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医言》——虚火论(四)

无论您远走何方

第八章:虚火医案举例

一、失眠神经衰弱 (阴火乘土)

周某某,男性,45岁。

近年来因工作劳累,常神疲无力,头昏肢软,心烦不寐,食纳呆滞,有时腹泻,口干,口淡,渴不欲饮。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

诊察:脉沉细,舌淡,苔薄白。

辨证:劳倦伤脾,阴火乘土。

治法:效东垣补中益气法。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炙草8克 陈皮10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云苓10克 枣仁10克 生姜3片 红枣5枚(5剂)

二诊:精神饮食均有好转,但睡眠仍差,宗原方加珍珠母30克。五剂。

注:患者共门诊四次,服药30余剂,诸症逐步好转。但因患者准备住疗养院,笔者建议其一面疗养,一面服药,并坚持保健运动。三个月后,患者来院,据述诸症基本消失,饮食睡眠均正常。系因离职休养,脾胃之气得复,阴火乃伏矣。

二、咳嗽(阴虚火旺)

黄某某,女性,45岁。

咳嗽久不愈,干咳少痰,咽痒喉红,口舌干燥,渴喜凉饮。

诊察:脉细数,舌赤,苔薄黄。

辨证:久咳损阴,肺火内生。

治法:清肺止咳。

生地10克 玄参15克 麦冬10克 桔梗10克甘草8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 大贝母10克 沙参15克 梨皮2个(3剂)

二诊:服前方三剂,咳减,咽干好转,舌脉同前。仍按原方去石膏再给四剂,并嘱兼服雪梨膏以润咽清肺,早晚各服一次。

三诊:咳嗽逐步消失,嘱继服雪梨膏一周,以善其后。

注:肺喜清肃,久咳燥火内生,如加以外来燥火,必然久咳难已,甚至损肺咳血。本案用清润药后,不到两周,咳嗽迅即消失。

三、头火(阴虚阳亢)

王某某,男性,52岁。

自述一贯头火重,虽在冬月,头部仍觉火烘感,不能戴帽,头发脱落,出现秃顶,口苦口干,眼、鼻有冒火感,曾去某医院检查,未发现任何疾病。血压130/90mmHg。

诊察:脉弦数,舌赤,苔薄黄。

辨证:阴虚阳旺,头火上冲。

治法:育阴清阳。

桑叶10克 丹皮10克 柴胡10克 玄参15克白芍10克 白蒺藜10克 钩藤10克 石斛10克 甘菊10克草决明20克 生地15克 薄荷3克(3剂)

二诊:服上方后,火气下降,头部清爽,嘱按原方再进三剂。

四、重症便秘(阴虚热结)

蒲辅周医案:

曾仅用茶叶一味,治一热病伤阴的老年患者。

患者系中医研究院家属,热病后生疮,长期服药,热象稍减,但病人烦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进而发生呕吐,吃饭吐饭,喝水吐水,服药吐药。病者系高年之人,病程缠绵日久,子女以为已无生望,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询问蒲辅周尚可救否。

蒲老询问病情之后,特意询问病者想吃什么,待得知病者仅想喝茶后,即取龙井茶6克,嘱待水煮沸后两分钟放茶叶,煮两沸,即少少与病者饮,他特别强调了少少二字。第二天病家惊喜来告:茶刚刚煮好,母亲闻见茶香就索饮,缓缓喝了几口未吐,心中顿觉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并解燥粪两枚,当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知饥索食。看还用什么药?

蒲老云:久病年高之人,服药太多,胃气大损,今胃气初苏,切不可再投药石,如用药稍有偏差,胃气一绝,后果不堪设想。嘱用极稀米粥少少与之,以养胃阴和胃气。如此饮食调养月余,垂危之人竞得康复。

蒲老回忆说:愈后同道颇以为奇,以为茶叶一味竟能起如许沉疴。其实何奇之有,彼时病者胃气仅存一线,虽有虚热内蕴,不可苦寒通下,否则胃气立竭。故用茶叶之微苦、微甘、微寒,芳香辛开不伤阴,苦降不伤阳,苦兼甘味,可醒胃悦脾。茶后得矢气,解燥粪,是脾胃升降枢机已经运转。能入睡,醒后索食即是阴阳调和的明证。而少少与之,又是给药的关键。如贪功冒进,势必毁于一旦。

五、口腔溃疡(蒲辅周口疮医案)

周XX,男,33岁,

已婚,干部,

于1962年6月5日初诊。

多年来常生口腔溃疡,时发时愈,现口粘膜、舌及牙龈等处都仍有溃疡,历时较久未愈,三个多月来每晨一次溏便,量多而臭,无粘液及里急后重感,食欲不佳,不知味,口渴喜热饮,睡眠及小便正常,形体清瘦,口唇红,脉两寸弱,关弦大,尺沉细,舌质红,微有黄腻苔,诊断属中虚脾热,治宜益气清脾。

方宗封髓丹加减:

炙甘草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盐水炒) 砂仁一钱(打) 炒白术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服四剂

11日二诊:服药后口腔溃疡及大便溏臭均减,食欲好转而知饥,脉寸弱,关稍缓,尺沉细,舌如前,原方加生扁豆三钱,荷叶二钱,服五剂。

18日三诊:口内溃疡已消失,消化好转,但大便尚未成形,关节酸,口微干喜饮,脉寸小、尺大、关弦虚,舌质正常无苔,据脉舌属脾肾阳不足之征,宜脾肾分治,用补中益气丸每日早服二钱,金匮肾气丸每日晚服二钱,以后大便逐渐成形,口腔未再发过溃疡。

按: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本例患者脉虚便溏,消化弱,喜热饮则不属胃火,故以脾热治之。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考黄柏主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解热毒,封髓丹虽主治相火旺、肾精不固,但蒲老在临床几十年的实践中证明,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热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其次患者兼有腹泻、消化不良,故加白术、党参、大枣、扁豆等药,健脾益中养胃,药后口疮愈。由此可见,封髓丹不仅泻相火而固精,且能治虚热上炎。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详察病机,辨明虚实,掌握一方可治数病,或一病需用数方,就能收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效。

六、 慢性胃炎(气虚湿热)

董 x x,女,37岁。

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

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克,红人参6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黄连3克,泽泻10克,陈皮8克。服药7剂,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证若失。细心调理两月有余,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七、泄泻(阴虚加湿热)

徐景藩医案

毛某,男,62岁。

2005年6月1日初诊。4年前曾行胃癌手术,现症见腹鸣便泻,次多量少,夜间尤甚,口干欲饮,舌红有紫斑、苔灰黄,脉弦细数,脉来歇止,高年术后气阴两虚,脾胃之气亏虚,脾阴不足,夹湿热内留。

拟方:健运脾胃,益肾清化。

党参10g,焦白术10g,白芍15g,山药15g,五味子5g,黄连3g,益智仁10g,补骨脂10g,藿香10g,焦山楂、神曲各15g,荷叶10g,鸡金10g,泽泻15g,诃子10g。服21剂后,大便日行1~2次,已成形。

按:经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病位主要在脾,久泻也可及肾,出现肾阳虚弱。健脾需辨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分别采用益气、养阴、温中治法。本病不仅有脾气虚,同时还有脾阴虚,而且高年久病肾阳不足,肠腑湿热内蕴,寒热虚实错杂。徐老据证采用慎柔养真汤加减。用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化湿;用白芍、山药、五味子、诃子养脾敛阴止泻;用黄连、藿香清热化湿;焦山楂、神曲、鸡内金健脾助运止泻.

八、发热(气虚发热) 

刘渡舟医案

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

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 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 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 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 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 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 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九、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

侣某男,9岁,

1985年7月5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

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山东中医杂志1989)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十、咳嗽(土不生金)

某脉细弱,形寒久嗽,寒热频来,易于惊恐,经来色淡且少,不耐烦劳。此阴阳内损,营卫造偏。仲景: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知清凉治嗽等法,非醇正之道。

黄芪建中汤去姜。《眉寿堂方案选存》

【赏析】久嗽案,频见寒热,善惊易恐,月经色淡量少,体倦乏力,脉细弱。观脉症,为气血两虚,脾虚卫弱之象。此案为慢性久咳,子病及母,宜从子病补其母考虑,治以甘缓健脾,调和营卫。方用黄芪建中汤甘缓补脾,其去生姜者,因营卫不足,营阴亏乏,不宜生姜发散耗阴。

东垣谓“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脾胃虚弱,营卫不足,小建中汤应用合宜。更加用甘温益气之黄芪,合为“甘温气味,建立中宫”。中宫立而脾胃健旺,亦合乎“劳者温之”之大法。且该方“全以补土为用”,土旺自能生金,故不治嗽而嗽止。若以纯投清寒之品理肺,以寒治寒,徒伤脾胃生气。

十一、狐惑病(中虚湿热)

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

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0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 ■ ■

本文作者:洛阳~许宝峰

(0)

相关推荐

  • 小儿不想吃饭常用方

    又称为小儿厌食,指小儿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症状.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有关于小儿厌食的中医治疗方法,小编做了以下总结~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可以分为这几个类型,证型如下: 脾胃气虚 表现:不思进食,食量 ...

  • 《复习·心肾不交证》肖春宏老师

    ​<复习·心肾不交证> 一,[基础知识] 中医说"知常达变",意思是说只有知道正常情况是什么样之后,才能知道什么样情况是病变了.不知道正常情况是什么样,当然不知道现在情 ...

  • 我脾胃虚脸色黄,可以吃逍遥丸改善吗?现

    病情分析:脾胃气虚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

  • 脾胃气虚、阳虚、阴虚、湿盛...中医教你...

    脾胃气虚.阳虚.阴虚.湿盛...中医教你对症调理! 1. 脾气虚 症见:吃的少,便溏和自汗,倦怠,消瘦,舌淡体胖,齿痕舌. 调理:甘草,茯苓,炒白术,党参.能够健脾养胃. 2. 脾阳虚 症见:腹痛,纳 ...

  • 《醒世医言》——虚火论(一)

    无论您远走何方 虚火论 第一章:火的基本概念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物质燃烧时放出的光焰.自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后,火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需的物质之一.火是能源,火是动力.火为" ...

  • 《醒世医言》——虚火论(二)

    无论您远走何方 虚火论 第三章:病理之火原因  · 1 ·  情志不适,郁怒伤肝,则肝火上炎.膏粱厚味,饥饱失常,则脾胃之火内蕴.悲哀动中,久咳气耗,则火起于肺.如沈金鳌说:"饥饱胃火动,恚 ...

  • 《醒世医言》——虚火论(三)

    无论您远走何方 虚火论 第五章:实火与虚火 对于虚火与实火,程钟龄在所著<医学心悟·火字解>中,赞同朱丹溪火以虚实二字括之,他说:"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人,势犹贼 ...

  • 《醒世医言》——除湿论

    无论您远走何方 除湿论 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世之治湿,多以茯苓,薏苡仁等辈利水渗湿.然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在脏.在腑.在经.在络之别,岂可徒事利水之法?是以不敢苟同世俗,聊赘数言.见教于高明 ...

  • 《醒世医言》——寒证论

    无论您远走何方 寒证论 夫寒证不一,岂可概以四逆治之?夫火有虚实,寒证岂无哉!余不敏,故发寒证之论,见教于高明. 1 实寒者,风寒邪气,饮食生冷,自外而入,如贼盛也. 虚寒者,七情六欲,耗伤精血,自内 ...

  • 《醒世医言》——中医无派论续

    无论您远走何方 中医当无派 不知从何起,中医也和其他中国传统行业一样分起派来了,网上有好事者将其分为寒凉派,温补派,滋阴派,补土派,攻邪派等,当然更少不了被炒的如火如荼的经方派和火神派. 各类神医将自 ...

  • 《醒世医言》——郁火论

    无论您远走何方 郁火论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祛疾之常法也: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此治病之变法也:间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更宜顺势而为. 三者之治,前贤皆有高论,审其虚实,辨其阴阳 ...

  • 《醒世医言》——火证论

    无论您远走何方 火证论 昔贤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又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何谓气有余也?气何能有余乎?以余度之,此气乃病气也.夫人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 ...

  • ​警世医言 | 两位高血压患者脑出血致死的警示

    周义是被胡大一教授称为"两位快乐的少数民族医生"的其中一位,可是这位快乐的医生最近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却表现出了"焦虑".原来,他的焦虑来自于两位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