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狂揽百亿美元的出海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安世泰联合创始合伙人 / 领投肯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TO & TGO 鲲鹏会台北分会会长王志清、网宿科技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兼高级研发总监 & TGO 鲲鹏会会员林更新、微医集团海西医药交易中心技术总监 & TGO 鲲鹏会会员赵定益、爱范儿 CTO & TGO 鲲鹏会广州分会学习委员何世友、坚果资本合伙人邵元胜、积梦智能创始人 & TGO 鲲鹏会上海分会会长谢孟军等重量级嘉宾应邀出席,与参会者一起探讨「基于工业大数据下的工厂系统实践」「小程序生态解读——全面进入 LESS 时代」「跨境出海领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
本篇文章根据邵元胜在活动现场分享的「跨境出海领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整理,有部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坚果资本合伙人邵元胜
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出海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大家可以带着以下 5 个问题来听我的演讲: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时光机终局理论谈起。
2000 年,孙正义投资了马云 2000 万美元,基本上烧光了,当时不知道阿里后来会衍生出这么多业务。孙正义说,科技行业里欧美市场发展快一些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新产品和模式在先进市场火了,那么它在新兴市场也可能会火,只要时机恰当杀回去,投资相同的品类就一定能赚钱。
在这之后,孙正义投资了人人网,他认为人人网是中国的 FaceBook,然而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发展。后来又投资的豌豆荚数亿美金,他认为豌豆荚是移动 APP 时代的搜索引擎,但结局并不如他所愿。
那么中国究竟有什么本事出海呢?
首先是中国工程师在应用层的能力,包含人数、质量、勤劳刻苦的精神都是全球顶尖。其次是供应链能力,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供应链能力一直是世界其他地方非常羡慕的。最后是时间点,国内创业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背后本身会有推力催生一波往外走的趋势。
当今中国互联网很多模式都是起源于美国,不管是过去的三大门户、搜索、电商都有能找到美国的对标公司。近几年,有大量的创业公司复制中国模式到新兴市场,如工具、电商、娱乐、旅游、出行、物流、支付等,大家可以发现如今谷歌 PLAY、苹果应用商店的榜单都被中国 APP 工厂所占领,很多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都被中国公司占领了 40%-50%,这可以印证复制中国模式到新兴市场是可行的。
2018 年,中国独角兽公司有 131 家,比美国的 82 家领先许多,也许有一些泡沫,但可以说明中国互联网竞争力十分强大。
谈到全球出海,全球有 224 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个体差异非常大,我们判断一个新兴市场是否值得闯进去需要列一个大题的框架,看看跑到是否成熟。另外还需要关注一些基础设施,这是观察新兴市场是否成熟的方式,如当地的进口、贸易、政策、社会文化、服务效率等,根据这些框架做一个总结。
除了欧美存量以外,世界上还有很多新兴市场机会也值得关注,考虑线上渗透率、人均 GDP 、市场体量等等多种因素后,最终中短期最有机会的新兴市场主要为印度、东南亚、中东等市场,而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我们可以把现有的新兴市场的优劣势整体概括一下:
第一个新兴市场是东南亚,东南亚有 5 亿人口,其中主要大国是印尼,他们有 2.8 亿人,我们如果想要做东南亚出海,基本上是绕不过印尼、菲律宾和越南。东南亚的好处是离中国比较近的,人均 GDP 还算不错,不好的地方是东南亚各个国家差异非常大,需要具体针对某个国家进行本地化的调整,另外国内巨头在东南亚下注比较多,竞争会比较激烈。
第二个新兴市场是印度,中国国内很多创业公司估值都非常高,但印度创业公司的估值比中国还要高。印度有 10 亿人口的体量,是未来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国,经济高速发展,GDP 增长 7% 以上。但印度所遇到的问题是,资本过热,十几个邦之间的语言、法律各不相同。从过去这几年看来,目前国内还没有创业公司在印度市场真正赚了很多钱,普遍还处于亏损投入阶段,大家都是赌未来。
第三个新兴市场是中东北非,25 岁以下人口有 70%,互联网渗透率也非常高,电商客单能达到 150 美金。但是每个国家情况都不太一样,像伊朗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比较特殊,伊朗在中东比较孤立,它的宗教不太一样,它和美国的关系会比较差。而土耳其会偏西化一点,和美国靠得比较近。
做基于任何需求场景的创业,做到一定程度甚至一开始,就建议可以尝试产品 / 服务在海外市场投放,假如要给资本讲故事,最好的故事一定是具备以下几点:最好的场景,连接了背后产业链上的各个关键角色并消耗了他们的时间,沉淀了最有价值的数据,且可以横向扩展到海外市场。
这里不讲适合某个具体国家或区域市场的太细的各种方向,这次我们能达到对出海的品类有一个全局性的宏观认识即可。
首先我们先看一张整体的企业出海业务场景演进图把握下品类脉络,从开始的阿里巴巴、速卖通、360,到小米等其实一直伴随着出海,如下所示,图中有好几家优秀企业我们坚果有幸参与其相对早期的投资。
再看基于二级市场公开数据扒出的一些海外业务上市公司的统计,这里整理了海内外沪深两市,港美股的,主营海外收入占主营大于 30% 的一些公司名单,再加上一级市场一些还没上市的但体量够上市的“出海”公司,我算了下,超过 500 多家,非常之多,还是挺恐怖的。
这些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主要包括 TMT 相关信息服务类和供应链类。TMT 类其中游戏 /APP 类等轻资产公司占比较高,供应链类主要包括 3C 供应链,轻工供应链,小家电等,这些供应链类上市公司其实就是中国制造背后的中流砥柱,未来如果中国团队利用中国供应链的能力做出海的事情,我认为是非常有机会的。
向海外输出新经济的代表 --- 港美股的相关出海公司如下所示:
业务品类包括大数据,智能硬件,互联网 - 工具 app/ 文娱消费(内容如游戏,直播,短视频,头条,社区,音频等)/ 行业应用等。
目前海外创业机会背后主要由 2 个关键点:
大家如果要做海外创业,一定要具有冒险精神。很多人看到“海外”两个字时一般都会觉得恐惧,但是要相信,中国人的供应链,技术,运营能力,包括拼劲还是非常强的。另外需要结合海外本地化元素,进入当地核心能力圈。
适合风险基金投的公司本身是要较高业务增速的,这个速度的背后除了内因,外因背后一定是有某个“Timing”或某个红利,如供需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效率大幅提升但体验不降,或者体验大幅提升但效率不降等等、流量是否创新、技术创新等。我个人是更偏向于供需质变 > 流量创新 > 技术创新,当然要看具体的公司业务场景,一个好的 Startup 上面至少要占一个。
创业团队要识别并制定核心的 KPI,如果在过程中发现团队能建立自己数据采集分析的体系,把场景数据化建立画像,建立更高效的连接,我认为这个团队会比较扎实。
和国内核心差异点:人性相通,终局大部分会趋于一致,但中途的流量结构,变现,竞争,合规肯定需要本地化探索。
邵元胜:从财务表现来看,投资算是成功的,当时我们是天使轮投了几百万且投资成本很低,它目前净利是好几千万,因此算是相对成功的投资。
投资理由是前端上因为定制,产品溢价不错,欧美市场在这一块的需求也比较成熟但人力成本非常高,另外本身团队供应链能力这一块会比较强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 AI 定制概念的国内某几家创业公司,收入及估值飙升非常快,做的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基于数据库和供应链的打造,只要你输入几个参数,便能根据体态、胖瘦进行定制,因此整体来看定制这个事情还是有很多可挖的地方。
邵元胜:我建议首先精力不要太放在所谓建立自己单独自有流量的平台,比如面向海外的 B2C 平台,这个中短期可能吃力不讨好;重点放在解决国内供应链问题和国外 B 端客户的服务上,把自己的供应链能力倒逼出来再说;可以尝试走一下 B2B,甚至可以考虑是否要在海外建立工厂,帮助更好地节省达到用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