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吃爱吃的人,生活总是有所寄托的。我们因为果腹饥肠而四处奔波,也因为口腹满足而自在欢悦。对生活深情的人,必然饱含对一饮一啄的认真与用心。我们的味觉里,藏着天地物侯的大美,映着亲人伫望的黄昏,装着淳朴熟悉的乡音……会吃,是福。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理
中医养生以整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既体现自然对人体的重要影响,又强调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通过经络链接的整体。
饮食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和饮食的方法,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或辅助药物防治疾病,促进疾病康复及防病复发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具有补养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及治疗疾病等多方面的作用。
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有节是《黄帝内经》所言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经验之一。
节,指节制、克制、管理。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规律,还包括饮食物品种搭配的适宜、食物量的适度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 冷热适中不过冷过热、进食的时间规律等多方面的内容。饮食如不节制,则容易发生疾病,影响健康与长寿。
五味调和合理搭配
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不同。五味之食物,对身体的作用各有不同,与相应的脏腹有着特殊的联系,从而可选择性地发挥作用。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学说,将这种关系归纳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一般来说,五味能相应增强五脏之气。所以饮食需要五味调和,才能使五脏之气均衡健旺。
如《黄帝内经》提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谷、果、畜、菜几类食物,饮食种类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均衡的营养,而使阴阳调和。
因人制宜
饮食的选择要与个人的体质相适应。体质属于寒性者。适宜食热性食物,少食生冷性寒的饮食;体质属于热性者,则应少吃辛辣香燥的热性食物,多吃清淡凉性的食物。
大葱、韭菜、大蒜、辣椒等属于温热性的食物,对于脾胃虚寒者,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这些食物对于有内热或阴虚者,则易助热伤津而上火。瓜果类食物性质多偏寒凉,多能清热解渴,适合有内热或阴虚者食用,对虚寒体质者和妇女经期应少食。如体瘦者,往往阴虚有热,在饮食上应食甘润生津之品,老人与小儿脾胃功能较弱,应以易消化、性温暖且质软的食物为主。
因时制宜
四季气候具有寒热温凉的变化,空气有干燥潮湿的差异,均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因此,结合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调配饮食,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应当重视的。《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季阳气生发,应选择相应的食物以辅助人体阳气的生发,肝气常偏旺,五味中酸味人肝,酸性收敛,易导致肝气的抑郁,肝郁则克脾,影响中焦运化,所以春季要少吃酸昧食物,适当增加甘味食物以增强脾胃的功能。
夏季炎热,五行属火,火热之邪易伤及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所以夏季应注重养心,夏季若食用生冷过度,反而可能导致寒邪,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痛、腹泻、因此,夏天还应常吃辛温的生姜或辣椒,以健脾化湿,所以民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秋季干燥,常出现皮肤、耳目干燥,咳嗽少痰,便秘等燥邪伤肺、伤津液的症状,秋季还需要注意“少辛增酸”。辛味食物过多会使人体阳气向外扩散,影响阳气的收敛,所以秋季应减少辛味食物,而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以助人体阳气的收敛。
冬季严寒,寒冷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饮食应重在温补肾精,潜藏肾阳。选择冬季进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冬季进补也要注意适度,若吃过多肉类,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又会导致食积。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域环境, 有一定的气候特征及生活习惯,如四川盆地空气度较大,喜好吃麻辣辛香味道重的饮食,具有健脾开胃,发汗宣肺,散寒除湿,等作用。
冬令食补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区别,北方气候多严寒,宜食热性温补食品;南方气候相对温和,宜吃甘温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