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三部曲
教材教材,教学之材,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熟悉吃透教材掌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呢?我从钻研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延伸三个方面解读:一走近教材,二走进文本,三走出教材。
走近教材
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落实高考大纲的中介,所以一名教师尤其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首先就要研读课程标准要求、考试大纲要求,做到统观全局。同时了解全套教材,必修五个模块选修要学习内容,各个年级所学内容编排体系,例如诗歌的鉴赏从必修一的新诗,必修二的《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必修三的唐诗,必修四的宋词心中有清晰的思路,内容了然于心。还要全面了解一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知晓每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的技能、要提高的能力。比如必修三小说、诗歌、议论性文言文、科普文章必须清楚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走近教材还要阅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肩上读懂教材编写意图,参考教辅资料了解与文本相关资料,参考教学建议,了解有关评述、名人赏析、评价观点,掌握文本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占有资料,更为广阔地审视文本才会在备课、上课中加以整合,选择最好内容最佳切入点更好地服务教学活动。
走进文本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时代性而又多元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高考,可以说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深入钻研。
首先就得专心走进文本,认真阅读细心分析,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真正地领会编者意图、文本旨意、文章内容,理解文本塑造形象特点、所抒发情感、阐发哲理,把握文本结构层次,分析文本所用艺术手法,品味语言美,让自己与文本相融,真正达到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这样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应该抓住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什么,难点在哪儿,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问题,把知识转化成问题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另外,备课时课后练习也要认真解答,深入细节才能紧扣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走出教材
教学过程是以教材为本,可是教材无非是例子,不能迷信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备课时更应该学会走出教材,摆脱教材的束缚。走出教材包括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和对教材创造性使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阅读者不同年龄阶段,思想观念、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不同,在加上同一文本本身具有多元化解读。“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本主旨多意性、人物性格多面性、文本语言,不同的读者感受理解不同。单单《荷塘月色》的语言余光中就认为不美、不精、不出色。所以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理解感悟评价人物形象、文本主旨,从阅读写作角度概括文本艺术特色。还有,对文本的拓展可以从阅读典型角度归纳出一般的阅读方法,从写作角度归纳出普遍性的写作方法。
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具体班级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在使用教材时就要创造性重组,优化教材,对教材做手术,重新洗牌,合理取舍再加工,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使用教材时有些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理解不了,比如霍金的《宇宙的未来》,就可以大胆删减。中学生青春活泼时尚,喜欢流行歌曲、演艺明星,教学时可以增加这一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些内容老化僵化完全可以替换,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钻研教材时也可以顺序重组、调整,比如必修二、必修三分别有两单元诗歌文言文紧挨加大了学生背诵的难度,教学时就可以调整把现代文单元插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当然要以尊重教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为前提,脑中要有课标,心中要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理顺知识体系,领会理解教学任务,能走进教材也能超越教材才能顺利、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对教师来说,深入钻研教材就是永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