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的《写山水诀》(上)
《写山水诀》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全书共有一卷。该书多以三言两语为一则,从树、石、水、山的具体画法,到笔墨、设色技巧,用绢用纸方法,从立意、托喻到“三远”、四时,并置杂陈。全篇缺少条理,使人有难见系统、语焉不详之感。但既有前人的经验总结,又有自己的实践所得,言法度又倡土气,加以黄氏自作成就之高,故颇得后人珍重,甚至在明末流行山水画南北宗论之后,被视为“真南宗衣钵”。下面,介绍其《写山水诀》。
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按:董源多画平远幽深的疏林远树,其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李成喜欢画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所画山石如卷动的云,人称“卷云皴”;开创“蟹爪”法,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
按:“树分四岐”是也。“树分四岐”的意思是在画树的时候,树枝要有左右横出,也要有前后出枝。在平面中画树,左右出枝易,前后出枝难,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
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按:画两株以上的树木要有主次之分,树与树之间,枝与枝之间要相交有分。
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后皆有仰枝。
按:树枝取势要符合造化之功,不可臆造,这就需要学画者深入到大自然之中,仔细观察,多加写生。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处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按:此为一峰先生的经验之谈。
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圆之法,须方多圆少。
按:“石分三面”就是要在平面中表现出石块的高,宽,深三维空间,使之具有立体感,不流于呆板(如下图)。
石分三面
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著色不离乎此。石著色要重。
按: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条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巨然所创立的江南山水画派即以披麻皴为其显著特点之一。
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是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按:矾头系山水画技法之一,指画山顶的石头,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淡而似有光泽。适合表现江南雨后的山石。
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按:黄子久以“阔远”代替了郭熙的“深远”,反映了他对山水画意境新的追求。
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
按:黄公望黄公望十分讲究用笔用墨。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新的可能。
山石树木皆用此。大概树要填空(去声)。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少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按:这还是讲属的组合画法,学画者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吴妆容易入眼,使墨士气。
按:黄公望首创浅绛山水,所谓浅绛山水,即在皴染之后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视画面情况作层层渲染,赭石可用来表现裸露的山石,花青可用来表现山上的植被,尤其适合表现江南山水轻快秀润的景色。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於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彩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者,是也。”
按:卷云皴又叫云头皴或乱云皴,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之一。以李成为创始者,所画山石的形态、笔墨仿佛云气涌动,故名。其法以中锋略带侧锋而为之。适合表现中原、齐鲁一带山石的形状和质感。运用卷云皴的代表画家还有北宋的郭熙,其皴线向内卷曲,运笔以弧线为主,有云头勾卷之势,这种皴法主要用于表现黄河流域一带的山川地貌。
雪山兰若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