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天八卦推演人体经络气血流注次序奥秘
人体气血流注次序:从寅时开始,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周而复始,运行不休,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大家有谁想过这个是怎么来的吗?可能大家很少有人会去想,我也曾困惑于此。
后来因为接触到易经,而且一直坚持把它与中医临床试着相结合,发现原来中医的很多理论体系不是一睁眼马上就可以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推演而来。
易经是讲阴阳气机升降运行的规律,里面有一个先天卦象,这个先天卦象蕴含人体经络气血流注的奥秘以及人体经络分布的奥秘甚至蕴含治疗疾病法则的奥秘。
(先天卦象图)
天地定位,乾坤。
山泽通气,艮兑。
雷风相薄,震巽。
水火不相射,离坎。
先天卦讲的是阴阳的对峙。天为乾属阳,地为坤属阴;艮为山属土,兑为泽属金;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属相火,巽为风属木。那么卦象的顺序就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阴阳平衡对应关系,乾与坤相对,就是父与母,艮兑、震巽、离坎分别相对,就是六子:乾坤生六子。
中医也遵循八卦的对应平衡原理,而且还十分重视人体阴阳平衡的问题。举个例子,兑为金代表肺与大肠;离为火代表心与小肠;震为相火,雷龙之火,代表三焦与心包;巽为木代表肝与胆;坎为水代表肾与膀胱;艮为土代表脾与胃;然后将统摄一身之阳的督脉归为乾卦,主持一身阴气的任脉归为坤卦:这样就把人体十二经络与之相对应了,正好形成了手足三阳三阴脉加上任督二脉的对应关系。这样下来我们就知道原来中医与周易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气血流注的顺序,从兑卦肺-大肠到艮卦胃-脾;至离卦心-小肠到坎卦膀胱-肾;至震卦心包-三焦到巽卦胆-肝,这也刚好与八卦对应,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对应。所以气血流注图及其传变包括六经的传变都是与周易八卦的这几句话相对应,由此推演而来。
气血流注图里唯独没有督脉和任脉。《内经》里是有任督二脉的流注的,后来医家做了调整,去掉任督二脉剩下十二经络对应十二时辰。《内经》里流注次序是从督脉开始,下接任脉,然后是肺脉以后的流注。把任督二脉去掉,首推肺脉,起于寅时的流注也符合道理,但不是古人的本意,加上似更合乎古人对人体经络的描述。
古人的天人相应的观念是很有道理的,与天地相参。“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但现在很少很少去应用了。大家一定要回归经典去研究它,要多问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中华文明的复兴,坚信自己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经典是有用的,是正确的,树立中医自信心,首先要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简单介绍从先天八卦里推演出来人体气血流注次序的奥秘。大家要知道易学并不是没用,而是中医产生的基石。包括以后我们有什么创新理论,也绝对是从可以从易学里得到的。
(本文摘录自牛晋桂老师《周易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