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秋语·文化中国】董双锁:暑夏话扇||主播:五彩云霞---第698期

  暑夏话扇

作者:董双锁 || 主播:五彩云霞
扇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实用普遍、价廉方便的消暑纳凉工具。特别是到了烈日炎炎的暑夏,从街头巷尾到庭舍院落,凡在人们纳凉的场合,各种材料制作的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名目繁多的扇子便随处可见,也可谓夏日的一道靓丽风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电扇、空调等现代化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机关、家庭、宾馆、会议室等。在特殊的环境中,电扇与空调虽然省事,也似乎替代了扇子的功能和作用。但就其锻炼健身、户外使用、价廉方便而言,是其他任何现代降温设备所无法比拟的。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都,人们普遍喜欢的传统扇子,至今仍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用鸟的羽毛制作扇子,故称羽扇。最初的羽扇,是由侍佣者手持,作为一种宠物,用来为帝王遮风蔽日。当时的羽扇多为贵族阶层使用。如《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手中经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志潇洒,从容淡定,妙计横生,运筹帷幄。这种神态成为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表现出一位风流倜傥的军师形象。
到了西周时期,扇子才作为纳凉工具,在民间广为使用,但仍多为羽扇。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末时又出现了团扇、折扇(也叫“合欢扇”)等多种款式花样的扇子。后来流行的扇子,不但有驱酷暑、送清风的功能和作用,而且还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容。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在扇子上挥毫吟诗作画,描绘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古代唐伯虎、郎世宁的扇面,都是浩瀚艺术海洋里泛起的经典浪花。到了近代,扇子作为戏剧、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道具,搬上了舞台,充分展示了扇子的艺术魅力。同时艺术家们还把扇子潜心加工成室内的装饰佳品,被喜爱者悬挂于客厅、卧室的墙壁上,给人以一种高雅文静之感。后来,许多人把各种精致美观的扇子作为一种艺术珍品,馈赠和收藏。尤其近年来,不少商家充分利用扇子这块阵地作为媒介,进行产品广告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长久以来,使用扇子更具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首先,扇子可自我调节风力,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抗病能力的减弱,使用电扇和空调时,稍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患“空调病”,甚至引发面部神经麻痹。手摇扇子,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自我控制风力。其次,使用扇子可锻炼活动肌肉关节。摇扇需要手指、手腕、肩部等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运动,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再是,扇子携带使用方便。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到户外聚集纳凉,一边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一边摇扇纳凉,驱蚊消暑,这是电扇、空调不可代替的。尤其是老年人,每到暑夏,手持扇子,轻挥缓摇,顿觉舒适凉爽,这样既可消除郁闷疲劳,又能通过适量运动延年益寿。难怪人们常言道:摇一摇,少烦恼。
我国的扇子不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做工精巧,各有特色。如浙江杭州的黑纸扇,海南三亚的芭蕉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辽宁丹东的折叠扇等,制作考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都被誉为“扇子之王”而驰名中外,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深受人们亲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广大劳动人民还利用一些植物的茎叶通过加工而制作成各种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扇、竹扇、麦扇等。虽然这些扇子不可登“大雅之堂”,但它就地取材,加工方便,经济实惠,耐用方便,广受欢迎。扇子的制作,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扇子的艺术,充分彰显了现代精神文明的灿烂瑰宝。
扇子历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抒情寓意的最好表达方式。“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在这灼热升腾的暑夏,愿传统的扇子为你驱赶闷闷酷暑,带来丝丝清凉。
作者、主播简介

【作者简介】董双锁,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任霍州市农业系统工委书记。多年来,先后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新闻、文学作品。曾参与了《霍州市志》《霍山雄风》《中镇文脉》《霍州村名概述》《霍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等重大专著的编纂工作,并主编了《师庄村志》《董氏家谱》《岁月足迹》等丛书。现系临汾市作家协会(会)员,霍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霍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霍山》《京霍情》《医苑之窗》杂志编委。

【主播简介】五彩云霞,梅园文学社会员、主播,心音之舞微信平台主播,在党45年,曾多年从事专职党务工作,社会工作师。退休,依然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朗读,撰写的一些文章和诗词也多次被市、区级刊物和网络收录、获奖。渴望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芬芳!
投稿须知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