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文化苦旅》《雅舍谈吃》《苦茶随笔》《闲情偶寄》《随园食单》

毕业后,入职图书馆,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与书结下缘分。传播知识与书籍,也成为了习惯。现如今虽然不再从事图书馆工作,但读书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再忙碌,也要读两个小时书才入睡。

在图书馆工作那会,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正火热,读到《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风雨天一阁》,于是对中国的文化地标,特别是藏书楼、书院产生兴趣,后来对中国文人的书房也产生了兴趣,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外出旅游的时候,也特别关注这些文化地标,现在终于有机会跟大家聊聊。

一、藏书楼

(一)天一阁

(天一阁,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先说说这个天一阁。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他两家分别是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是火灾与蛀虫,在这点上,天一阁的防患意识堪称一流,历来是藏书楼和图书馆学习的典范。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到'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天一阁的藏书大都录入四库全书,无限荣耀。

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万两白银)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天一阁还有个特别严格的家族规定: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不让后人登楼看书,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规定。'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后经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抗日战争等诸多战乱,最为恶劣的是竟然还有小偷光顾,偷偷出卖这些珍贵书籍。为保护天一阁藏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曾特别指示保护天一阁。后来,天一阁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范盈泩、范鹿其成为公职人员。

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大家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

(二)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位于浙江绍兴城区胜利西路,为清末徐树兰创办。和范钦一样,徐树兰也是一位赋闲的兵部郎中,深受维新运动西方思想的影响。他参照西方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3年在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

《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五部,编为35卷,后分为学部与政部,编为20卷。学、政两部下各分24个类目,每类再分若干子类。古越藏书楼的创办,标志着中国私人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过渡,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三)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的古里镇。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以藏书、读书为乐。瞿绍基之子瞿镛,在金石古物中,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赵琦美'脉望馆',毛晋父子'汲古阁',清初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之后,瞿氏铁琴铜剑楼更有其独特的地位。铁琴铜剑楼之藏书,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给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藏书,是中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解放后,该藏书楼由国家接管。后来,国家为褒扬瞿氏世代爱书、藏书、护书、献书的事迹,命名为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

(四)海源阁

海源阁是也是我国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历经杨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四经四史斋''琅环之府、群玉之山'……

山东聊城的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bì】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

聊城的海源阁,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chéng】,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公私藏书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些文化地标参观一下,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沧桑。

二、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指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这个大家都没有异议,唯独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谁该位列四大之一,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争议也比较多。最早石鼓书院位列四大之一,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后嵩阳书院入列四大之一。

(一)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应天书院前身为睢【suī】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杨悫【què】所创办。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赐额'应天府书院',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经典,《诗》《书》《礼》《易》《乐》《墨子》《道德经》《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

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在晏殊、范仲淹等人主持下,大力改革当时教育系统,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王尧臣、赵鰖【tuǒ】、富弼、孙复、石介、宋庠、宋祁、张载等一批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的人才。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元代赵孟瞓【fèn】《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官府捐资下,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发源地。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基本涵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shì】主教岳麓。公元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据说,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

岳麓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知名学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荃,刘坤一,杨昌济……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公元940年,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理学大师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很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天下学子皆知。其办学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誉享海外。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四)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更是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

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

嵩阳书院的主要文化地标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简称'大唐碑'),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鲁班智立唐碑的故事从此在民间流传。稀世珍宝——汉封将军柏,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二程手植槐,家程颢,程颐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栽种槐柏多株。杏坛,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中岳嵩阳寺伦统碑,一面镌刻94窟佛像,另一面上部刻大佛龛,内作一佛二菩萨三弟子,龛楣浮雕的飞天童子诸像及碑侧图案。

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0)

相关推荐

  • 王长华:宁波的书香

    2019年第138期||总第402期 艺海风│402期 天一阁 宁波的书香 王长华 戊戌年的深秋,我在宁波小住了三四日. 在那几天里,我就像贪婪的牛羊,将甬城的风物,尽可能多地摄进相机,然后再回来慢慢 ...

  • 宁波行

    宁波味道 几年前的六月初,我在美丽的园林城市苏州呆了一周,爱人突然要去宁波出差,无意中促成了我的宁波行.宁波,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 到达宁波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宁波的早市.临海的城市果然不 ...

  • 中国古代藏书楼掠影

    中国的藏书体制分为官藏.公藏.私藏三大系统. 官藏最早出现,夏商时期已出现类似管理图书的职官,西周中期以来已出现专职管理人员,西汉武帝正式建立官藏机构,分为宫廷的内书和政府的外书.东汉政府在延熹二年创 ...

  •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下)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下)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文化苦旅><雅舍谈吃><苦茶随笔><闲情偶寄> ...

  • 中国文人画史上巨星璀璨的最名场面

    中国文人画史上巨星璀璨的最名场面

  • 在玩石头这件事情上,中国文人简直丧心病狂

    在对自然材质的处理运用上,中国人的代表作品应该属于陶瓷,用几千年的功夫,把一抔泥与一团火结合得出神入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出可比拟的对手. 陶瓷器的光芒过于耀眼,相比之下,石头就显得质朴了许多.即没有 ...

  • 爱上渣女毁一生?他出身皇室,被誉“中国文人画最后一位大师”,晚年却迷上丫鬟,沦为赚钱工具人…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师,可谓出身富贵,又天资聪颖,而且还努力.自学书画,并终成一代诗.书.画三绝的大家. 但晚年却迷上小22岁的丫鬟,娶了做妾,气死原配,最后他被小妾控制沦为赚钱的工具人...   ...

  • 门环——中国古建,门上图腾

    中国古建筑有一个特点:一家.一院.一门环.门环又称为"铺首",确切的说,铺首只是门环的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 ...

  • 中国古人的床上功夫

    野外队 5天前 转载自地球人视角,作者新京报,原标题<中国古人在床上花的功夫,确实不一般!>. 俗语说:一世做人,半世在床. 又有: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自古以来,床就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 ...

  •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上)中国园林起源、秦汉魏晋隋唐园林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 ...

  • 中国古人的床上功夫,非常不一般!

    俗语说:一世做人,半世在床. 又有: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自古以来,床就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是古人, 对于床的重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古代的床, 倾注了匠人们很多心血, 繁复的雕花,精致的绘画, ...

  • 中国一口酒上百万的有哪些?

    中国一口酒上百万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