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演唱:萨顶顶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和大家一起欣赏唐诗,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佛说:“浮屠不三宿桑下者,不欲久生恩爱也。”(出自《后汉书》)三宿尚且生情,何况我们共度了一百期的美好时光啊!今天就再跟大家分享一首不属于《唐诗三百首》,却被赞誉为“孤篇横绝全唐”的长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算是返场谢幕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唐有两首诗都是在历史上长期被忽略、被低估,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才逐渐被发现、被接受,直至推崇到一个崇高的地位。这两首诗,一首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另一首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唐人选编的诗集里踪迹全无,它第一次被收录是在宋朝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之中,当时收录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这首诗用了一个乐府旧题,自然要归入乐府诗中。但是呢,到了明朝,这首诗就像卞和手中那块荆山玉一样,终于等到了被承认、被赞叹的那一刻。那赞叹之后呢,赞叹之后是加倍地赞叹,直到成为传奇。明朝文学家钟惺说:“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吧?那清末诗人王闿运觉得不够,他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个评价似乎已经无以复加了,可是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又翻出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那这样一来,我们之前讲的一百首也罢,三百首也罢,面对《春江花月夜》就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了。那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
先看题目——“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真美,美得有南朝范儿。事实上这个题目也确实是一个来自南朝的乐府旧题,相传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所创,但是陈叔宝的《春江花月夜》并没有流传下来,真正流传下来的倒是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首诗漂亮不漂亮?也是真漂亮,但它又不仅是漂亮,它还真宏大,暮霭沉沉、春江浩浩、春花怒放、星月交辉,“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宁静而又壮美的画卷。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其实正是从隋炀帝这首诗生发出来的,可是他的生发,绝不仅仅是把五言改成七言、把短篇改成长诗这么简单,他是把一幅画变成了一场梦,把一个美女变成了女神。那他是怎么生发的呢?《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换一个韵,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九个小节。这九个小节又是什么关系呢?最简单地说,这九小节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节,写景;第二部分是三四节,写理;第三部分是从第五直到第九节,写情。
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一部分在讲什么呀?就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啊!前四句是春江月,后四句是月下花,镜头呢也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铺陈开来。
先看前四句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江春水奔流入海,那么浩荡,又那么宁静,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上,一轮明月随着海潮出生了。她脱离了大海的母体,带着新生儿的纯洁和力量,海潮一波一波地冲向岸边,明月也一点一点儿地升上中天,海潮是横向的,月亮是纵向的,它们同时出生,它们相伴成长。一个生命的“生”字,让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奇而又新鲜。那接着呢?“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涨满的样子。江海相连,春潮涌动,潮水走到哪儿,月光就跟到哪儿。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嘛,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照耀呢?江海生出月亮,月光照映江海,千里万里春潮涌动,千里万里月光生辉,这四句诗何等宏大、何等蓬勃而又何等宁静、何等美丽呀!
那再看后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从海到陆,从月到花了。原野之上,一片春花烂漫,江水蜿蜒,环绕着这片开满鲜花的芳甸。那月光不是一直在追随着江水嘛,她也把清辉投射到这片花林之上,仿佛给花朵撒上一层皎洁的冰晶。这是真美丽,真纯洁吧?那接着呢,接着主题又回到了月亮,“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夜的长空本来会有飞霜撒下呀,可是呢月色如霜,一片月华播撒,飞霜因此隐没了。水岸长汀,原本是白沙似雪吧,可是呢,月色如银哪,在银白的月光之下,白沙也隐没了。一句天上,一句地下,整个天地都被明月浸染,也被明月净化了,既然如此,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怎能不被净化,不被感染,不被震撼呢?
那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也就过渡到第二部分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天一色,都是那么澄澈透明,连一粒微尘都看不到,只见长空之中一轮孤月显得格外皎洁。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月亮被放大了,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诗人和它对视,发出最天真也最深邃的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问题我们熟悉不熟悉呀?我们是熟悉的呀。李白说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说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是这些,通通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啊,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次发出了这惊人的一问。在我徘徊的这片江岸上,是哪个人第一次看到了这轮明月?而这深深吸引着我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第一次把它的清辉投向了人间?这是一个宇宙之初的问题,也是一个人之初的问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无解。即使在科学昌明(1、黎明;2、兴盛发达;3、盛美;4、发扬光大;5、开明等。)的今天,仍然无解,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它是一个人文问题,是人和月亮的一次神秘对话。我是谁?你又是谁?在我之前,一定有无数个如我一样的人吧?那么你始终是这样的一个你吗?
永恒的风月,短暂的人生,谁到此不会心生感慨呢?感慨什么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谓“人生易老天难老”啊,人生是一代一代地更迭、绵延,而江月呢却只此一轮永恒不变,这是伤感吗?当然是伤感的,但在伤感之中却又有一种别样的力量,个人的生命固然是短促的,可是呢,“父又有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正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人和明月才可以共存。永远有人在凝望着明月,也永远有清辉洒向人心。那人看着月亮的心事,大概是各个不同的吧?那么月亮呢,月亮为何一直孤悬海上,照耀人间,难道她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吗?没有人知道她在等谁,也没有人知道她何时才能等到,只见一派长江,浩浩汤汤,奔腾远去。江月有待,而江水无情,这就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水流荡,人的内心也生出波澜,什么波澜呢?由孤月联想到孤单,再由孤单联想到相思、相待。那诗人的笔触,也自然地由大自然过渡到人生。这样一来,第三部分也就顺理成章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部分啊,再细细分来,其实又是三个小段落,哪三小段呢?
第一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流荡,本来就容易引发游子的飘零之感,而所谓“浦”,是江水分岔的地方,也是离人送别的地方,在古诗中一向也是不胜离愁。南朝的大才子江淹不是说嘛:“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飘飘,枫叶青青,浦口流水,各奔东西,还什么都没说,一种离愁已经弥漫开来了吧?那到底是怎样的离愁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叶扁舟之上,是谁家的游子还在月光下漂泊呀?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苦苦相思呢?两句诗,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写得一唱三叹。
那接下来呢?接下来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吧,所以第二个小段落是接下来的八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是在讲谁呀?讲思妇,可又不是直接讲思妇,而是用一轮明月来烘托思妇的相思之苦。“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明明是思妇“揽衣起徘徊”(出自《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诗人偏说“可怜楼上月徘徊”。这月光就在思妇的妆楼上徘徊不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她的玉户帘、照着她的捣衣砧,这些都是闺阁常用之物吧?却又都是容易惹起相思的物件,妆镜台让思妇想起当年夫妻双照的甜蜜,玉户帘让她产生了丈夫掀帘而入的恍惚,那捣衣砧上呢?还放着她给丈夫准备的衣料。月光就在这些物件儿上流连,卷也卷不去,拂了又回来,它是那样缠绵,又是那样恼人。这四句诗其实是脱胎于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但是呢,经过张若虚这样委婉地铺陈,就要比原诗缠绵多了,也风流多了吧?那月光留连,自然让思妇想到同在一轮圆月之下的丈夫,因此呢,也就引出了下面四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我们同望明月,却又两地相悬,我多么希望能追随着这月光走到你的身边。可是呢,悠悠长空在上,连鸿雁也无法随着月光飞向你;浩浩江水在下,连鱼儿也不能随着江水游向你。中国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思妇却在感慨,连鱼和雁都到不了你的身边,我又如何能到呢?
那思妇的故事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第三小段,讲游子了。看最后八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我们开头不是说这首诗就像一场梦一样啊,此时真的有梦出现了,谁的梦呢?游子的梦啊。在梦中,花落闲谭,春光将老,可自己呢,还是远在天涯。江流水逝,流走的岂止是水,是春光,更是游子和思妇的青春哪!而那轮无所不在的明月呢,也斜斜地向西沉降了,它不是从海水中出生的吗?此时,它似乎又要落到江潭中去了。此情此景,令人何等感伤,又是何等迷惘啊!那接下来呢,接下来是最后四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夜呀就这样过去了,斜月沉沉隐藏到了苍茫的海雾之中,不再流光溢彩,也不再惹逗相思。碣石与潇湘、游子与思妇,天南地北,中间远隔着万水千山,那是他们无法跨越的漫漫长路啊!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凄凉吧,可你看看张若虚怎么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他从一对游子和思妇推广开来了,推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有情世界,这一对游子和思妇固然无法团圆,可是呢,在这千里万里之间,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一定会有几许游子乘月而归吧?那动人的情思正和落月的余辉一起,洒满了江边的树林之上,这是谁的情啊?是游子的情,是思妇的情,也是诗人的情,是月光的情,是天地有情啊。
开篇一轮明月升起,结尾一片情思摇曳,光彩焕发而又缠绵蕴藉,真是余音袅袅,让人心醉神驰。
那通篇看下来呢,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到底好在哪?好在莫可名状的美,莫可名状的婉转流畅。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梦境,一首穿山渡水而来的山歌,一声从最蓬勃的年代、最年轻的心里流淌出来的深深叹息,它永远魅力十足,也永远无法复制,所以它才“孤篇横绝”,所以它才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