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妖娆 宣纸如素

文房四宝中,中国画用纸是有很大讲究的,不同的绘画技艺或许就对纸张有特殊的要求。作为中国画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纸张也有一定的地位,或者可以这么说,中国画就是笔、墨、纸构成的传统艺术。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画纸张的由来与用途。
宣纸半熟效果
书画用纸及画法很有讲究,书画用纸通常分为生宣纸和熟宣纸,熟宣面上染了一层矾,所以不洇,生宣则没有,所以容易洇。
这两种纸各有优势,生宣因浸而使画面更显滋润,但很难控制浸染程度,尤其初学者很容易将画面弄花弄废。熟宣不会洇染比较容易控制画面,适合初学者使用,但画面往往显得生硬呆板且有毛刺感。
生宣纸效果
我们都知道,绘画分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等画法,工笔通常用工整的线条勾画,作工细腻精致。小写意又叫工写结合式画法,介于工笔与大写意之间,较工笔放纵,较大写意严谨,古代自中唐以后至清末的千多年里,绝大多数画家画作都是小写意画法。
何家英 秋冥 工笔画
王雪涛 海群  小写意
李苦禅 鹰 大写意
大写意古人很少有人画,是近现代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画法,其特点是姿意狂放,不拘一格,但这种画法看似简单,近乎于乱涂乱抹,但事实上却是最难的画法,需要深厚的功底,否则就成了涂鸦之作,所以这类画法的人也不太多。
熟绢效果
那么,哪种画法适用哪种纸呢,原则上讲,通常工笔画都用熟宣,才容易勾画出严谨工整的画面,而写意画大多用生宣,画面比较滋润。我们通过历代的绘画材料发展,来了解一下纸质的变迁。
史前期——早期的书写材料( 夏商周春秋 战国) 
很早以前, 纸未发明, 人类最初的记事方式十 分简陋, 如堆砌石块、压迭树叶等。后来又有了“结 绳记事”。再后来又以不同的线条或符号, 刻画在洞壁、树皮、石板或陶器上, 逐渐形成了“画文字”及转 变为象形文字。
“仓颉造字”以后, 即3000年前的夏商时期, 才陆续出现了各种“书写材料”——计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片、石碑、简牍等。这些材料或因得之不易, 或因笨重费工, 或因不便保存, 流传 困难, 遂遭淘汰。
到了春秋时期, 木牍、竹简应时而生, 孔子读《易经》一书, “韦编三绝”。直至秦、汉( 朝) , 简牍仍盛行不衰。
甲骨文

简牍:

简有竹简、木简之分; 牍有竹牍、木牍之别。作竹简时, 先把竹子截断, 用刀剖开, 再放到火上烤干, 以防生霉虫蛀, 这道手续叫做“杀青”或 “汗青”。我国南方盛产竹子, 故在南方人使用竹简、竹牍较多; 而在北方, 多以柳树或杨树为原料, 制成 木简、木牍, 藉以书写之用。竹简和木简都是狭长形的, 宽度比较一致, 长 短却依各个时期而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时代的竹简 最长的是二尺四寸( 当时一尺约合 23 厘米) 。其次 是一尺二寸, 又次是八寸。汉初的竹简最长的是二尺, 其次是一尺五寸, 又次是一尺, 最短的是五寸。它们多用于纪录或抄书文等。竹牍和木牍的面积比竹、木简大一些, 能多写几行字, 一般则用于下命令、发公文。古时书信所用的木牍长一尺, 外加“封 泥”, 故古人又把信件叫做“尺牍”。

竹木简帛书

与此同时, 还有一种名为“缣帛”的材料也出现了。用缣帛书写的文书—— “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过去仅凭古籍上的文字, 想象不出。
1974 年初, 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的帛书, 使我们获得了具体的知识。原来帛书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整幅的, 可折迭成平面的长方形; 另一种是半幅的, 回卷在竹条上, 再放在漆盒里。帛上均有用朱砂或墨线画好的 “界格”。
长沙马王堆出土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局部)
由此推之, 第一, 帛书大约是简牍使用之后才 流行, 因它的格式也还模仿简册原有的形式。第二, 缣帛是一种丝织品, 可能最初是供宫庭、王公们书写之用。一般平民、百姓不敢问津, 诚如虞世南 ( 558-638) 在《北堂书钞》中所说的: “贫不及素”( 就 是没有钱用不起昂贵的缣帛)。缣帛的最大缺点是量少、价高。所以就有“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之 说。
总的来说,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 中国古代早期 的书写材料, 主要是简牍和缣帛。“先书写、后绘画, 先织物、后纸张”, 这是人类使用记事材料进化过程 的一个基本规律。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初制期——书画纸的起步阶段( 汉、唐)

汉代造纸最初所用的原料多为麻类, 麻纸的质地较粗, 使用软笔书写发涩。故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132-192) 开始曾以“纨素”( 白色丝绸) 执笔法书。可见那时尚未普遍地用纸写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画事业的进步。

汉简墨迹

时期, 魏人韦诞( 179-253) 说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讲究写字要用良纸好笔。自晋朝后, 其读书、抄书、藏书之风盛行,对书画艺术也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试想, 要在只有一二手指宽的狭长的竹简上写字, 笔触如何施展得了。而在平滑柔软的宽阔的大纸上写字, 笔锋完全可以流畅自如。于是, 汉字字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等。从而使中国的书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唐 张祐 梅图 21.4×25
唐代所用的纸, 除了麻类之外, 后来又添加了藤纸、楮纸和桑皮纸等。它们都属于树皮纸之列, 在 纤维组织结构方面比较匀整, 故受到画家们的喜爱。藤纸源于东晋, 是利用藤类植物为原料, 到中唐时大量制作, 唐人顾况( 727-805) 在《剡纸歌》一诗 中写道:
剡溪剡纸生剡藤, 喷水捣为蕉叶棱,
欲写金人金口偈, 寄与山阴山里僧。
手把山中紫罗笔, 思量点画龙蛇出,
正是垂头塌翼时, 不免向君求此物。
诗中不仅对藤纸倍加赞赏, 而且表明很想拿它 来绘画。但可惜的是不久这种纸由日渐减少到几乎 消失。为什么呢? 唐代舒元舆在《悲剡溪古藤文》中说: “溪中多纸工, 持刀斩伐无时, 擘剥皮肌……藤 虽植物者, 温而荣, 寒而枯, 养而生, 残而死……自然残藤命易”。这就是说, 由于对造纸原料——藤既不进行更新培植, 又大量砍伐, 最终“自食其果”, 藤纸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再也无从见到藤纸究竟是什么模样了。
唐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因为唐朝人对纸的外观很讲究, 用纸分档次, 还冠以各种美称。所以文人们留下了许多形容纸张的华丽词藻和诗句, 比如, 称赞书画纸的质量是光滑洁白、晶莹如玉、纤细耐久; “开函展矮纸, 滑细疑凝肤”、“贵人一见定羞作, 锦囊千纸何足捐”, 等等。
唐 韩幹 照夜白 纸本30.8x33大都会博物馆
邵溥在《闻见后录》中所说: “唐人有熟纸生纸, 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 其法不一, 生纸非有丧故不用”。换句话说, 唐朝人作画多用熟纸, 即都是经过表面处理后的加工纸。并歧视生纸(白纸) , 以为办丧事时才用。
跃进期——书画纸的起飞阶段( 宋、元代)
宋朝的造纸业以唐朝为基础, 继续向前发展。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 特别是毕升活字印刷的发明, 对纸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文化的积累, 对书画艺术及书画纸的使用, 都出现了新的飞跃。
宋 夏圭 捕鱼图
这表现在:
第一, 为书画创作的发展准备了新的物质条件。前已述及, 以前的书画纸一般都是本色( 原色) , 纸面暗淡, 画前多进行一些加工才好下笔。宋代晚期出现了白色生纸, 这关系到纸浆漂白技术的掌握, 是造纸工艺更上层楼的结果。那时还是天然氧漂法, 即“曝已复渍, 渍已复曝, 如是者三, 则黄者转 为白矣”。这就是说, 利用阳光曝晒水淋, 反复多次, 便可以得到洁白的纸浆。在“宋末元初, 也为安徽徽 州府歙纸所采用”。由此可知, 这时从纺漂借鉴过 来的工艺已被造纸业吸收, 所造出的纸张就像《焦窗九录》一书中所说的: “今徽州府歙县……纸出其间, 光滑莹白可爱。”

南宋 牧溪 潇湘八景

第二, 开始萌芽用生纸作画的新画派。画家们用生纸泼墨, 这是第一次由绢而纸( 表面加工后称为熟纸) ; 再由熟( 纸) 而生( 纸) 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证明, 纸画经年久不折不断; 绢画经年久易断易折。故 赵希鹄撰《洞天清录集》中说: “北宋米芾作画, 纸不用胶矾, 又不肯在绢上作一笔。”这段文字直接说明 米芾 ( 1051-1107) 已经弃绢用纸, 而且不用熟纸——当然是用生纸了。米芾之子米友仁( 1074- 1153) 绘《潇湘奇观图》( 纸本,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 院) , 图后题字曰: “此纸渗墨, 本不可图, 仲谋勤请, 不容推辞, 故为戏作……友仁题, 羊毫作字, 此纸作画。”子承父志, 他们父子俩都是用生纸作画的开路先锋。
南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此外, 宋代制纸的尺寸, 远比前朝大得多。陈师道在《泥古录》一书中说: “李氏有巨纸, 长二丈许, 光泽细腻, 相传四世”。又据文震亨( 1585-1645)的 《长物志》称: “宋有巨纸, 长三丈至五丈”。这就改变 了过去要用多张小纸粘连才能画大幅画的尴尬局面, 有了“巨纸”, 为创作大幅书画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 也表明了造纸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观宋代, 其使用的书画纸以熟纸为主流, 而麻纸、藤纸极少, 竹纸不多。(此三种纸材质类似半生熟)不多。

鱼藻图

元代书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赵孟頫( 1254-1322) , 他善于把书法与绘画结合, “纸笔调合”, 开拓创新, 其楷书、行书和山水画作品的艺术水平达到高峰。王蒙, 黄公望、吴镇 、倪瓒提笔时非半熟纸反不能表现其画风。因随笔点染, 如用素绢、熟纸, 反掩盖墨色之韵味。因此可知, 元代并无专用的书画纸。元代书画纸、绢总的来说不如宋代,绢的质地粗糙稀松,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如任仁发、吴镇所用的绢,织得都较稀松,似乎也不坚固;元纸亦然,其藏经纸以白色为主。
鼎盛期——书画纸的成熟阶段( 明、清代) 
从文化上说, 明清两代都有“缺陷”之处。但在书画方面却“独领风骚”。宋元两代, 文人书画大兴。明清传承, 又出现了一批能书善画、吟诗会刻的书 画家。其代表人物如明朝的文征明、唐寅、董其昌、徐渭等; 清朝的石涛、八大山人( 朱耷) 、郑燮( 板桥) 、吴昌硕等。他们或因画法技巧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流派。对纸张的要求, 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即以润墨、泼墨、发墨( 色) 为首要点。否则, 弃之不用。

临董其昌山水册 清 朱耷

例如, 明·徐文长( 1521-1593) , 绘画以大写意为主, 他的草书也如同其画风, 奔放豪迈, 不拘一格。于是, 便要求纸的强度大, 结实耐磨, 能 够承受大量的水墨, 湿处不破, 干处不皱。更重要的 是, 能够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墨色鲜活、层次清晰, 这个“任务”只能由生宣纸或皮纸来完成 。又如清 · 郑板桥 ( 1693-1765) , 在书法上独辟蹊径, 独创一门, 融真、草、篆、隶四种字法于一体, 又以画家的笔法写字, 令人叫绝。他画的兰竹又与众不同, 立意新奇, 特具个性。可以这么说, 只有使用了皮纸尤其是宣纸时才能表达如此丰富的意境。

水墨牡丹图 明 徐渭 故宫博物院

明代晚期, 在全国造纸业中书画纸生产已逐渐 占有突出的地位。故文人傅金若写诗云:
新安江水清见底, 水边作纸明如水。
兔白霜残晓月空, 鲛官练出秋风起。
五云高阁染宸章, 最忆吴笺照墨光。
明朝驿使江南去, 诏许千番贡玉堂。
在这首诗里描写了江南生产书画纸的情形, 新安 江发源于浙江省, 贯穿安徽省南部, 流入与泾县相邻 的歙县、休宁、绩溪等地。
明 沈周 纸本 山水 花鸟
造纸离不开水, 故该诗的第 一、二句是说明水的品质多么好。第三、四句是称道纸 的洁白和赞许抄纸的劳动。第五、六句是讲纸的用途, 专供上层人士书写使用, “宸”指的是宫殿, 这里引申 为帝王之意, “吴笺”即江南(古代吴越国)出好纸。第七、八句是让各地使者把好纸进献到京城来。由此推知, 书画艺术促进了书画纸及宣纸的发展, 反过来书画纸及宣纸又影响了书画艺术的进 步。两者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

临贯休白描罗汉图

明 仇英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如果说元代的书画纸还是以皮纸为主的话, 那么明代是皮纸、宣纸并举, 而到了清代, 宣纸则几乎是占领了全部的书画舞台。这一时期的书画用纸, 表现为宣纸独占鳌 头, 皮纸用量减少, 竹纸转向印书、记账、练字。麻 纸、藤纸已经消失。
明末清初, 鉴于张榜、告示的需要, 朝廷下令纸张尺寸加宽加大。对改进造纸技术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推动。这样, 使大幅书画又有了“乘兴而为”的可 能。书画家们取巨笔, 挥洒自如, 对书画艺术的发展 也是一个不小的促进。因此,在明清两代的书画纸, 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宣纸的制作水平, 迄今我们只能仿制、继承, 还没有能做到 “超越”的那一步。由此可知, 这个时期我国书画纸的发展是引世瞩目的。从此以后, 手工纸翻开了另 一页, 造纸历史舞台的主角转向机制纸, 那是后话了。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苍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