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劳动课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劳动课

图文丨王文元    编辑丨文姐

孙子放学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学校星期天要组织他们去参加劳动。今年以来,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经常组织大年级的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课。这次是孙子的三年级六班要组织学生参加拾棉劳动,高兴得孙子不得了。“爷爷,你陪我去参加拾棉花吧,给我和同学们照相。”在孙子的恳求下,我决定作为家长志愿者,报名参加这次劳动实践课。
11月1 日星期天一大早,孙子早早醒了,让他爸爸做了一个拾棉的兜子,找上手套。吃过早饭后不到8点,我们就向学校集合。第二实验小学门口,早已停着4辆大巴车。三年级5班、6班、7班、8班四个班的180名学生和20多名家长志愿者、8名老师集合在学校大门口。各班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依次登上四辆大巴车。
今天去的目地是黄河口镇东寨村。孩子们上了车高兴得像百灵鸟又唱又叫,细心的姜老师和于老师利用这个机会,组织6班的孩子们表演节目,有的学生献歌,有的背诵诗词,在于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起唱起英语歌。车厢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大课堂。
大巴车一路向东,车窗外呈现出了大片大片的金灿灿成熟的水稻和绿油油的麦苗。孩子们看到广袤的田野,他们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有的喊那绿油油的什么,有的孩子说好多韭菜啊?我告诉孩子们:“那大片大片的绿苗是麦苗,小麦是越冬作物,就是秋天播种、春天长穗、夏天收割。大家还记得那句童谣吗?‘麦苗冬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瑞雪兆丰年的含义。”
于老师、姜老师又给孩子们讲拾棉应注意的事项:一是不要挂伤手,二是不要划伤脸,三是注意保护眼睛。要是遇上棉枝缠绕,一定要把棉枝分开,不要硬趟,这样会把棉桃趟下来。老师们的细心耐心,真是让我佩服。
车子一路前行,车里一路欢笑声。不觉得东寨村到了,准备拾棉花的棉农早已在地头等候。棉田里的棉花开得真欢,棉桃们张口笑着欢迎孩子们的到来,孩子们看见大片大片白花花的棉花也高兴得又蹦又跳。
一位名叫宋士华的老棉农把5班、6班的孩子领到他的一大片棉田里,另一个棉农领走了7班、8班的孩子们。
来到地里,姜老师于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注意安全,要求孩子们把棉花拾干净。走进棉田,孩子拿出自己带来的各式各样的袋子,用自己灵巧的小手,上下翻飞,把笑开口的棉花拾到自己的袋子里。这棉花长的高度正在孩子的腰部或者胸部,这高度正适合孩子采摘。孩子们有说有笑,整个棉田里一片歌声,一片笑声,一片欢呼声,孩子们那个高兴啊!这小手拾棉花还真比大人拾得快,一会儿功夫孩子们的袋子里就装满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装满袋子的棉花,倒到棉农在地头准备的大包里。
真是那句话“人多力量大”,十多亩开得白花花的棉花,一个半小时让孩子们拾得干干净净。
老棉农宋士华高兴地说:“今年我和老伴种了47亩棉花,这棉花一开就得雇人拾棉花,正愁着雇不着人拾棉花,今天学生们拾棉花又快又干净,学生们可真给帮了大忙了。拾得棉花比我雇人拾的棉花干净多了。”
一上午,学生们个个干得开心快乐。高兴得不得了。
中午要到黄河口镇的生态园吃午餐,细心的于老师又在大田里拔上了整棵棉花、一棵桑耳、一棵绿豆、一棵当地人叫野茄子的植物。学生们一上车,老师就开展科普教育课。于老师问学生们:“这桑耳结的桑籽外型像什么?”学生们高兴地说:“像小刺猬。”
于老师拿着那棵当地人叫做野茄子植物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植物?”大家都答不上来。
姜老师说:“这种植物学名叫‘龙葵’,是一种草本植物,也是一种有名的中草药,龙葵在夏季的时候,会绽放白色的花朵,秋季结出球形的浆果,成熟的一般是黑紫色,龙葵的果实叶子都是可以吃的,还可以将整株龙葵晒干作为药材,晒干后龙葵的功效极大。”
接着一个种棉技术员的学生家长站起来从于老师手里接过棉株,讲起了棉花:“同学们,一棵棉花一般要结10多个棉桃,一个棉桃有3至5个棉瓣,一个瓣里的棉絮要有10个以上的棉籽。”
这车上科普课真是让学生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车到了就餐的生态园,学生们下了车先有序地排队到洗手间洗手。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安排下,孩子们10人一桌,他们高兴地唱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己盛饭舀汤。参加劳动的孩子们自己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更加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今天,小学生们表现真棒,个个碗里没有一点剩饭。
今天的这堂劳动实践课和自助就餐,真是让孩子们受益匪浅,既是一堂亲身体验的劳动实践课,又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更是一堂节约用餐、珍惜粮食的教育课。在回县城的路上,老师又布置学生们每人写一一篇作文。这一上午的劳动实践别说孩子们,我也深受教育,受老师启发我也写了这篇短文。

作者简介:王文元,新闻编辑,东营市垦利区广播电视台退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三十多年,有百余篇作品获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