ...

  • 浅谈宋版书中的避讳

    延绵中国两千余年的避讳习俗为中国所特有,它从周代开始,至宋代时已相当完善.研究宋版书中的避讳可使我们掌握避讳的基本知识,对校勘古籍也有重要意义.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俗,陈垣在其<史讳举例·序 ...

  • 浅谈宋氏形意拳的“象”

    笔者是宋氏形意拳门下的弟子. 当我刚开始学习形意拳的时候,心里常会有一些疑惑,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十几个动作?能管用吗?甚至内心中有一些微微的失望了.再去看前辈们打拳,也还是这么些动作,简简单单.当时师 ...

  • 『名医经验』高允旺——浅谈温热法治脑病用药

    据有关文献记载,对于肿瘤的治疗,多数中医专家学者都认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然而,我们认为,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阳不化气.阴盛阳衰.寒血凝滞.瘀血内结,因而提出治疗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