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在晚期的艰巨劳作中,杜甫、叶芝、里尔克为世世代代的诗歌确立了伟大尺度|纯粹阅读

英国作家E·M福斯特有一次说过他曾设想在《印度之行》这部书的中部应该有一个“洞”,诗人西穆斯·希内认为在一首诗中也恰好如此,“它将在这些诗作的中央敞开,以引导读者深入,超越。”当然,问题在于怎样设置或形成这个“洞”,并对它进行怎样的理解。

书名:印度之行

作者:[英]E·M·福斯特;冯涛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

定价:65元

1

1

1

1991年3月,在北大的“中国现代诗的命运和前景”座谈会上,当人们对诗的当下处境纷纷表示忧虑时,我说到“我现在对'晚年'感兴趣,想对它进行一些研究”。一些人笑了起来,大概是因为我所说的和会议主题不太协调吧,或是因为那时的我——一个才三十来岁的人——还远远没有到了谈论这类话题的时候。但我知道,这样一个“晚年”其实也就是福斯特和希内所设想的那种黑暗而透出亮光的所在,它早就在“一部书”的中间等待着我们,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进入其中。

说来也是,不知从何时起,当我买到一部作家、诗人的作品全集或选集后,我总是越过其早期作品或“成名作”而从后面开始读起。这是因为墓碑比其他任何事物更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是的。如果一位作家有了一个更为深刻或伟大的晚年,他才是可信赖的;而那些名噪一时到后来却江河日下的人,在我看来终归不过是文学中的过客。的确,在历史上能构成“经典”意义的总是那些越写越好的人,或其后期作品比早期更耐读,甚或更“晦涩”的人——正是从这样的作家、诗人那里,我感到了一个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文学中的“晚年”。

显然,这里谈的“晚年”不是一个年龄概念,而是文学中的某种深度存在或境界。这样的晚年不是时间的尽头,相反,它改变了时间——它在时间中形成了一个可吸收时间的“洞”;它会使时间停顿,并发生维度和性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晚年才是“无穷无尽的”。而为什么我会在那个会上谈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感到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其实一直处在如郑敏所说的“青春崇拜”的诗歌氛围中。“新生代”的反叛和骚动,几位青年诗人的先后自杀与死,诗人的自恋和明星化,大学朗诵会上一阵阵狂热的喝彩,这一切多少左右了时代的诗歌风尚。记得更早时我曾对一位朋友讲:“不要为大学生写诗,为一个'老人'写吧。”约瑟夫·布罗茨基也谈到他在写诗时总是想到(晚年)的奥顿会怎么看这首诗,换言之,诗人的最隐蔽的对话者,只存在于“文学的晚年”之中。而80年代的青春崇拜诗歌,看似让人兴奋(“集体兴奋症”?),实则遮蔽了文学的这一真正尺度。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当我倾心于文学中的晚年的时候,也正是希望“迫使更多的黑暗进入到我们的诗中”的时候;或者说,这样一个“晚年”的存在,将迫使我们自己避开许多人在当下所追逐的东西,而进入到文学的“黑暗内部”去工作。1991年秋,在诗片断系列《反向》中我曾写下这么一段:“大师的晚年是寂寞的。他这一生说得过多。现在,他所恐惧的不是死,而是时间将开口说话。”这即是当时我心目中的“晚年”:它产生的不是气度或风度,不是青春的三姐妹,而首先是一个但丁式的地狱。或者说在这样的晚年一个自我审判的“法庭”将会形成,时间的威力将震撼一位作家的良知,并迫使他重新为自己的存在找出根据。我认为,在“成名”之后或经历了写作的早期阶段后,一个诗人敢不敢,或能不能进入到这样一个“晚年”之中,这将对他构成最根本的挑战或考验。

1

2

1

叶芝所说的“精神才智的伟大劳役”就体现在这样的晚年里。正是在晚期的艰巨劳作中,杜甫、叶芝、里尔克为世世代代的诗歌确立了伟大尺度,只是我们尚未通过一种潜心的研究,进入到它的秘密之中。荒谬的是,大师们自己早已不看重的“成名作”到处流传,以致成为他们的标志,而他们的晚年却像“黑暗的银河系”一样,至今仍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书名:杜伊诺哀歌

作者:[奥]里尔克 著 林克 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定价:48.5元

所以有朝一日,我要在我的校园里为《秋兴八首》开上一个系列讲座,或是带上一卷《杜伊诺哀歌》到一个海边的村子独自住上半年。所有这些,都是我希望去深入从事的工作。但在这里,我想先谈谈一位“德语中的客人”——英籍德语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利亚斯·卡内蒂。我是1993年在伦敦一家书店里发现他的《钟的秘密心脏》(The Secret Heart of The Clock)的。我一打开书,读了几段,即意识到与我想要“研究”的“晚年”遇上了。这些作家在晚年所写下的日记、札记和言辞片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恰像“书法中的最终抽搐”,本质,竭其一生,而在一个孤独、黑暗的晚年为我们显现出文学中最根本的东西。我没想到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本书在等着我。我的目光落在这样的句子上不动了:

“戈雅在他的晚年:他的丑儿子,他的继承人。那个已经在学画画的9岁女孩,或许,是他的女儿。他的母亲,特丽莎,她的唠叨戈雅已不能听见:他的聋,作为一种拯救。”

书名:钟的秘密心脏
作者:王家新  沈睿  编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定价:69.5元

这就是出现在卡内蒂那里的文学中的晚年,或他自己的晚年。对于那些伟大的作家或艺术家,他们的“儿子”即作品总是“丑”的——对那些从天上盗火、把秘密泄露给人间的人,命运必将以此作为报复(这就是为什么卡夫卡临终前要烧掉自己的作品)。更为不堪的是:这样的“丑儿子”,或一个相反的人,却注定要代表他进入未来。这里出现了伟大的哀怜,但又有一种深刻的反讽,文学中的“晚年”即从这里开始。至于那个已在学画画的9岁女孩,卡内蒂着意使用了“或许”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词,来表示她与戈雅的关系。纵然这个小女孩代表着未来和希望,但对于一个已进入“晚年”之境的孤独灵魂,已显得恍若隔世,或可有可无了。而母亲,那个曾生养下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衰老生命,她的唠叨戈雅已不能听见,或,已不必去听。因为在艰巨的生命求索中戈雅已独自来到一个无以名之的境界点,以致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听而不闻,反倒成为一种对个人的拯救。

1

3

1

晚年的埃利亚斯·卡内蒂

短短的言辞片断,但却从词语的整合中产生出了如此的震动性和悲剧力量——这只能使我默然,并在沉默中进入到一个更开阔的生命之域。这使我想起了晚年杜甫、叶芝和庞德,想起了那句千垂不朽的诗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在一个卡内蒂式的晚年里,其“壮心”恐怕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抱负,而是一种更根本的精神冲动——一种往往是历史反省或自我审判中产生的“更高认可”的冲动。我曾读过另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的日记,他在那里总是显摆自己,总是计较外界对他怎样评价,而且每过几页便会出现“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字眼,好像生怕人们把这件事忘掉了一样。但在卡内蒂那里,他从不让这一切进入他的笔下(对于生命的受难与拯救,诺贝尔奖又能如何)。对他,晚年不是接受别人爱戴的时刻,相反,应是一个“耳聋”的时刻;是一个独自步入存在的洪流,让一个审判的年代为自己升起的时刻:

“这种持续的不可磨灭的感情,不可被死亡和绝望减弱——是的,这是真的,我仅在这里是我自己,坐在我的桌前,面对树上的飞叶,它们的飞飘搅动着我,为那逝去的20年。只在这里有这种感情,我的丑陋的抵押品,从未动用,也许我需要拥有它,为了在死亡面前不垂下我的手臂。”

面对这样的文字,我惟有为自己羞愧。一个人在其“黑暗的晚年”对自己一生所做的痛苦追问和判决,从内心溅起的激情以及“更高认可”的冲动,这一切都在深深地“搅动”着我:它唤醒了我,也照耀着我。它使我感叹于生活的艰难,但也使我意识到我们那被赋予的生命。它使我再一次来到“诗歌”的面前。

书名: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1942—1985

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李佳川 季冲 胡烨 译,

理想国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定价:138元

的确,这样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到这里,回到千百年来文学为我们创造的“晚年”、“洞穴”或“黑暗”里重新开始,我们一生的写作才能获得某种更为根本的保证。的确,“黑暗就在那里”,身在其中与身在其外的写作不可能是一回事,而那种看似已经“出来”,实质上仍在“里面”的写作更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境界。卡内蒂就曾这么富有意味地写到一位旅居巴黎、早年曾被关在集中营里的老相识:“他仍生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亡之屋'里,只是分开单独住而已。他知道那是他的吸引力的更大的部分。他已被释放,但仍在那里。他微笑,咧开了嘴,为他的自由……”“死亡之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创作中的位置,不正像那个黑暗而重要的“洞”之于福斯特的《印度之旅》?不正像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晚年”之于一个人一生的写作?卡内蒂已从中出来,但他仍在那里——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深入、无畏进入过那里。因此,像这样的作家无论变换任何写作题材和角度,他都会处在文学的内部对我们讲话。

王家新,1957年生,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塔可夫斯基的树》,诗论随笔集《没有英雄的诗》《为凤凰找寻栖所》《雪的款待》,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选》《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等。被视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诗歌批评和翻译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原标题《论写作:王家新:文学中的晚年》,作者:王家新,转自公众号:诗眼睛)

书名:灰烬的光辉

保罗·策兰诗选

著者:保罗·策兰

译者:王家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定价:82.00元

内容简介: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约360首诗作从策兰一生十余种诗集中选译,全面体现了策兰一生不同阶段的创作。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流亡者和天才诗人,策兰的诗既深刻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又以其卓异的“晚期风格”,把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境地。本书的译者长序全面介绍了策兰的生平和创作,揭示了策兰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及对我们时代的启示;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延伸阅读

《罂粟与记忆》

(Mohn und Gedächtnis,1952)

01

水晶

不要在我的唇上找你的嘴,

不要在门前等陌生人,

不要在眼里觅泪水。

七个夜晚更高了红色朝向红色,

七颗心脏更深了手在敲击大门,

七朵玫瑰更迟了夜晚泼溅着泉水。

我是第一个喝蓝色的人

我是第一个喝蓝色的人,它仍在寻找它的眼睛。

我从你的足迹喝并且看见:

你把我卷过手指,珍珠,而你生长!

你生长,像这所有的遗忘。

你卷过:这黑色的悲痛之冰雹

掉进一张变白的围巾,因那告别的挥动。

02

旅伴

你母亲的灵魂逡巡在前。

你母亲的灵魂在夜里为你导航,暗礁连着暗礁。

你母亲的灵魂在船头为你鞭打鲨鱼。

这个词是你母亲的监护。

你母亲的监护分享着你的床铺,石头挨着石头。

你母亲的监护屈身于光的碎屑。

03

岁月,从你到我

你的头发再度飘动当我哭泣。随着你

眼中的蓝色

你用我们的爱摆出餐桌:一张床从夏到秋。

我们喝着某人既非你我也不是

一个第三者酿造的什么:

我们摊开一个空洞和仅有。

我们从深海之镜里观看我们自己并

迅速地把食物递给对方:

当夜是夜,它和早上一起开始,

挨着你它把我安顿下来。

04

眼睛

眼睛:

随着倾盆的雨一起闪光

当上帝命令我喝。

眼睛:

黄金被夜晚点数着进入我的手掌

当我采摘荨麻

并铲去谚语的阴影。

眼睛:

黄昏在我的上空点燃,当我破门而入

用我鬓角的冰越冬

并疾驰穿过永恒的小村庄。

05

你的手

你的手充满时间,你走向我——而我说:

你的头发并非褐色。

于是你把它轻轻举在悲哀的天平上:它

重过了我……

他们上船走向你将它掠走,然后

放在欲望的市场出售——

你从深处对我微笑,我从光亮的贝壳里向你哭泣。

我哭:你的头发并非褐色,他们从海里

提供咸水而你赠予他们鬈发……

你低语:他们正以我填充世界,而我为你

在心里留出一条空出的路!

你说:放下岁月的叶簇在你身边——是更亲密地

贴近并吻我的时候了!

岁月的叶簇是褐色的,而你的头发

并非如此。

(节选自《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 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