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香炉设计在其中占据举重若轻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独特篇章,香炉设计以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与完整性,成为能够代表民族造物文化的器具之一。古代香炉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还与古人的信仰、日常文化生活、古代政治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料记载,“炉”字最早载于《周礼·天官冢宰》“宫人寝室之中,供有炉炭。”可见,香炉具伊始起于燎炉,用于燎火取暖,后经人投置植物香料用以杀蚊驱虫、去除污秽、敬神礼佛,逐渐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香炉。宋人丁谓在其著作《天香传》中对香文化有“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的描述,证明了中国人悠久的用香历史。一、唐宋香炉形制分类唐、宋时期是我国香炉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考古发现唐、宋香炉数量众多且形制多样。综合唐、宋时期香炉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仿古形、仿生形、长柄形、球形、单足形和多足形六大类。仿古形香炉,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经典致敬仿青铜器造型的宋代瓷香炉,分鼎、奁、鬲、簋等四式。仿生形香炉可以分为动物仿生和植物仿生两种样式,仿生香炉炉身以动物、神兽和植物为造型依据,属于仿生设计的经典案例。长柄形香炉,可以分为鹊尾式和镇柄式两种类型,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又称行炉。球形香炉,分圆球形和类球形两类,其中圆球形最具代表性的香毬,也是极具特色的香炉形制,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典范,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类球形大部分都是宋代时期的瓷质香炉,如北宋的百瓷熏炉,也极具高度的审美性。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和汉代博山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单足形式,盖部装饰在唐代多为莲花、卷草等植物镂空,宋代则多为几何镂空。多足形香炉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和无钮二式,无盖式包括束口和敞口二式。
唐宋时期单足形、多足形香炉形制分类早期的香炉一般设有炉盖,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密闭、封闭的空间,同时达到熏闷香品和防止香灰、火灰散出的目的。后经历代发展,制香方式有了新的进步,香线、合香等复合加工香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衍生了出无盖熏炉。而在古时,此类无盖熏炉一直未有准确的学词称谓,使得人们常常将熏炉与香炉混淆使用。后人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才以香炉命之名。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于香炉与熏炉概念的混淆,因此在本文中提出敞口香炉的概念,香炉即为敞口香炉与熏香炉的总称。
宋 仿古香炉二、仿古香炉古香炉主要指在宋代风靡一时的对三代青铜器的模仿其香炉形制。其中有奁式炉、鼎式炉、鬲式炉和簋式炉这四种常见的仿古形制,且大多为敞口香炉。鼎、鬲二式。也有少量唐代仿形香炉,材质有陶、铁、瓷等。其中鼎式香炉又分为两种,区别在于炉底形态和足的形态。仿古香炉与宋朝兴起的金石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将金石资料作为新史料独立运用于学术研究的是北宋仁宗时期刘敞的《先秦古器图》。之后又有吕大临《考古图》,该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到了北宋时期,君主提倡经学,倡导恢复礼制,社会上出现古物收集整理的热潮,其中最热衷于仿古器物研究的是宋代文人。在这股仿古热潮中,三代时期的青铜礼器尤其被重视和推崇,这也导致了宋代出现大量的仿青铜器物造型的香炉器具。
▲ 商代后期尹鼎三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中,宋代主要仿周代器物。因为周代器物保存较完善而且十分重礼制。宋太祖建立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崇尚礼制。将鼎作为礼器,鬲、簋作为食器,这股仿古流盛行开来。在目前所梳理的香炉资料中奁式、簋式暂未见到唐代仿形,仅有宋代瓷香炉仿形而制。
▲ 商代后期作父乙鼎鼎式炉“ 鼎”来源于饮食器具“鬲”、“釜”等。从最原始时期的“鬲”、“釜”等器具来看,鼎是由此转变的。鼎式炉舍弃了繁杂的装饰,保留了宋代陶瓷器具的主要特征。青铜鼎较少带盖,因此宋代绝大多数的鼎式炉也是不设置炉盖的,即为敞口香炉。虽然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无盖的香炉,但从数量上仍然以设置炉盖的熏炉为主。宋代的这种仿古造型特征的敞口陶瓷香炉在后世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后世的香炉造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三代时期的鼎大致分两种: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而宋代鼎式炉的复古之风多为对三足圆鼎的模仿。商代后期的三足圆鼎,双立耳,鼓腹,三柱足。颈部饰六凸棱,腹饰菱形云雷纹及乳丁,足饰蕉叶纹。器内壁有一“尹”字。与宋代哥窑鼎式三足炉两者造型相似,只是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对局部细节进行了改良设计:唇口,垂腹,上附两耳,下承三驻足,上腹部突起炫纹一道,通体青灰色釉,釉面开冰裂纹,外第残留六个圆形支钉烧痕。宋代鼎式炉材质大多以瓷为主,已知的出土地点多分布在河北和四川,亦有少量江西和山东出土。
▲ 宋代哥窑鼎式三足炉2奁式炉奁式炉也被叫做樽式炉,形态是对汉代酒具樽的模仿。汉代樽是直腹、腹部有衔环的器皿,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东汉早期青铜细线纹樽,筒形器身,器身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耳。樽式炉器仿樽,圆筒直壁,底平,下有三足,简洁洗练,北宋已经流行。
▲ 东汉早期细线纹樽由于酒具的发展,宋元时期开始流行酒瓶、酒注,而宋人把樽误称为奁,于是人们把直腹的香炉称之为“奁”“小奁”“古奁”“奁炉”。例如南宋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在《吴船录》卷上称:“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钵、奁炉、匙筋、果垒、铜钟、鼓、锣、盘、蜡茶、塔、芝草之属 。”又如南宋陆游《斋中杂题》:“棐几砚涵鸲鹆眼,古奁香斮鹧鸪斑。绝知造物殷勤意,成就衰翁到死闲。”又有宋侯寘句:“黄姑青女交相忌,眼看尘土占芳蕊。急埽满阑金,小奁熏水沉。”所提即是。很多宋代所提及的奁的形态即为樽,而奁式炉即为樽式炉。宋代樽式炉模仿青铜樽的造型,甚至连樽腹中的腰饰凸弦纹也进行了模仿,如宋代奁式弦纹三足香炉。汝窑出产的奁式炉现存较少,但是定窑却很多,并且在吉州窑甚至龙泉窑等都有奁式炉的出现。风格较为活泼,摒弃了一种古雅的气韵。
▲ 宋代定窑奁式弦纹三足炉鬲式炉鬲式炉是以青铜器饪食器中的烹煮器和盛食器的造型作为母本进行仿制的。先秦文献中对鬲有相关的解释和记录,《尔雅·释器》曰:“款足谓之鬲 ”。郭璞注曰:“款足,曲脚也。”《汉书·郊祀志》云:“鼎,空足曰鬲。”苏林注曰:“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说文解字》卷三下:“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由此可知,鬲是鼎的一种,但鼎多用于祭祀等大型场合,而鬲为日常饪食用具,足中空是为了方便食物的烹饪。由于香炉和烹饪食器的功能有所不同,唐、宋时期的鬲式炉不再要求三足中空。
▲ 西周时期师趛鬲西周的青铜鬲造型较庄重,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下承以三足。腹部堆贴三棱纹延至足部,即俗称的“出筋”。相比之下,青瓷鬲式炉除去了两耳,足向内收,使得香炉腹部鼓起更饱满,器皿的整体线条更优美,造型古朴典雅。已知的宋代鬲式炉共有14件,无耳为7件,有耳为7件,其中有盖1件。鬲式炉材质大多以瓷为主,唐代1件为陶制,宋代13 件中3件为铜器。其中龙泉窑出土的青瓷占多。地域大多分布在四川、重庆、浙江等地,甘肃、山西、江苏也陆续发现。
▲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三、仿生香炉仿生形香炉的炉身形制为植物、动物或传说中的神兽造型。中国古代造物中多动物造型的设计,这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有关,如王琥教授所言:“凶猛野兽代表了强大的征服力,驯养家禽代表了丰富的繁殖力。这两者恰恰是早期人类最希望获得的基本能力。”仿生形香炉中的动物式种类很多,根据取象标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土现实存在的祥禽炉,如:鸭炉、鸳鸯炉、鹤形炉等;另一类是外来传入加之想象的瑞兽炉,如:狮子炉、神话中的狻猊炉、甪端香炉等。仿生形香炉中的植物形种类较少,有据可证的有唐代和辽金时期的莲花形香炉等。与动物造型相比,植物造型更多以纹样和装饰的形式出现在香炉的某个局部,而较少整体仿照。唐朝动物形仿生香炉多狮子造型,如在唐代黄堡窑址出土的一尊狮子香炉,通体为圆雕狮子,高37厘米,形态威严,不怒自威。
▲ 唐代狮子香炉又如福建博物馆藏唐天佑四年鎏金铜炉,炉身平底直腹,五兽足,炉口花式大宽折沿,覆钵式炉盖,顶端立一张口出烟的蹲狮,通高40.1厘米,铭文写道“狮子香炉”。狮子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佛教中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化身。佛堂中供佛或者地宫中陪葬经常使用狮子形状的香炉。狮子神情凶猛为百兽之王,也象征皇权和威仪。在朝堂舞宴时用狮子形状的香炉镇舞宴铺在地上的“地衣”,防止跳舞时地衣皱起。秦韬玉有诗云:“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这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描述。唐代狮子香炉多为金银材质,也有瓷制的。
▲ 唐天佑四年铜鎏金狮子香炉如现藏于瑞典乌尔里瑟港远东艺术博物馆的晚唐邢窑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便是晚唐邢窑白瓷代表之一。此炉通高18厘米,全器分为盖与两部分,一扶绣球蹲狮立于盖上,狮口微张。炉身为三层覆莲瓣状,喇叭状炉底。
▲ 晚唐邢窑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受到宋代整个社会文气的熏陶,狮子香炉的形象也经历了从唐代凶猛到宋代温顺的变化过程。如南宋余姚官窑青釉狻猊香炉,由炉盖炉座两部分组成,炉座为四层仰莲式须弥座,莲花盛开状为炉腹。莲蓬为炉盖,盖顶狮形坐兽,张口仰视,炉烟自口中出。
▲ 南宋余姚官窑青釉狻猊香炉辽金时期出现了一些完整的莲花仿生形香炉,为植物形仿生香炉的代表。莲花形香炉仿照莲花茎叶相连的状态,炉柄曲折,生出莲花炉身及宝子向上,覆莲叶向下为座。如在内蒙古赤峰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出土的辽代莲花宝子柄炉,莲茎为柄,莲炉、莲花宝子、莲叶座各一,线条舒展优美。
▲ 辽 莲花宝子柄炉四、长柄形香炉长柄形香炉流行于北朝至宋代,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为配合敬香礼佛肃穆的场合,在礼佛之时需手握香炉以表尊敬。它的传统造型基本由炉身,炉座与炉柄三部分组成,加以榫卯连接及装饰构件。长柄形香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最早被称为鹊尾炉,唐代称为行炉,这是由炉柄形制来区分的。
▲ 鹊尾炉长柄香炉的形制来源于西亚,先秦到汉代之间传入中国。隋唐以后,西域风格渐渐出现在香炉的制式上,古印度风格也有所体现,这些都表明唐朝香炉已经摆脱了博山炉的形制垄断。隋唐时期长柄形香炉在行香仪式中开始广泛使用,长柄香炉的设计与古印度风格有关。在大量的佛教壁画中都能看见长柄形香炉,如敦煌壁画中常有飞天或供养人手持长柄形香炉,造型装饰华丽,体现了长柄香炉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
▲ 球形吊香炉五、球型香炉球形香炉因形制分成香毬与类球形香炉,唐代出现许多金银香毬,宋代较流行陶瓷类球形香熏。唐代也有类球形香炉,但结构与香毬内部结构不同。
▲ 香毬香毬香毬又称香囊,包括被中香炉或被中香毬。香毬最早的记载于《西京杂记》中:“长安巧妇丁缓者,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凤,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平,可置之被褥” ,故以为名。古代达官贵胄在出行时会将其挂在车上,被后人誉为“香车宝马”,最具代表性的是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毬。
▲ 鎏金双蛾团花纹香毬类球形香炉类球形香炉一般呈半球形或椭球形,内部结构没有唐代香毬精巧。宋代类球形香炉较普遍,材质多为瓷质,炉盖上部镂空卷草纹,香气从镂空的卷草孔中溢出。类球形香炉形制十分小巧,深受宋代文人的喜爱。如宋越窑香熏,通高 15.4 厘米,半球形炉盖,炉身刻画成上下两半,上盖部分饰有三瓣卷叶缠枝镂空,下为矮圈足,釉色青绿,釉质润泽。又如宋代青白瓷熏炉,文人刘敞形容其为:“蓝天仙人采寒玉,蓝光照人莹如烛。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镌花何委曲。濛濛夜气清且嫮,玉缕喷香如紫雾,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将青白瓷香炉溶入夜色的沉静与秀逸表现得淋漓尽致。
▲ 宋代越窑香薰六、单足形香炉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翻沿式并未发现有盖的形制。单足翻沿式香炉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的影响,取形于“豆”并逐渐演变而来。例如商代后期豆,圆体,直口、直壁,浅腹,高圈足。口下有凹槽一圈,腹饰涡纹,足饰弦纹二圈。
▲ 商代青铜豆单足翻沿式香炉多见于北方民用,南方鲜见。此炉为开敞式,无炉盖,炉高约为十厘米,平展大沿,下接直臂炉膛,细腰,喇叭座。单足翻沿式香炉是深膛式,开敞式,为了让更对的空气进入,使香料充分燃烧,因而设计成无盖的样式。单足翻沿式香炉省事方便、形态简洁,多为民用。单足翻沿式香炉在民间特别流行,宋代介休窑宽沿式单足炉,香炉的口沿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宽度为3厘米,圆形炉心深约6厘米,内里露胎,施釉均匀,白中泛黄,釉面带有密密麻麻的细小开片。底座呈喇叭状敞开,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还遗留三只烧制时所用的支钉。
▲ 宋代介休窑豆式炉博山炉是中国汉代最具特色的香炉之一。博山炉最为鼎盛的时期为汉朝。其享有盛誉的原因:一是其饱满的水滴状炉体,二是上层铸重叠的山峦,这来源于对山峦的模仿与想象,三是承盘的设计,这可以用来盛水辅助香料的使用。这种实用的设计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对博山炉有传承与再设计。唐宋时期的博山炉是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耸的山形层峦叠嶂以及动物的穿梭,整体感官气势非凡。
▲ 初唐龙钮博山香炉七、多足形香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足形香炉开始流行。唐朝时期多足形香炉发展到鼎盛。多足形香炉是唐、宋时期最为典型的香炉造型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种类中数量最多的。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两类,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式、无钮式两种,无盖式包括束口式、敞口式两种。唐代出土及传世的多足形香炉,最具特色的是有盖金属器。大部分是以兽面、兽足结合云纹、如意纹或植物纹饰镂空的装饰精美的金银器,且足有三、四、五、六等数量。六足香炉主要以西安临潼庆山寺地宫出土的兽面衔环铜香炉为代表。
▲ 唐代兽面衔环六足银香炉炉整体由盖、炉身、六个兽足组成,盖顶以梅花与桃形的纹饰镂空,炉身为直腹;五足式以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鎏金象首金刚铜香炉为代表。唐代金属香炉中,多足香炉的制作精美尤为突出。钮多为莲钮,但也有狮钮、象首金刚钮,如法门寺出土的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 唐代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盖或钮部为镂空的花草纹或网状纹,有的在炉身侧面装饰兽面衔环,足部为兽足。而宋代多足炉材质多为瓷器,以兽面装饰居多,风格也更为写意,少了精雕细琢多了意象悠远。另一重要的香炉是景德镇窑影青釉人面纹博山熏炉。此博山熏炉由于莲花底座下设四足,本文将之归为多足形带盖熏炉。与之相近的香炉有三件,可见当时兽面装饰在宋瓷多足形香炉中很流行。另有宋代定窑兽面五足熏炉,亦为兽面装饰。浙江宁波天封塔基地出土南宋也有少量青铜器传世。
▲ 宋代定窑兽面五足熏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香炉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香炉设计完成了飞跃性的发展,通过这一时期的创新发展中国古代香炉形制基本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体系。